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識鳥,人工智能推進動物行為學研究
人工智能系統正在野外和籠養環境下自動收集訓練數據。
在動物行為的相關研究中,識別動物個體是最昂貴、最耗時的環節之一。這限制了科學家能夠研究的行為範圍和種羣規模。科學家嘗試了很多識別方法,例如在鳥腿上綁色帶,但這會讓鳥類承受壓力。現在,這類問題有望通過人工智能模型解決了。
據美國“優睿科”網站7月27日消息稱,法國、德國、葡萄牙和南非的研究人員近日在《生態學和進化方法》雜誌中宣佈,他們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證明,人工智能(AI)可以訓練計算機識別鳥類的不同個體。
論文第一作者、法國功能與進化生態學中心(CEFE)的Andre Ferreira博士介紹:“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計算機能夠始終如一地識別出幾十種鳥類個體。通過計算機輔助,我們為克服野生鳥類研究中最大的侷限之一——準確識別種羣個體提供瞭解決方案。”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先收集成千上萬的、已做好標記的鳥類圖像,然後再用這些數據來訓練和測試AI數據模型。這項研究是AI技術在鳥類研究中的首次成功應用。
Ferreira博士解釋:“非侵入性動物自動識別技術的發展,完全擺脱了作標記的程序,同時不再受研究人員操作的影響。這是該研究領域中的重大突破。這一系統有很廣闊的應用前景,可以解決很多難題。”
然而,獲得具有標籤的動物照片是困難的,這是技術的主要瓶頸。研究人員通過建造帶有攝像機阱和傳感器的饋送器,成功克服了這一挑戰:一方面,研究中的大多數鳥類個體都攜帶了被動集成應答器(PIT)標籤;另一方面,鳥類餵食器上的天線能夠用這些標籤讀取鳥類的身份,並觸發開啓攝像機。
研究人員訓練人工智能模型識別了幾種常見鳥類的圖像,如野生大山雀、羣居織雀和圈養斑胸草雀。之後,人工智能模型對若干陌生的個體圖像進行了識別。結果顯示,它對野生物種的識別準確率超過90%,對圈養斑胸草雀的識別準確率高達87%。
科界原創
編譯:朱明逸
審稿:alone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 《生態學和進化方法》
期刊編號: 2041-210X
原文鏈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7/bes-rbf072120.php
【來源:秀秀科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