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侯孝賢都反對“囤貨”
視覺中國供圖
滿懷期待地買了這麼多,我真能滿心歡喜地走到用完的那一刻嗎?
---------------
自從11月11日從“光棍節”變成了“購物節”,單身僅存的那一點憂傷也在消費時代煙消雲散。“買買買”的魔力無可置疑,能在夢迴的午夜悦人悦己,但正是因為過度有效,買的行為本身比買什麼更具有實際意義的時候,囤貨就不可避免。
每一個囤貨的人,都相信自己對物品的輸入輸出有縝密的規劃。囤消耗品,比如衞生紙,肯定要用的嘛;囤貴重物品,比如護膚品,買一套顯然比買一個划算嘛;就算是囤了可用可不用的東西,也找好了理由:購物節難得嘛……我曾經就是這樣説服自己的,直到,那個夏天要搬家。
不搬幾次家不足以談“北漂”。只有在打包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收納能力是如此出眾,房間任何一個小櫃子裏都能翻出滿滿當當的東西,光買打包用的紙箱就花了幾百塊錢。搬家師傅也震驚,我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別的不説,單那幾大瓶洗衣液,足夠我用一年以上——還不是因為上一年的“雙11”!
不要高估人的吃一塹長一智。搬家只是一時的,等收拾完,我再度躺在牀上刷淘寶的時候,又到了深秋。搬家的痛苦早在一個月前煙消雲散,吸引我的還是那些“套裝”“滿減”。
真正能改變一個成年人的,可能只有利益。當我收到兩大箱衞生紙,塞不進櫃子,只能擺在客廳的時候,我做了一道數學題。一個月房租6000元,一天就是200元,這個紙巾佔據了房間五十分之一的面積,也就是一天4元;可這些衞生紙一共才花了我20元,放5天就失去了所有的價格優勢,此後放一天虧一天,直到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用完。
我早就聽各種人説過囤貨的危害一二三,無外乎容易過期、非理性消費、容易浪費,等等。但自信如我總相信買的都是要用的,不會浪費一分一毫。作為一個理工科大學畢業的文科生,終於在數學面前,第一次認識到了囤貨赤裸裸的不合理性。本來是為了省錢,結果還浪費了錢,絕對不可以。
解決了大件消耗品的囤貨問題,那護膚品一瓶好幾百元,絕對不佔地,還囤嗎?這一方面是個經濟問題,免税店不香嗎;另一方面是個皮膚科問題,我很難預測我的皮膚在接下來的階段會出現什麼狀況。比如,突如其來的疫情,居家辦公半年,作為一個不出門一天就洗一次臉的人,就特別省護膚品;而復工後,口罩一戴一天,帶來了過敏等皮膚問題,同一瓶護膚品不能同時滿足2019年和2020年的我,而護膚品的保質期不等人。
囤貨的心理,有點像把未來的生活寫進一張周密的日程表,一切按計劃進行,有一種盡在掌握的安全感。但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生活的真理,不確定性才是唯一確定的事情。滿懷期待地買了這麼多,我真能滿心歡喜地走到用完的那一刻嗎?
不久前去參加一個青年影展,看了侯孝賢的電影《戀戀風塵》,根據吳念真的初戀故事改編。吳念真寫的故事中,也有一個關於“囤貨”的細節。男孩將去當兵,女友買了1000多個信封和郵票,每一個都寫上她的地址,讓他帶走。那時候一張郵票兩塊錢,1000多張郵票是2000多塊錢,女孩5個月的薪水。但最終,信封還沒用完,女孩耐不住寂寞,跟送信的郵差結婚了。這段細節,電影一開始也拍了,侯孝賢嫌太煽情,最終版本又給刪了。看,連這麼文藝的導演都反對“囤貨”,即便它是出於愛情這麼浪漫的理由。
在商家的造勢下,購物都能成為節日,但這也證明,購物已經超越了實用價值,而擁有其他附加價值,比如買個開心、買個安全、買個氣氛……作為一個在考試中擅長邏輯題的選手,當我發現囤的一些東西用不完還費錢,一些東西沒用完就想扔,囤貨既不安全也不開心的時候,我重新認識了一個成語“物是人非”——囤貨,不是東西的錯,東西還是那個東西,人不是那個人。
今年“雙11”,我不會囤貨。
白簡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