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慄世芳。內蒙古黨委統戰部綜合保障中心供圖
中新網包頭3月13日電 題:僑界巾幗慄世芳:深耕十餘載為清潔能源行業痛點開出“中國藥方”
作者 李愛平 奧藍
“用不起。這是之前新能源行業發展中的痛點。”
“相較於傳統能源而言,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將用能成本降低75%以上;與現存諸多新能源項目相比,我們的優勢也是成本,能做到能源按需生產、就地應用、零浪費。”
“多能互補、智慧能源。解決方案中涉及的很多技術都是現成的,但是能將技術跨界整合到中國複雜應用場景中的團隊卻屈指可數。國內像我們這樣已經形成全產業閉環的企業少之又少。”
……
清潔能源應用等話題在常人看來頗為高深,但卻是慄世芳的興奮點。自2010年起創業的慄世芳突然話鋒一轉:“其實也易懂。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一直在討論這些內容。”
2010年的中國,清潔能源的就地消納由於儲能技術瓶頸,實現綜合利用是一個行業夢想。供暖系統主要也是以燃燒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為主,每到冬季採暖開始,大氣污染嚴重,直接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同年10月,慄世芳歸國創業。
“找不到具有專業技術的合作伙伴並且無人來承接技術;隨後又發現國內的生產設備無法滿足生產要求,同時技術效果沒有第三方權威評估機構!”慄世芳回憶説,當時她只能依託北京的專業人才、市場、環境,在北京組建了一個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的創業聯合體。接着又和團隊開始研發生產設備,搞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第一條“真空絕熱儲能板”自動化生產線。
2010年至今,慄世芳在全國主持實施了15個國家級、自治區級重大科技課題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發明了行業內儲能、能源物聯網、移動新能源的多項專利專有技術,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如今,她和團隊已將“多能互補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科研成果,寫在中國7省市、超30個旗縣的礦區、醫院、學校、工廠、政府公共建築、節能建築和新農村家庭中。
圖為慄世芳團隊開發的app界面。內蒙古黨委統戰部綜合保障中心供圖
多能互補清潔能源綜合利用能為社會帶來什麼?
對於中國北方的農村而言,帶來的是清潔的生活環境和比煤炭便宜的冬季供暖成本。
慄世芳告訴記者,她最早去北方農村時,農民每個冬天都要花費至少千餘元來取暖,每天都要精打細算供暖用了幾顆清潔小煤球。
“應用清潔能源供暖後,每年的供暖費用僅數百元,手也不再被煤球染成黑乎乎的。”慄世芳笑言,這就是最大的社會效益。“看着農民的手,看着他們的臉,如果你在現場,是一定會掉淚的。”
對於正在面臨環保壓力的高耗能、重污染的工業企業而言,則是重新進入市場的機會。
“工業企業因為環保壓力,面臨着關停並轉的生存危機。”慄世芳告訴記者,便宜、清潔的能源供應對於不少工業企業很是重要。工藝改進了,以前那種北方工廠所常見的大煙囱就可以拆掉了。“這對企業、對生態的改善都是有目共睹的。”
2020年疫情期間,線下交流受限也成為倒逼慄世芳團隊創新的動力之一。
“5G、物聯網是大勢所趨,目前利用大數據技術及物聯網傳感技術,可實現遠程監控、全自動運營管理、實時報警、數據分析、能耗監測、環境監測等功能。”慄世芳告訴記者,如今,越來越多的項目諮詢、施工、運營環節都轉到了線上。疫情期間,在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礦400噸煤炭鍋爐節能改造中,得到大規模應用,成為行業標杆。
2021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紮實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各項工作”被列入年度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同時還提出: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0%;促進新型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研發應用,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這與我目前所做的事情可謂息息相關。”慄世芳説,目前她已接受邀請,正在聯合國內幾大能源企業起草國家能源局《關於2020年能源領域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中《太陽能短期蓄熱和空氣源熱泵聯合採暖系統技術規範》的行業標準。
在新能源領域深耕多年的慄世芳説,讓清潔能源用得起,不浪費,是自己一直追求的事,而如何破解清潔能源痛點則是自己的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