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創新——知識界人士話兩會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科技

  卷首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最關鍵因素。近年來,中國的自主創新不斷開創新局面,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物聯網、5G、大數據、雲計算、移動支付、C919大飛機制造、國產航母製造、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等眾多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同時也催生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離不開自主創新。

3月4日,在湖南省汨羅市屈子祠鎮范家園村,農機手駕駛着大型旋耕機在田裏作業。新華社發

4月19日,中國移動工作人員在海拔6500米的珠峯前進營地附近架設5G基站。新華社發

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新華社發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餘劍鋒:

  以自主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戰略的基石。老一輩核工業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取得了以“兩彈一艇”為標誌的歷史性成就。進入新時代,我國核工業迎來了自“兩彈一艇”以來最為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核工業堅持自主創新,安全高效發展,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正在闊步走向世界。目前,中核集團國內外4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工程建設各節點均按期或提前完成,是全球唯一不拖期的三代核電,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已經完成熱試,即將實現併網發電。

疫情期間,中核集團科學組織嚴密防控,所有單位辦公場所、所有工程現場均未發生疫情;同時,發揮核工業技術優勢,在醫用物資輻照消毒等方面積極助力我國科技戰疫,還加強海外項目疫情防控,率先全面實現復工復產達產,所有核設施保持安全穩定運行,重大工程穩步紮實推進,各發電企業保持正常生產。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脱貧攻堅的收官之年。2020年全國兩會,加強自主創新應該是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我們要堅定信心,加強自主創新,迎難而上,化危為機,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各項工作,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發展目標任務,努力實現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雙勝利,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脱貧攻堅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核集團將繼續以自主創新推動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積極謀劃推動新形勢下的新發展。一是要堅定信心,發揮核工業完整產業鏈優勢,發揮中央企業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二是要擔當“強核強國”使命,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細化落實新時代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核工業強國。三是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穩中求進,認真抓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堅決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四是要堅持自主創新,加快科技攻關步伐,強化與高校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完善“小核心、大協作”協同創新體系,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我國核工業乃至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袁于飛採訪整理)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教授王靜: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守住糧食安全防線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導致一些國家紛紛限制糧食出口,也引發了人們對糧食安全的關注。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6.5億噸以上,2019年達6.6億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創紀錄的“十六連豐”。糧食生產持續向好向優,其中農業科技功不可沒,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59.2%。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我一直致力於研究農產品中化學污染物識別檢測技術。在這一領域,為了守住糧食質量的防線,幾十年來,我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障體系,包括頂層的法律法規、標準的制定,認證追溯體系的形成,以及檢驗檢測技術不斷精進等多個方面。

從監管法規看,2006年,我國頒佈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2015年頒佈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工作也於近年持續推進,配套的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也已發佈實施。可以説,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已經進入了一個依法監管的新階段;從安全標準看,我國已經形成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以及企業標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層次分明,互為補充;從監管環節來看,經過幾次的機構改革,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分段監管,無縫銜接。

2020年,為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疑是今年全國兩會最受關注的議題。其中,農業將發揮重要作用。在農業科技方面,我有這樣的期待和建議: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搶佔科技制高點,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對農業科技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方式,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面向農業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加強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應進一步加強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整個鏈條的關鍵技術創新攻關,包括優良抗病動植物品種選育、綠色投入品創制技術、精準施藥技術等,這些是接下來繼續實施減肥減藥減抗、提高農業投入品生物利用率的重要基礎。此外,農業面源污染修復和防治也是保障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基本條件,智能化的精準快速監控技術也應是重點。

  (光明日報記者楊舒採訪整理)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成林:

  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的科研創新和應用落地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衝擊。另一方面疫情也催生了一些新產業新業態。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過程中,我們看到,生物醫藥技術在病毒檢測分析和疾病診療過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以醫療機器人、影像分析、大數據分析、智能紅外測温和麪部識別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尤其是在復工復產過程中,人工智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可凸顯出更大作用:在病毒感染檢測方面,人工智能可更多應用於CT影像分析技術,自動影像分析可配合核酸檢測提高檢測和診斷的準確率;在員工返崗方面,為保障交通運輸途中的防護安全,除了一般的戴口罩、測温等防護措施,智能紅外測温、面部識別等技術有助於提高安全檢查的效率,保障人員流動的有序平穩;在生產和辦公中,員工管理可採用自動測温、面部識別、口罩檢測、空間距離檢測、行為檢測等技術對員工行為進行自動監控,用機器人完成巡檢、客服等工作,降低病毒傳染風險;在生產管理方面,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提高物流、人員和資源管理、工作調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優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資源消耗。

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完成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可發揮更大作用,也將是熱門議題。面向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針對目前科技創新對社會和產業支撐不足的情況,我有以下建議和期待:第一,改革科研評價體系。當前,以論文為導向的研究對滿足社會應用需求的不足日益凸顯,需要更加強化面向科學問題和實際應用問題的成果評價體系。第二,推進高新技術應用。為推動高新技術轉化為產業,技術研究者要着力將高大上的技術轉化為實用易用的產品,降低技術應用的門檻。第三,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科研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推進各行業產業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將發揮關鍵作用,然而,人才缺口大、技術不夠接地氣等因素不利於創新和應用,要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科研創新和應用落地。第四,加強產業化人才培養和激勵。產學研合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研究和產業之間仍然脱節,要加強產業化人才培養,並對技術轉化工作制定有吸引力的激勵措施。

  (光明日報記者楊舒採訪整理)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

  加快工業互聯網與重點行業的融合創新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衝擊是有目共睹的,但基於我國體制優勢、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巨大且成熟的消費市場、勞動力素質提升,以及包括工業互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內的數字基建的驅動升級,疫情過後,以“線上”和“工業互聯”為特徵的“場景式”變革,勢必會加速工業互聯網的建設,強化我國經濟韌性。

工業互聯網通過全面連接工業經濟的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不僅可以實現單一行業內部優化,而且能夠實現跨行業全局優化。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出台的《關於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提出“鼓勵各地結合優勢產業,加強工業互聯網在裝備、機械、汽車、能源、電子、冶金、石化、礦業等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的融合創新”。工業互聯網賦能促進行業融通發展,可有效打破行業壁壘,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工業互聯網平台是供給生產信息和需求信息的高效對接平台,能夠有效打破各行業信息“孤島”,實現資源高效配置。例如富士康工業富聯平台,可打通塑膠注塑、輕工、金屬加工、精密刀具製造、模具製造、裝備製造、電子製造、軌道交通、汽車配件製造等9個行業,優化配置相關行業資源,從而大幅縮短交貨週期,降低庫存和物流成本。

基於區域工業互聯網平台,可打破行業間壁壘,實現區域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一體化,構建行業間協同創新體系,帶動產業集聚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等地正依託G60科創走廊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業高地,通過集聚各類高端創新要素,促進區域製造業資源整合和產業轉型升級。浙江省通過打造“1 N”工業互聯網平台體系,計劃實現11個設區市全覆蓋,加大行業級、區域級、企業級平台培育力度,持續推動浙江省工業互聯網創新實踐,助力區域內不同行業融通發展。

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完成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應該遴選有利於工業互聯網推廣應用的國民經濟重點行業,深入研究其痛點和難點,利用工業互聯網提出特色解決方案。建議推動部際合作,評選試點示範項目,推動行業解決方案推廣。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推動大型集團企業建立工業互聯網平台,帶動周邊中小企業提升數字化水平,形成行業生態。加強數據確權與數據資產方面的法律制度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跨行業工業大數據開放共享機制;構建跨層級、跨地區、跨系統的國家級數據平台,徹底解決行業數據“孤島”問題。

  (光明日報記者袁于飛採訪整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黨委書記趙小津:

  堅持自主創新 加快航天技術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航天技術有效助力抗擊疫情,僅以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為例,在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中,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高精度定位設備火速馳援,確保工地大部分放線測量一次完成,為兩座醫院迅速施工爭取了寶貴時間。交通運輸部通過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台入網的北斗車載終端,向600餘萬入網車輛持續推送疫情信息,推薦道路行駛及運輸服務信息。疫情期間,全國各地數十萬台北鬥終端進入物流行業,目前,基於全國2600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全天候高穩定性運行,服務可用性高達99.99%,為新冠肺炎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為來自航天企業的科技界政協委員,結合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我重點關注和思考了如下問題:如何提升關鍵領域的國家戰略儲備和應急響應能力,並在航天發展“十四五”規劃中設立宇航關鍵產品儲備專項,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如何藉助即將建成的我國空間站,為大規模開展空間生物實驗奠定紮實的技術與設施基礎,不斷提升國家生物安全水平。希望能夠從航天人的角度,為戰勝疫情、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作出貢獻。

2020年是全面啓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我們將落實以首次火星探測、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北斗三號全球組網為代表的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任務。今年5月5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發射,並於5月8日成功返回,標誌着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關鍵技術得到全面驗證,中國的空間站建設時代已經到來。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研製過程中,我們明顯感受到國家工業基礎的快速加強,深切體會到航天事業的發展不只是航天人的事,更是國家制造能力大幅提升的縮影。

如今,隨着中國航天再次踏上發展快車道,我們期待能夠通過2020年全國兩會發出更多中國航天的聲音,也期待聽到更多關於加快航天發展的好建議。

  (光明日報記者張蕾採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20日 0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