楠木軒

新媒介賦能文藝創作生產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科技

核心閲讀

藝術創新與技術進步總是如影隨形。造紙術的問世、印刷術的發明、照相機的使用、電影電視的興起,每次新技術推動下的媒介革新,都有助於文藝生產力的解放

有人認為,當代新媒介能夠通過數字化模擬所有現有媒介,這種“以無馭有”的力量打開藝術生產的無限空間,美和藝術正在藉助新媒介不斷融入現實

充分利用新媒介優勢,使文藝真正承擔好“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任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隨着信息科學快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逐漸普及,融媒體、互聯網 等新觀念深入人心,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發生深刻變化,當前文藝創作生產也相應呈現許多新趨勢和新特點。如何把握互聯網時代文化藝術變革規律,與時俱進地調整文藝創作生產方式,建設健康繁榮的文化生態,多層次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是新媒介語境下文化藝術行業應當着力解答的重要課題。

技術進步釋放文藝生產潛能

新媒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當前的新媒介主要指以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依託的網絡應用,如微博、微信、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新媒介往往是對舊媒介兼容與完善的產物,如電報之於書信、收音機之於留聲機、電視之於電影,當一媒介的全部或部分功能被其他媒介兼容時,新舊之別就顯現出來。當然,舊媒介未必都會因此銷聲匿跡,例如電影大銀幕、仿真聲場和集體觀影等特性為電視所不及,電影和電視至今仍然共存。

歷史地看,藝術創新與技術進步總是如影隨形。造紙術的問世、印刷術的發明、照相機的使用、電影電視的興起,每次新技術推動下的媒介革新,都有助於文藝生產力的解放。當前,網絡新媒介不僅催生出眾多新的文藝形式,同時也在大幅提升文藝創新能力。在突破傳播屏障、開拓創作視野的同時,新媒介還以促進藝術與技術深度交融、促進美學與科學交互增益的方式,深刻影響文藝生產理論與實踐。

首先,新媒介超越時空的高效便利特性,使文藝創作門檻大幅度降低,極大解放文藝生產力。網絡作家、網籤歌手、數字畫師等“網生藝術家”大批湧現,新媒介文藝社羣數量之巨、崛起之快,史無前例。新媒介對文藝生產潛能的全面釋放,使人類文藝版圖為之一變。

其次,新媒介技術更新換代迅速,有力推動藝術重塑,對文藝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思維模式和審美習慣產生深入而持久的影響。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等領域大顯身手,一次次為文藝審美創新帶來驚喜。“媒介即藝術”的理念獲得越來越廣泛的認可,文藝創造藉助新媒介成為博採眾長的跨領域綜合行為。

再次,新媒介為文藝生產與消費打造出人機共舞的新平台,在提升文藝消費品質、豐富品類以及改善接受體驗等方面收穫豐厚。以閲讀為例,各類閲讀軟件“攻城略地”,妙趣橫生的數字出版聲像諧和,網絡閲讀人機交互特性和自動檢索功能,賦予用户接受和使用信息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一系列文字聲像平台使閲讀無遠弗屆,妙趣橫生。

新媒介不僅改變文藝創作生產方式,也在改變文藝存在的基礎。新媒介提供新的創作工具和手段、新的作品儲存載體與流佈通道。對受眾來説,新媒介成為接受文藝的重要渠道。可以説,新媒介既是文藝生存發展的重要歷史條件,也是文藝實現社會價值的主要依託。

文藝創造藉助新媒介升級迭代

新媒介對創作生產全方位的重塑和影響,使當前文藝呈現許多新特點、新趨勢。

文藝創作新類型、新形式不斷湧現。比如網絡文學就是新媒介催生的文藝新品類。數以萬計的在線作家以日更兩億字的速度,創造出史無前例的小説創作規模和文學傳播奇觀。有研究者指出,中國網絡文學有望成為全球性文化現象。在視頻領域,短視頻、豎屏劇、互動劇等新鮮形態層出不窮,豐富人們的文藝生活。

創作者對受眾需求把握更為準確,文藝創作更加有的放矢。藉助大數據技術,精準定位的信息“窄播”使傳播效率得到全方位提升;由於在線及時互動,創作者得以把握用户心態,瞭解粉絲需求。因此,無論是視頻網站精細的內容分類,還是網絡文學的創作類型,都能與其受眾精準匹配。跨媒介藝術消費更是強化深度體驗,一部優秀的系列作品可以根據不同媒介有針對性地定製和分發內容,有效吸引不同受眾羣體的支持。

文藝創作成為跨越多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行為。數字技術方便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取長補短與互相借鑑,走向更具綜合性的融合創新。媒介間相互依存、彼此助益的特性,使文化藝術產業鏈不斷延長、愈加完備。比如,一部優秀網絡小説,可以延展出影視改編、動漫製作、遊戲開發、音頻傳播等產業鏈價值。小説《杜拉拉昇職記》出版後,各種版本的衍生品紛至沓來,話劇、電影、電視劇風行一時,相關遊戲改編和視頻混剪數不勝數。新媒介語境下,全產業鏈開發已成為文藝生產的常規路徑,每一個新文本都對整個故事作出獨特而有價值的貢獻。

文藝受眾廣泛參與到文藝創造活動中。數字化、多媒體、互動式的網絡藝術傳播,不僅使受眾可以自由選擇藝術作品,還可以隨時發表意見。通過網絡小説跟帖和視頻網站彈幕,受眾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自主性更強的“用户生產內容”,更意味着每一個人都可通過便捷的數字平台發佈內容。網絡作者、視頻博主、網紅主播,這些新興行當正在為文藝創造注入無窮活力。這種“產銷”二重身份漸趨融合的情況,在新科技藝術中同樣常見。大型交互劇《夢·鏡》藉助全息投影、體感交互等技術,使觀眾通過感應牆進入如夢如幻的神秘劇場,演員與觀眾的“高交互”體驗令人耳目一新。

新媒介文藝創造前景廣闊

有人認為,新媒介能夠通過數字化模擬所有現有媒介。這種“以無馭有”的力量,正打開藝術生產的無限空間,美和藝術正在藉助新媒介不斷融入現實。

可以看到,媒介技術仍在日新月異的升級迭代之中,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媒介技術有望實現藝術重塑。小説寫作程序“電腦作家2008”以托爾斯泰的18部作品為基礎創作《真愛》,行文風格仿若託翁再世;《再見,表情》等虛擬現實作品,將計算機圖形等技術與新媒介敍事方法應用於藝術生產,產生震撼視覺效果。新媒介不僅是影響藝術生產的創新因素,而且是不斷改變藝術觀念和審美理想的技術力量,人機共舞的時代悄然降臨。

新媒介突破傳統文藝生產傳播模式,為當代文藝繁榮開闢可持續發展的廣闊前景。隨着文化藝術產業鏈快速延伸,新的文化藝術生態呼之欲出。新媒介條件下的文藝創作生產也被寄予“創新性”“精品化”“新高峯”的期許。從新風撲面到佳作迭出,新媒介文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此同時,文藝創作生產在價值引領和審美引領方面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充分發揮新媒介優勢,使文藝真正承擔好“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任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本版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製圖: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1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