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時代的「打工人」,以後要如何工作?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科技

作者:高飛 科技行者創辦人

199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尼葛洛龐蒂寫了一本預言著作《數字化生存》,中文版封面寫道: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着我們的生存。在思想界,這本書率先推開了數字化時代的大門。

該書出版的時候,是2G時代的開啓,而現在移動通信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五代。20多年過去了,已經沒人會懷疑5G等新技術對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已成產業座右銘。

不過,無論是千行百業中的哪一行哪一業,它們首先滿足的是「人」需求,創造這些產品和服務的主體,更是人本身。中國俗話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談的更多也是職業,而非行業。因此,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當下,新的工業革命,需要什麼樣的新工作方式革命以支持,是尤其值得討論的重要命題。

作為2021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海站的特約媒體合作伙伴,科技行者帶着這樣的思路,在活動首日的領袖舞台上,與主辦方GSMA共同策劃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主題就是:在數字化新時代,5G等將如何引領工作方式創新。新時代的 “打工人”,以後要如何工作。

高通全球副總裁侯明娟,博世中國董事、執行副總裁李曉紅,微軟中國公司CTO韋青,阿里雲智能事業羣、國際業務部-大客户MNC部總經理宋瑛橋,應邀成為對話嘉賓,在科技行者創辦人高飛的主持下,為本次峯會貢獻了他們的真知灼見。

組織邊界的消失

現代工作崗位的出現,源於公司組織和部門的出現。但是新的工作方式革命,看起來首先要解構的,就是基於傳統公司和部門崗位的行政邊界。

博世中國執行副總裁李曉紅,對工作方式的創新轉變有切身體會。在數字化轉型的新時代,從Work(工作)到Work Force(員工),再到Work Place(工作空間),李曉紅認為,工作方式的三要素是全方位變化的。FoW(Future of Work,未來工作方式)已經成為業內都在看的必然趨勢。

圖:博世中國執行副總裁李曉紅

工作方式創新的第一個改變,就是傳統組織邊界的消失。

李曉紅以博世舉例,從幾年前開始,公司就開始對組織結構進行類似調整,比如一個數十億歐元營收的業務單元只有3個層級,且沒有使用傳統部門結構劃分。從結果來看,Z時代年輕人尤其喜歡這樣的新工作方式。新結構中,大家更多基於共同工作目標去工作,而非按職位分工工作。在員工看來,大家不再只是顧及眼前自己的任務,而是聚焦長期共同的使命。

甚至,對於某些工作類型和對應人才而言,三要素中的工作空間也未必一定是在企業內部。除了因疫情而推動的遠程工作之外,兼職類型的外部僱員,也在越來越多被僱主所接受。只要工作目標一致,在哪工作都不是障礙。

不只是企業內部邊界在消解,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邊界也在變得越來越模糊。在數字化時代,生態合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一項產品、服務向消費者、客户的最終交付,已經很少由單一公司完成。高通全球副總裁侯明娟用MWC現場做了鮮活的説明:在圓桌討論裏,“今天參與對話的嘉賓,高通都有密切合作”,“高通和博世有工業互聯網領域合作,和微軟共同開發了便攜省電的驍龍筆記本,與阿里雲也有從雲到端的合作。”在展會現場,“高通的展台也完美體現了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生態合作”,“今天大會的開幕活動之一是毫米波展台的開幕式,開幕嘉賓來自電信運營商、高通和主辦方等多方”,“在高通展台上,更是所有展品都來自合作伙伴”。

圖:高通全球副總裁侯明娟

侯明娟介紹,其實高通很少單獨推廣自己的技術,而是傾向於將客户推向前台。這種合作伙伴優先的工作方式,在中國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十年前,全球全世界前10家智能手機廠商裏只有一家是中國廠商,現在前10家裏有7家都是中國廠商,都是高通客户。侯明娟還講了一個小故事,去年冬天,高通的工程師,在合夥夥伴公司,和外部同事一起做產品優化。忙到半夜,大家拿測試車的引擎蓋當桌子,一邊吃外賣的餃子,一邊討論工作。熱火朝天的景象預示着,不是一家公司,但是在新工作方式推動下,可以如同一家公司。

機器工具的升級

對於工作方式創新而言,我們不僅在經歷一場組織變革,同時也在經歷一場工具變革。在每個人都離不開智能手機或筆記本電腦的當下,機器工具對於工作方式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微軟中國公司CTO韋青在對話中表示,工作方式發展的歷史,就可以看作是人利用機器工具的歷史。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我們更多利用機器做一些體力工作,在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啓的信息化時代,我們開始把一些思維功能交給機器完成。

現在,5G、AI等新技術正在被逐漸整合進數字生產力工具。不過韋青認為,其實多數人還沒有能夠熟練和深刻的理解這些新工具和新夥伴。

圖:微軟中國公司CTO韋青

“就拿微軟Office 365來説,一個人如果運用office 365的特性功能達到兩位數百分比,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而如果一名工作者能把利用office的能力用到30%或40%,一定會達到非常高的效率”。對於技術的理解和運用,正在決定一名工作者的效率上限。

在一個數據驅動創新的時代,韋青認為,不僅企業要有數據思維,員工個人也應該有數學思維,數學能力是創造新工作方式的基本功。正因為如此,韋青表示,如果只讓他推薦一個生產力工具的話,那一定非Execl莫屬。“Excel裏面的數學,數據,算法展現能力是無窮的,如果真能把Excel理解了,未來起碼十年之內所有數字化工具都會了”,韋青告訴與會者。而當數據能力成為一種基本能力,開發能力、特別是較易上手的低代碼開發能力,也會成為新工作方式的基本功。“以前大家在簡歷裏寫道‘掌握Office’,未來大家可能都會寫上具備低代碼開發能力”。

阿里雲智能事業羣、國際業務部-大客户MNC部總經理宋瑛橋,也在對話中強調了工具之於新工作方式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間,阿里釘釘可謂一舉成名,作為一項生產力工具,現在已經覆蓋4億用户。

圖:阿里雲智能事業羣、國際業務部-大客户MNC部總經理宋瑛橋

宋瑛橋表示,釘釘不僅是個人生產力工具,還是協同工作平台,同時更是應用開發平台。目前,釘釘平台也支持低代碼等方式,幫助工作者搭建自己的工作體系。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更多智能的工作應用將會陸續被創造出來,滿足新工作方式的需要。在新時代,每一名工作者可以利用低代碼開發能力,製作自己所需要的工具。

工作方式要藉助工具創新,這一趨勢在宋瑛橋看來是無國界的。他用“兩個全部”來形容這種全球性轉變:第一個是「全部在線」,沒有在線就沒有新辦公;第二個是「全部上雲」,只有用了基於雲的基礎設施,才能更快速容易的享受新工具的智能等特性。

新工作方式的工具當然不全是軟件的,也包括軟硬結合的。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的高通展台上,有一個乒乓球訓練機器人。機器人利用5G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了專業級的自動發球。在世界冠軍施之皓教練的推動支持下,目前正在上海體育學院幫助國家青年隊協助專業乒乓球選手、青少小選手進行訓練。在某些重複性工作場景,機器工具對人的幫助是不可或缺的。

基於數字技術的辦公工具升級是日新月異的,形態是千變萬化的。不過無論環境怎麼變化,工具如何演化,從多年的人力資源工作經驗中,博世中國執行副總裁李曉紅得出的結論是——千萬別忘記,人永遠是最重要的。畢竟,是工作者在使用工具,而非工具駕馭人。在新工作方式的創新中,一定要把對人的理解,作為第一要素去考慮。

疫情的到來,打亂了工作和生活的節奏,但另一方面看,也大大提速了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加快了工作方式的轉變。轉型雖然因疫情而提速,但不會因為疫情結束而停止。韋青認為,這一切才剛剛開始,如果這是一場京劇,現在還只是翻跟頭的暖場環節,主角還沒登台。

消除邊界意識,精通數字工具,面向人的需求,擁抱新工作方式革命,創造新工作文化。這一切,正是我們迎接新工業革命的新“數字化生存”之道,更是新工作革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