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PC市場的春天,並沒有隨着立春的到來而一起來。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發布的2023年PC市場預測中提到,“整個PC市場已經跌至20年來的最低點”。市場調研機構的統計數據也印證着這一預測。Gartner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貨量總計6530萬台,同比暴跌28.5%,創下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最大季度降幅。而當某一商業領域的天花板下壓,甚至來到歷史性的至暗時刻時,遭受迎頭痛擊的莫過於行業內的巨頭公司。Gartner統計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市場份額前5的廠商聯想、惠普、戴爾、蘋果、華碩出貨量全面大跌,跌幅分別達到28.6%、29.1%、37.0%、10.2%和19.8%。各大PC巨頭廠商的業績,也可以更直觀地反映PC消費市場疲軟的現狀。以全球PC市場份額位列第一的聯想為例,聯想2月17日發佈的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的2023財年第三季度(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3個月),集團總營業額和淨利潤分別錄得153億美元和4.37億美元,同比下滑24%和32%,這標誌着聯想連續10個季度淨利增長的勢頭終止。聯想三大業務板塊中,營收佔比接近76%的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出現大幅波動,當期收入同比減少34%,經營利潤減少37%,是拖累整體業績的主因。其中,PC業務無疑是該板塊乃至整個集團的基本盤,約佔聯想總收入的6成。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聯想CEO楊元慶坦承,“智能設備市場現在處於最糟糕的時期。”為應對支柱業務遇冷帶來的衰退,聯想採取了裁員降本的措施。楊元慶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將需要調整員工隊伍,以削減部分業務的支出。”但他並未透露具體的裁員規模及崗位。事實上,分列全球前三的另外兩大PC巨頭惠普和戴爾,在業績重壓下,也都先後於去年11月和今年2月開啓大裁員模式,裁員規模都均高達6000人左右。除了裁員這種近乎揚湯止沸的解法,在PC行業重返存量市場、增長前景晦暗的情況下,如何覓得第二增長引擎,是擺在所有PC廠商面前的當務之急。
PC業務“崩盤”營收、淨利雙雙大幅下降,PC出貨量減少近3成,但遭遇業績“滑鐵盧”的,遠不止於聯想。同為PC巨頭的惠普和戴爾,均未“倖免於難”。財報顯示,2022年,惠普淨營收630億美元,同比下降0.8%;淨利潤32億美元,同比下降51%。其中第四季度,淨營收為148億美元,同比下降11.2%;淨虧損20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淨利潤為31億美元,同比由盈轉虧。這份糟糕的“成績單”發佈的同一時間,惠普拋出了新一輪裁員計劃,“未來3年內裁員4000-6000人,約佔總員工人數的10%。”戴爾的操作與惠普如出一轍。2月6日,戴爾宣佈將裁減約6650個工作崗位,佔其全球員工總數的5%,以應對PC需求的急劇下降。更為悲觀的信號,來自公司的管理層。戴爾聯合首席運營官傑夫•克拉克在一封內部公開信中寫道,“全球PC市況繼續惡化,未來高度不確定。公司正經歷‘持續侵蝕、前景不明’的市場環境。”來源/視覺中國
毋庸贅述,戴爾大面積裁員的誘因,同樣是公司經營現狀的慘淡。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的2023財年第三季度(即截至2022年10月28日止3個月),戴爾的總營收為247億美元,同比下降6%;淨利潤僅2.41億美元,同比暴跌94%。談及PC市場驟然陷入低迷的原因,楊元慶在2月17日的聯想第三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上給出解釋,“PC市場目前的下行,是過去3年造成的。”回溯來看,PC行業是少有享受到“疫情紅利”的科技領域。疫情放大了人們遠程辦公和在線娛樂的需求,使得PC出貨量在疫情期間得到猛增。IDC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PC總出貨量達到3.49億台,同比增長14.8%,創自2012年以來PC市場年出貨量新高。不過,一些PC經銷商對於所謂“疫情紅利”的説法,感知並不明顯。惠普經銷商負責人張奇告訴燃次元,儘管從數據來看,居家和網課確實帶來了PC銷售的增長,但作為經銷商,對此並沒有太深的感受,“從2019年到如今,作為單一經銷商,惠普的銷量是持續下滑的。”對於這一市場現狀,IDC預測,PC市場的現狀今年內仍不會有明顯好轉,出貨量下滑將持續到2024年。但聯想方面對此的預期則相對樂觀,楊元慶在最新財報釋出當天表示,“我們預計,2023年PC市場的真實需求將持平,也就是比疫情前要高5%到8%。”然而,想要實現這一較為樂觀的預期,消化積壓的PC庫存,是聯想亟需解決的問題。由於出貨需求驟降,導致聯想的PC產品渠道存貨過剩,如楊元慶所説,“聯想需要1-2個季度的時間來消化這些庫存,所以全年出貨量會比前一年繼續降低5%。”高庫存或已成為業內的一種普遍現象,這也進一步加劇了PC廠商們面臨的挑戰。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陳舒歆對燃次元表示,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庫存還是偏高的,但不同國家的差異會比較大。中國PC市場庫存情況整體正在逐步好轉,但短期看整體市場庫存仍然較大,需要一定時間的調整。
“摩爾定律”失靈PC,這一誕生了數十年、並一度成為科技界“寵兒”的產物,正面臨被替代的命運。事實上,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全球PC出貨量就已連續多年下滑。關於PC增長停止、產業停滯、市場衰落的討論,也已是業內老生常談的話題。回顧PC市場發展,2001-2011年,是全球PC高速發展和廣泛普及的10年。全球PC市場增勢強勁,年出貨量穩步上升,從1.2億台躍升到3.65億台。高歌猛進的增長勢頭,終止於2012年。Garter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PC出貨量減少1.2%,並在此後7年不斷下滑,2018年的出貨量僅為2.596億台。直至2019年末,疫情這一“黑天鵝”的突然爆發,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居家辦公、遠程學習、在線娛樂興起,這才給了PC市場逐漸回暖,重拾上漲勢能的機會。 圖/2000-2019年全球PC出貨量統計來源/Garter,安信證券研究中心但好景不長,反彈的趨勢隨着疫情褪去而快速終結,只是透支的需求,讓衰退之劇烈超乎所有人的預想。Gartner報告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降幅近20%,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追蹤這一數據以來的最大降幅。但到了2022年第四季度,28.5%的同比降幅,火速刷新了前一季度創下的記錄。“手機功能的不斷強大,移動互聯網應用越來越普及,使得消費者對PC的需求正顯著降低。”對於PC市場的萎靡,廣科管理諮詢首席策略師沈萌分析道,iPad的那句廣告語,“你的下一台電腦,何必是電腦”或可以很生動的説明這一現象。除了創新力更足的替代品出現,PC的需求也具有明顯的週期性特徵。“換機週期被拉長”“非必要不更換”,已經成為如今大多PC用户的一種普遍消費習慣。“我的第一台筆記本電腦是2015年進入大學校園之後,爸爸給我買的。英特爾i5處理器,陪我走過了大學4年和工作的第一年。雖然工作時電腦會出現時不時卡頓的情況,但一方面彼時手頭並不寬裕,另一方面也確實覺得沒有非換不可的需求,所以換了固態硬盤之後,我又堅持使用了很久一陣子。”小悠告訴燃次元,後來這枱筆記本耗損實在嚴重,且重量很沉,後來才換了一台MacBook Air。除此之外,按照行業原先遵循的摩爾定律,每隔18-24個月,或產品性能提升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但這一鐵律如今卻失靈了——新產品性能“擠牙膏”式提升,價格卻越來越高。去年9月,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甚至公開宣揚,“以類似成本實現兩倍業績預期對於芯片行業來説已成為過去,‘摩爾定律’已經死了。”熱愛3A大作的遊戲“發燒友”小楊告訴燃次元,近兩年,各種原因導致顯卡等電腦硬件價格虛高,許多遊戲本溢價非常嚴重,比如,聯想拯救者等型號的本子,售價至今還高於兩年半前的首發價,“我也被迫變成了一位持幣觀望的‘等等黨’。”小楊進一步表示,自己在前幾年買的配置為20系顯卡的電腦後來玩不了大型單機,“我索性轉投主機陣營,入手了一台索尼PS 5。”對此,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分析道,從這幾年PC市場乃至整個消費電子市場的行情來看,土地成本、人力成本、零部件成本都在升高,產品價格已經降不下來了,能夠降低成本的環節或只是優化自動化的製造生產,以及相關管理體系的升級。因此,今後PC價格還會進一步上漲,雖然對消費者來説並不友好,但卻是一個大的趨勢。除此之外,市場滲透率也是全球PC廠商難以攻克的問題。中國社科院在《推廣智能PC,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中指出,歐美的PC滲透率達到90%以上,中國PC滲透率尚處在21-25%之間。一方面,歐美PC市場滲透率已觸及天花板。另一方面,想要挖掘中國餘下的市場潛力卻並非易事。PC行業資深從業者艾莉對燃次元表示,就中國的就業現狀,需要用到計算機的人口數量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中比例並沒有那麼高,金融業、文職、政府、互聯網從業者在龐大的服務業從業者面前,佔比不到10%。而作為娛樂工具,PC則面臨移動設備的擠壓,真正的硬核玩家佔比也並不高。所以相對歐美國家,中國PC的滲透率並沒有那麼容易提高。
“三巨頭”破局何處去?增長無望、前景不明,對於整個PC產業而言,除了守住主業基本盤,防止被小米、華為等攪局者入侵“偷家”外,如何尋求轉型或多元化發展,已成為擺在PC大廠們面前的共識。在多元化轉型這條路上,巨頭們的動作遠比外界看到的更早。但前途坎坷環境險惡,路遙馬亡者不乏其人。作為PC行業的先驅,惠普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商。隨着PC業務江河日下,惠普將旗下業務板塊拆分成兩家獨立上市公司,即惠普公司和惠普企業,前者主營PC和打印機業務,後者則經營雲計算等業務。然而,即便惠普的打印機業務已佔據全球第一的市場份額,但多年來,惠普公司並未在拓寬業務邊界上取得較大成效。而由於業務過分集中帶來了巨大的經營隱患,也導致其成為此輪PC“三巨頭”中率先進行裁員的企業。要知道,3年前,惠普已經裁過9000人。與惠普不同的是,近年來,聯想、戴爾等廠商均在大刀闊斧地調整自身業務構成,將觸角伸向其他高利潤業務市場,在主業之外尋求新的增長極,彌補PC業務下行,乃至釋放出“去PC”化的信號。戴爾的主攻方向,是向企業級IT市場轉型。近年來,戴爾接連併購了數十家企業軟件和服務類公司,甚至通過收購一躍變為企業數據存儲領域的霸主,市場份額逾35%。戴爾2023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在囊括PC銷售在內的客户端解決方案集團(CSG)之外,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集團(ISG))收入創下歷史新高,達到96億美元,同比增長12%。聯想則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路徑。作為一家典型的經營性擴張企業,聯想充分利用金融工具走向全球化,尤其是對IBM、摩托羅拉的併購,都足以成為商海中典型的案例。2019年,楊元慶提出“3S戰略”,即智能產品、智能基礎架構和智慧服務,因此形成的三大業務,承載着聯想發掘PC之外想象力的野心。從財報來看,聯想的多元化轉型收效業已顯現。在本次業績報告中,聯想的非PC業務營收佔比首次超過4成。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之外的兩大業務集團,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ISG)和方案服務業務集團(SSG),分別創收203億元和131億元,取得48%和22.6%的同比增長。圖源/視覺中國此外,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楊元慶還談到了時下大熱、引發科技業巨震的ChatGPT。“大規模、超深度的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大量的數據和算力來訓練和運行,高性能服務器、由高性能服務器構建的數據中心和雲端數據中心必不可少,對聯想相關業務是有拉動的。”對此,丁道師分析稱,聯想在意識到PC市場增長受限後,轉型思路是做軟件、硬件、服務一體化,賺To B的錢。在美國的互聯網產業中,To B和To C的產業各佔一半,而中國目前是To C市場佔去了七八成,這意味着萬億的To B市場增量存在。“聯想在PC業務上有和政府、機構、企業打交道的經驗,或完全可以朝這個方向發力。”但並不是所有人對PC大廠轉型都抱有樂觀態度。中關村在線資深編輯姚立偉告訴燃次元,“目前的PC大廠,就算轉型恐怕也不會對營收產生質的改變。總體上PC將會持續處在接近飽和的市場中,在此情況下,PC大廠只有儘可能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或慢慢蠶食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當然了,如果想要做到以前那樣的快速增長,只有等到下一個風口並抓住,但這對多少帶有大企業病的老牌PC廠商,又是一件困難的事。”姚立偉坦言。*題圖及部分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文中小悠、小楊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