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空管自動化到三維人臉識別,川大智勝能否成功轉型?丨億歐解案例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科技

 貼上“人工智能”標籤的企業可以分為兩派:學術派業務派

前者以初創公司為主,創始人往往是學術圈“大咖”,公司在技術上極具優勢,但在業務開拓能力上稍有欠缺;後者以上市公司為主,這些公司成立時間較長,且已經在行業中有深厚的根基,有豐富的業務經驗,它們未必擁有最前沿的技術,但擅長將技術與業務結合。

川大智勝是一家介於兩個派別之間的企業

一方面,它有極強的學術背景: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四川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投資組建的圖像所,總經理遊志勝是四川大學的教授和博導,四川大學也是它的第三大股東;

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深耕的業務——空中交通管理

空中交通管理是一門複雜的學問,涉及電子技術、導航、雷達、通訊、圖像處理等多領域的技術。上世紀70年代,我國從法國湯姆遜公司引進了第一代空管自動化系統。此後,國內民航領域的空管自動化系統市場一直被國外廠商佔領。

直到2006年,川大智勝承建的太原管制中心主用系統通過驗收,國內民航市場才出現了第一套國產主用系統。川大智勝打造的其他空管系統產品,如“多通道數字同步記錄儀”、“塔台視景模擬機”等,也都打破了國外廠商的壟斷,成為了空管領域名副其實的“國貨之光”。

2008年,川大智勝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是國內空管領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無論是從公司背景,還是從業務的發展需求上來看,川大智勝朝人工智能方向發展都是必然的結果。

與其他人工智能企業相似的是,川大智勝也選擇攻佔人臉識別這一細分領域的市場;不同的是,川大智勝研發的是普通人臉識別技術的“進階版”——三維人臉識別技術。

人工智能技術有諸多分支,人臉識別是其中商業化應用最典型的一個分支。

億歐智庫發佈的《2019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為151.7億元,預計2021年將達53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53%

人臉識別的主要應用場景有:安防、金融、園區、互聯網服務、交通出行等。其中,安防行業佔據了人臉識別市場六成以上。

川大智勝的人工智能業務,也主要在安防、交通、園區領域開展。

2019年,川大智勝在重慶北碚公安分局採集簡歷5000人的三維全臉庫;與鐵科院合作,在北京南、西、北站和重慶北站完成“刷臉出行”示範工程;新冠疫情期間,川大智勝還解決了“戴口罩人臉識別”的難題,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錦江分院合作,完成了示範工程項目。

雖然川大智勝專注的場景和其他企業並無區別,但川大智勝的技術核心是“三維人臉識別”,而絕大多數企業只能提供“二維”人臉識別技術。

比二維人臉識別技術相比,三維人臉識別更具優勢。

我們身處的世界是一個立體空間,有長、寬、高三個維度。傳統的人臉識別技術只能辨認出長和寬這兩個維度,無法辨認物體的高度或者深度。

無法識別深度信息的結果是:人臉識別技術在應用中漏洞百出。

比如,用一張照片就能“攻破”人臉識別門禁;人臉識別產品必須要設置特定的角度和光源環境,否則識別率就會降低,影響卡口的通行速度。

而有了深度信息後,機器能夠真正像人眼一樣,“看”到真實的三維物理世界,能夠分辨出哪些是圖片,哪些是真人。因此,人臉識別的安全性能夠得到極大的提升,人臉識別的精確度也會更高。

三維人臉識別的精度,又取決於三維傳感器在深度上的精度。目前,全球範圍內,深度精度最高的產品是蘋果公司在手機產品中搭載的三維人臉傳感器,其深度精度為0.2毫米

川大智勝高精度三維全臉採集建庫產品,能夠採集人臉從左耳到右耳180度視角範圍的三維數據,深度精度可達0.1毫米,可媲美甚至超越國外頭部企業。

目前,三維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應用於C端市場。比如,蘋果將其應用在手機等電子設備的身份認證中;國內的3D傳感器生產商奧比中光除了與OPPO等手機廠商合作外,還與支付寶合作,共同推廣更安全的“刷臉支付”。

川大智勝是國內第一個將三維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到B端市場的企業。

這是一條艱難的道路。

首先,B端市場的需求多樣,難以像C端市場一樣做到規模化生產;其次,B端市場的進入門檻高,用户的決策週期長,服務也更加“重”。

但越是難的路,行業壁壘就越高,企業一旦能拿下市場,後來者很難追趕前人的步伐。

川大智勝的傳統業務壁壘就非常高。

空管自動化系統在研發和樣機產品完成後,要經過1-2年24小時不間斷的現場測試,才能申請技術鑑定;鑑定通過後,方可在小型機場作為應急系統使用;此後,再經過 2-3 年穩定運行無故障才能申請空管部門對應急系統軟件進行測試;測試通過後,才有資格參與主用系統投標。

川大智勝打造的民航首套國產主用系統——太原管制中心主用系統,從系統研製成功,到最終通過驗收,歷時長達12年。

現在,川大智勝面對着相似的情況:三維人臉識別技術在B端的應用幾乎空白,川大智勝又一次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但川大智勝並非從零開始探索,過去開闢空中交通管理業務的經驗,或許同樣能夠用在開闢三維人臉識別技術在B端的市場上。

空中交通管理業務的經驗可以總結為三點:先打磨技術,再用產品開拓市場,最後從提供產品走向提供服務

川大智勝2010年就開始實質性研發三維人臉識別技術,2019年川大智勝發佈了兩大系列、六種檔次的三維人臉識別產品,可滿足20多個行業不同應用場景對高精度三維人像的採集和識別需求。

從打磨技術,到能夠規模化提供產品,川大智勝花了近10年的時間。從為行業用户提供產品,到深耕行業,為客户提供其他的增值服務,川大智勝可能還需要下一個10年。

C端市場只要打造出“爆品”,很快就能在營收上看到成果,但B端市場則需要“細水長流”。川大智勝是一家典型的為B端用户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比起關注近1-2年新業務究竟能帶來多少實質性的收入,更應該關心它是否有紮根行業的決心和規劃。

2019年,川大智勝人工智能業務中的三維人臉識別產品新籤合同6994萬元,同比增長242.55%。經過了10年的“蟄伏”,三維人臉識別產品的商用已經初現成果。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戴口罩人臉識別”的市場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在“新基建”政策的推動下,數據的收集和應用變得更加重要。在市場和政策的東風下,今年川大智勝的三維人臉識別產品新籤合同數量和金額都有望進一步上升,人工智能業務有望進入快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