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微信 10 年,張小龍的 7 個邏輯和一個選擇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科技

微信為何依舊是那個小而美的產品?

可能少有人知道,當年出現在微信 4.2 版本開屏頁的文字是出自張小龍之手。

也少有創始人會勸用户少用自己的產品,但張小龍卻在那次開屏頁寫到:「放下手機,少發微信,多和朋友見見面」。

在張小龍看來,好的產品會自己説話。上線十年,微信推出七個版本,從來沒有開過一場產品發佈會。新版本的啓動頁就是一次與用户的交流,是屬於微信的產品發佈會。

張小龍是個做事風格很奇特的產品人,卻讓微信成為了深刻影響社會的產品。

我們該如何理解微信十年的歷程?這個問題,在張小龍微信過往的數次公開演講中有所體現。他曾談到過「七個邏輯」和「一個選擇」。

張小龍在 2021 微信公開課 Pro 發表演講|微信

做最好的工具

做一個基於移動智能手機系統,有更好溝通體驗的通訊工具,是張小龍着手開發微信最初的目的。2010 年 11 月底,他給馬化騰寫了一封郵件闡釋想法,馬化騰很快同意了。

包括後台開發、前端、UI 在內,微信最早期的團隊只有十個人,其中還有一個是剛剛入職的應屆生。經過兩個月開發,微信第一個版本在 2011 年 1 月 21 日正式上線。

十年,微信在滿足用户便捷發消息這一通訊功能的基礎上,疊加了公眾號、支付、小程序等更多更復雜的能力。這使得微信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平台,或者説是一個操作系統。

一次面向騰訊內部的培訓會,有個同事問張小龍,微信的戰略是什麼?但張小龍當時的回答只有一句話,「微信只是一個工具,我們應當想如何做好這個工具。

在其他場合,張小龍也數次強調,微信是一個工具。在他看來,絕大部分產品本質上來説都是工具,但工具也有好壞之分,微信要做的是互聯網上最好的工具。

微信 iPhone1.0 版本上線一刻 |微信派

關注效率,用完即走

一個好的工具該具備怎樣的特質?在張小龍看來就是提高效率,用完即走。這也是微信做產品更新的基本理念之一。

張小龍第一次在微信公開課上提出這個理念後還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有人就説,張小龍是因為微信有足夠多的用户,有足夠強大的用户粘性,才敢這麼説。

但在張小龍看來,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用户提高辦事效率,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完成他的任務,這是工具的目的,工具的使命。

微信也是一個工具,所以,微信的目的也是幫助用户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完成任務。什麼是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任務。一旦用户完成了任務,他就應該去做別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產品裏面。

用完即走和用户再回來,其實並不矛盾。張小龍認為,只有當一個用户在一個工具裏的體驗很愉悦,用得很高效,他才會回來再使用這個工具。

所以,視頻號是不是帶來了用户的時長必然增加,這是否與用完即走有衝突?張小龍在十週年的演講中也有專門回應。

他認為一篇需要花十分鐘閲讀的文章,微信並不會促使用户用 3 分鐘讀完,而是讓他真更有效率地看到這樣值得花時間的文章。用户如果就是要消費視頻,滿足娛樂需求,產品也要更好更高效率地滿足這一需求。用户走不走,什麼時候走,要讓用户做決定。

十年來,微信的主頁面一直只有四個 Tab 欄 |微信派

不是剋制,是要更合理

微信從來不嘗試節日期間做改變 Logo 風格這種運營方式,微信 UI 的主界面十年從來只有四個 Tab 欄。因為這類產品細節,外界給微信打上了「剋制」的標籤。

認為微信「剋制」可能是對微信非常大的誤解。張小龍曾公開表示自己沒説過微信剋制的言論,甚至聽到外界這樣的評價時還有一點點驚訝。

剋制是一種怎樣的行為?在張小龍看來,這是一種自我壓制的行為,如果要在做決定時自我壓制,或者説要切割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態。

看上去微信每一個新版本的變化都不是非常大,但這背後其實包含了很多選擇。不是因為剋制,而是基於合理性,微信會捨棄很多原本想做卻對用户來説發現並不好的東西。

張小龍認為,是因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種好的設計原則,使得團隊不會去做很多影響設計美感的事情。而合理性才是最重要考量的因素。

微信公眾平台 slogan|微信

去中心化,微信看待世界的方式

一個新的用户安裝微信後,如果他沒有關注任何公眾號,他可能看不到公眾號平台的存在,因為微信沒有提供一箇中心化的入口給到公眾號。

小程序在微信裏也沒有入口。如果一個用户沒有運行過任何小程序,他也在微信裏找不到小程序的存在。微信也不會為小程序建立一個 App 商店,做任何集中分發。

這些正是微信「去中心化」屬性的體現。簡單來説是,微信不會提供一箇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來給所有的第三方。相反,微信鼓勵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組織自己的客户。

「去中心化」,與其説是微信的策略,倒不如説這是微信的一個關鍵,這個觀念代表着微信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在張小龍看來,在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裏,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大腦,這種系統的健壯度,可能會遠遠超過只有一個大腦來驅動的系統。

微信希望建造一座森林,而不是一座宮殿。微信希望用森林來培育一個環境,讓所有生物或者動植物能夠在裏面自由生長出來,而不是説微信自己去把它們建造出來。

張小龍在微信十週年演講強調雖然視頻號是未來的重點,但微信不是做內容的公司,而是想催生好的內容,並且把人和這些內容有效連接起來,才是微信的真正價值。

這也解釋了微信為什麼基本沒有內容的「運營」,而是依舊更在意信息分發的邏輯和規則,希望構造一個可以讓每個人都更願意表達,也更容易消費內容的去中心化平台。

微信 5.0 版本開機頁面「飛機大戰」引發全民飛機大戰|微信派

社交推薦+算法推薦

雖然微信不會提供一箇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但這並不妨礙很多需要流量的應用場景能夠被活躍起來。

比如,一篇公眾號的文章在微信還是能夠獲得十萬加的閲讀,一個小程序每天也能夠為成千上萬的人提供服務。

這其中,基於關係鏈的社交推薦機制是滿足微信生態內各種應用場景流量需求的關鍵要素。而張小龍也一直相信,通過社交推薦來獲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接納新的信息,大部分情況是聽到周邊的人推薦來獲得,而不是主動去圖書館或者到網上去尋找的。

社交推薦在微信裏的具體呈現方式之一就是分享,在朋友圈分享一篇文章,在好友羣分享一個小程序。

微信在最新的視頻號產品的嘗試中,也是以社交推薦為主,算法推薦為輔的方式實現視頻化信息的流動。而龐大的用户基數則是微信實現社交推薦的基礎。

社交關係驅動的推薦是一種鏈式反應,起初通過單點鏈式傳播,讓相關的人看到相關的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比算法推薦更精準,更高效,但要真正有效實現的難度也更大。

如何通過社交推+算法推薦,實現更有效的信息流動,這是一件唯有微信能做到的事情,也是微信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命題。

微信視頻號產品頁

視頻是表達的進階

2020 年微信被討論最多的話題是視頻號。

視頻號內測上線至今已經一整年了,最初它被外界看作是微信入局短視頻賽道,對標抖音快手的產品。到如今,平台基礎功能補齊,尤其是與微信生態內其他能力打通後,視頻號的作用和意義就遠不止於此。

過去 5 年,微信裏用户每天發送視頻的數量上升了 33 倍,朋友圈裏的視頻發表數上升了 10 倍。在張小龍看來,視頻化的表達可能是下一個十年,內容領域的主體。

因此,在考慮做短內容的時候,微信團隊自然會想到基於視頻化的內容來做,而不是基於短的文字來做。視頻號正是微信滿足用視頻表達需求的一次與時俱進的嘗試。

張小龍強調,視頻號可以理解成一種結構化視頻內容的載體。這種結構化是未來在微信內流動的視頻內容,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視頻文件,而是存儲在雲端,包括了評論、創作者等各種信息的視頻數據。

這些視頻數據會在視頻號這個載體上流動。張小龍強調,作為內容的載體,説明微信不會去具體生產視頻內容,也不會去買內容。視頻號並不關注具體的內容到底是什麼,視頻號只做內容的承載和傳遞。

「附近的人」功能升級,線下生活會是未來微信探索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產品截圖

微信最大的價值,是每個人的 ID

作為內容載體,微信希望把視頻號打造成為一個人人都可創作的短內容平台。所以,它是公開領域的內容平台,就不能基於微信號來創作了。

這讓微信在設計視頻號賬號體系上遇到了新挑戰。第一個問題是,創作者需要有一種新的 ID(身份)。

長期以來,微信的最大價值正是每個人的微信 ID。比如微信支付能很順暢,因為錢包跟着個人 ID 走,這是非常自然的。但這個 ID 是通訊和社交領域的,因此是私密的。

一旦走出這一步,意味着微信不再侷限於社交領域,而是進入到公開信息領域,因此視頻號的新 ID 意義就非常大。這也是第一次,微信嘗試在自己的產品體系裏實現兩套 ID 體系。

ID 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是針對機構的。大家知道 PC 時代每個機構都有一個官方網站。其實微信一直在尋找 PC 時代的「官方網站」的替代物。

做公眾號的時候,微信希望公眾號就是一個機構比如企業的官網。做小程序的時候,微信希望小程序就是官網。現在,我們希望視頻號是每個機構的官網。這是合理的,官網是需要進化的。

所以,未來視頻號會承接一個機構的很多服務內容,並不侷限於視頻。而每一個 ID 背後連接可能都是一種服務,無論是提供信息內容,還是提供商品消費。

張小龍使用微信按住發語音的功能 |極客公園

一個選擇

就在微信上線十週年之際,當年微信的老對手米聊向全體用户發佈了一則通告,表示因業務變動,米聊將停止服務。米聊正式退出歷史舞台,而微信將走向它下一個十年。

同樣是通訊工具起家,同樣在產品初期快速積累了百萬用户,但微信卻通過對用户需求和功能迭代節奏的精準把握,在三個月內結束了與米聊的戰鬥。

這一戰不只是為微信贏得了更多的用户和更大的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它為微信贏得了移動通訊工具的核心高地,也贏得了自我設定議題的自由。

這種自由度使得微信在產品發展上有很多嘗試的空間,但張小龍的選擇是圍繞工具本身做更多延展,讓微信能夠按照自身的節奏發展,不被外界的競爭束縛了手腳。

2010 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元年,這時代賦予了張小龍以及當年同期的創業者們創新通訊工具的歷史機遇。十年來,微信一步步迭代,並沒有辜負時代賦予的機遇。

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上,張小龍再次重申了他的選擇,他説還是希望,「微信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風格,像一個小而美的產品一樣,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審美,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的觀念,而不僅僅是數字的奴隸。」

本文作者:萬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