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11月5日,世界報業某網站刊發了一篇由丹尼爾·格羅斯撰寫的名為《美國必須接受中國的崛起》的文章。
丹尼爾·格羅斯在文章中指出,選舉與分歧是如影隨形,今年是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美國大選,其結果對美國有着非常大的影響。雖然民主黨與共和黨在諸多問題上都存在着分歧。但在阻礙“中國必要性”問題上卻出乎意料達成了一致見解。
在美國政府部分官員看來,中國對經濟的影響,是中國取得不公平經濟和技術進步主要原因。 “成功的宏觀”經濟會順應趨勢發展,如何依靠經濟基礎面實現經濟目標才是真正應該關注問題。很大一部分觀點認為,在中國政府引領下,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了飛速發展,並且在全球範圍內也有了新興支配地位。
真正讓中國成功的原因是國內生產總值40%的高儲蓄率,這一點遠甩美國與歐洲,這讓中國可以使用大量資源進行投資,提前為技術發展做鋪墊,同時在提高教育質量與數量上也投入巨資。
我國中等教育入學率已經追上西方國家,在中學生解題能力上,我國也高與美歐中學生。我國高等教育在近20年內得到高速發展,同時也是帶來技術領先地位關鍵因素。根據美國有關數據統計,在工程師培養人數和接待同行評議科學和工程出版物,我國已經遠超於美國,在研發資金投入也高於歐盟國家。假如根據當下的發展趨勢來觀測,十年之內完全有希望趕上美國。
美方顧忌我國在技術上佔有絕對支配地位,對此,美方也付諸着“確保”活動,但事實是在中國的發展背景下,美國是沒有任何方式阻礙中國進步。雖然華為是中國重要企業之一,但它也僅僅是中國龐大工程師隊伍的“作品”之一,假如華為某天在這個世界上消失,那麼在這個龐大工程師隊伍帶領下,我國類似華為的高科技公司一定會再次平地而起。
或許在美國政府看來,經濟上“脱鈎”會帶來暫時利益,但可能以損害美國自身利益為代價,與中國經濟“脱鈎”的策略是不會變成現實。美國想要斬斷中美貿易關係後脱離中國,但貿易本身有着雙向依賴性,在斬斷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後,會對中國在掌握關鍵技術上產生影響,但美國同樣也會付出了沉重代價,那就是由本國民眾承擔把中國供應商拒之美國市場之外所帶來的隱形税負。
美國或許不想讓中國超越,但中國在經濟和技術領域十年之內很可能會趕上美國。對此,希望下屆美國政府提前做好應對方案,同時明白美國政府為阻礙這一結果所付出行動都是徒勞。
編輯丨堅果 審稿丨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