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筆記本電腦選購進階篇(上):談論“體驗”的正確姿勢之核心性能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科技

很多人瞭解了筆記本硬件的一些基礎知識之後,就會開始比較各類產品的優劣,而評判標準,首先就是紙面參數,繼而是性能表現“硬實力”,而很多用户,包括很多自以為“懂機”的玩家、愛好者和評測者,都把這兩項作為筆記本選購的幾乎唯一標準,而並不能充分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

這一點我非常理解,因為我也是從這一階段過來的,也曾經把“性價比”奉為圭臬,不論需求一律推薦遊戲本。在人生某一個階段,很容易給事物貼上“非黑即白”的標籤,而以性能、性價比來衡量一款產品的好壞,無疑是最簡單、最容易量化的指標。

當你用過足夠多的電腦,接觸到了足夠多了用户,才能明白不同的用户需求有多大的差異,準確描述全部的需求是多麼複雜。你眼中的“雙烤表現”、“屏幕色域”在很多用户眼中並沒有什麼影響,而你不在乎的細節做工、噪音控制、驅動兼容性可能在很多用户心目中成為影響日常體驗的決定性因素。我從事電力建設行業,走過的地方比較多,在不同的地方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對計算機硬件又比較感興趣,所以也可以説有那麼一點心得,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你的第一台筆記本陪了你多久?​www.zhihu.com

【性能】

當然,也不是説性能不重要,筆記本電腦選擇的任何需求都是以滿足性能為基礎的性能無法滿足需求,電腦卡頓、遊戲玩不了、視頻剪輯效率低,其他任何體驗也就沒有了意義。當你的預算導致性能和其他體驗不能兼顧的時候,首先滿足性能。

但是當性能已經滿足需求,再強調“極限性能”表現和“性價比”,在預算限制下,你損失的可能是做工、便攜、温度等其他方面體驗。 所以筆記本電腦性能選擇的原則是,基於日常使用場景,考慮未來3年左右的使用預期,滿足需要即可。

一台典型的主流遊戲本(暗影精靈4)

大家都知道筆記本電腦性能主要是看CPU、顯卡、內存和散熱能力(固態硬盤必須要有,不再説)。根據常用場景,主要分為這麼幾種(為方便行文以intel和Nvidia舉例,AMD請諒解):

  1. 日常Office辦公、多數行業軟件中低規模應用,無遊戲需求或僅有頁遊、小遊戲需求:I5低壓處理器、8G內存、核顯
  2. 日常辦公、主流(低配)網遊:I5低壓、8G內存、入門級顯卡(如MX150及以上);
  3. 需要大型網遊、單機遊戲:I5標壓及以上、8G及以上內存、中高端顯卡(如1050Ti及以上,根據遊戲需求而定);
  4. 需要視頻剪輯、大規模數據處理、大型編程開發等專業軟件的大規模應用:I7標壓及以上、16G及以上內存(一般不需要高端顯卡);
  5. 需要專業圖形處理、3D建模、渲染、AI等:I7標壓及以上、16G及以上內存、高端或專業顯卡。

根據我的觀察,在多數專業/行業,前2條已經可以覆蓋大部分用户的需求;第3條可以覆蓋多數主流遊戲黨的需求。

如果沒有更高的需求,沒有必要過於追求更高的配置。

【散熱&温度&噪音】

很多玩家、愛好者對於“散熱好”的定義是在温度控制的住的情況下,性能發揮更好,這本沒有問題。

但是,因為CPU和顯卡同時滿載的情況下極限性能表現不夠好,就給一些筆記本貼上“散熱”垃圾的帽子,未免有失偏頗。某些輕薄本並不是為雙滿載的場景設計的,很多用户也並沒有雙滿載的需求。

比如XPS 15這類輕薄性能本,單烤仍然可以維持CPU 45w的長時功耗表現,雙烤時CPU長時功耗會降到只有15W左右。但是很多用户的需要就是工作時需要運行專業軟件,需要強一些的CPU性能,而娛樂時打打網遊,不管哪種場景都很少需要CPU+GPU同時滿負載,而這種產品與同價位更注重極限性能表現的遊戲本相比,外觀更大方、機身更輕薄,因此足以滿足這部分用户的需求。那麼這個散熱對於這部分需求的用户來説,就是足夠的。

XPS15是典型的輕薄性能本

某些評測者對於“雙烤”、“極限性能”的偏好,也帶來了另外的問題。部分廠商迎合了這種偏好,在散熱規格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放寬温度標準,以獲得更好的性能表現。以表面温度為例,主流廠商的輕薄本C面鍵盤區的温度標準一般是不超過45度(室温25度壓力測試時),再高就會影響手感,而一些新晉廠商就放寬到了50度。使得高負載時表面温度偏高,鍵盤“燙手”而影響輸入體驗。

大家可以查一下各評測機構測試的輕薄筆記本滿載表面温度數據,可以看出一些產品鍵盤區基本都是49、50度左右,這是因為這些筆記本的功耗牆和温度牆就是卡着最高温度的標準來設定的。

圖片來自網絡

温度標準的放寬,還會導致風扇轉速的提高,噪音的增大、風扇壽命的降低,某互聯網品牌性能設定激進的一款“輕薄全能本”已經出現了不少風扇故障反饋,我手中沒有數據,不敢説就是與性能設定激進有關,但在不升級散熱規格的情況下,僅僅放寬温度控制標準,對風扇壽命、噪音表現甚至主板壽命、機身可靠性都可能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儘管有些影響在短期內可能不會體現出現。

實際上大部分被稱為“小白”的普通用户對於“散熱好”的理解,在玩家眼中看起來很奇葩,那就是:運行不卡、表面不燙、風扇噪音小。比如去年被我大吹特吹的一款超輕薄核顯超極本,ideapad 720s-13,因為很多用户投訴噪音和温度而通過升級BIOS限制了一些CPU性能發揮,然後就被某些玩家和評測者踢出了“推薦名單”。

但是,從用户視角的真實需求考慮,大部分用户極少會有CPU全核滿負載的場景,日常打開軟件,網頁需要的是瞬時的睿頻,這一性能並沒有受到影響,也就不會明顯影響日常使用體驗。反而是後台負載較多、系統出現異常時由於温度更高、風扇轉速更快,給用户帶來的困擾更大一些。

當然,靜音/低温和性能表現始終是一個矛盾。有廠商採用了快捷鍵一鍵切換不同性能模式的做法,在不同模式下采用不同的功耗設定和風扇策略,允許用户根據自己不同的需求來選擇,這可能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聯想小新筆記本的三種性能模式切換

很多高端筆記本,會把噪音控制、隔熱設計當作很重要的用户需求來對待,採用特殊設計的扇葉、不斷優化風道設計,來不斷改善靜音和表面温度體驗,這方面的努力,只看性能配置的人,自然也是看不到的。

ThinkPad鷹翼風扇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