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00家美企為華為説“好話”,中國不是日本,考驗美國的時候到了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科技


中美科技的較量會不會重蹈40年前的日本。今天中國半導體面臨的情況似乎跟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崛起一樣——受美國打壓。事實情況真是如此嗎?

從打壓角度上講,確實都是被美國打壓。可是具體打壓情況完全不一樣。首先,當時美國打壓日本是要讓其購買美國的半導體產品。而這次美國打壓中國,美國既打壓中國的科技企業,又不允許美國企業買中國的產品或賣美國的產品給中國,甚至還在學術、教育上都對中國打壓。也就是美日是美企得利,中美是雙方受損;其次,當時日本是外向出口型國家,半導體產品必須依賴出口。而如今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消費國,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大部分是內部消化。


從第一點看,當時美日是交換,而中美是“斷流”——斷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和斷學術、教育的交流、學習。當時美國企業是最大的收益者,而如今反而是受害者。兩者完全不一樣。

也就是説,美國越是加速收緊兩國之間的商業合作,美國企業受傷害就越大。

在經濟學裏有一個詞叫做邊際成本。美國半導體技術、產品對中國壘得越高,涉及美國的企業越多,美國就越被動。因為美國缺少市場,就必然缺少收益。隨着美國企業經營壓力不斷增加,企業的生存越接近經營的邊際成本,其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目前情況與早期美國限制中興也不是同一個層次。現在涉及的範圍不僅是中美,還牽涉日本、韓國、歐洲等眾多半導體企業。可是説美國在“樹敵”——只有涉及美國技術就不能為華為提供相關服務,企業的收益可能就會減少,沒有哪個企業心甘情願接受。

最近,根據國內媒體消息稱,美國有2000家企業通過行業協會為華為等中國企業説“好話”,希望延緩一年對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的採購禁令,以及延期對華為提供服務。

這次之所以引起強烈的反應,一部分是由於yi情的影響,一部分是企業經營成本在不斷增加。企業成本來自“去中國化”的方案成本和失去中國市場的經營成本。


結語:

中國不是日本,當時美日是美企得利。如今中美是雙方受損。中國目前雖然在半導體中有部分落後,但不是“零”基礎。

中國也不會服輸,今年上半年中國半導體企業實現的融資額高達1440億元,比去年一整年640億的兩倍還多。背後就是扶持中國企業“去美國化”。在中美科技較量下,期待更多的技術突破,技術的天平秤也會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