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app真懂我:在互聯網上裸奔的日子,我的隱私被掏空了
每一個睿智的靈魂
都置頂了毒雞湯
6月12日消息,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媒體報道App侵害用户權益問題開展問詢約談,並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手機應用進行檢查,發現逾規程序要求限期整改。
新聞一發,引起了網友熱議,又整改?這次又發生啥事?
原來,在近日民眾向媒體反應,自己的手機升級系統後,增加了app隱私記錄功能,這項功能可以記錄手機上安裝得app訪問個人信息得過程,當民眾看到反映得數據後,都紛紛大吃一驚。
其中一名大三學生小劉,將自己的系統升級最新版本後,通過app隱私記錄功能發現自己安裝的很多app存在頻繁自啓動、訪問、讀取手機信息的現象。
其中一款移動教學軟件“優學院”,十幾分鍾之內就訪問了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
另一款辦公軟件“TIM”,一小時內就嘗試自啓動近7000次,並不停讀取通訊錄,除了這兩個app,還有其它社交、辦公、娛樂的app都存在高頻率讀取手機信息的行為。
針對這些投訴,app運營商皆未給出明確回覆。
後來新華網的記者諮詢業內人士,他表示,app之所以要這樣廣泛的收集用户信息,都是為了實現精準營銷。
為了精準營銷,就可以在短短十幾分鍾內“視奸”用户幾萬次。
為了商業利益,就可以讀取用户的私人信息。
果然在如今互聯網發達之下,我們都是裸奔者。
龐大的商業鏈背後,用户不配擁有隱私。
1
最近跟朋友聊天,朋友説:“我發現現在的app都好懂我,我想要什麼就給我推什麼,我想看啥就給我看啥,簡直比我男朋友還要了解我。”
現在的app都太過“知心”了,彷彿已經成為了每一個人肚子裏的蛔蟲,通過大數據,它們能知你所想,予你所求。
可是,這樣的“貼心”,都是有一個前提的。
那就是,要想做到事事貼心,萬事如意,那就得讓它們好好“視奸”你。
從你下載app後,授予了所謂的權限後開始,也許你只是慣性點個同意,沒覺得是什麼大事,但事實上,卻是它“視奸”你的開始。
當然,有些人還是比較慎重的,看到多項授予訪問相冊、麥克風甚至是通訊錄的權限後,還是會選擇不允許。
不允許的話,對不起,你不能用。
明知道強扭的瓜不甜,但就是這麼霸道任性。
你用,就得讓我視奸你。
你不讓我視奸你,我就連給你用的權限都沒有。
畢竟你對我而言,只是多了一個用户的價值,但你龐大的私人信息卻是我真正瞄準的方向。
也許有的人會疑慮,它能通過我的相冊、麥克風、通訊錄瞭解到什麼,頂多就是知道我的外貌、偷聽到我的聲音,知道我的聯繫人而已。
從《消協》公佈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中,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它們的確能通過數據分析,就能從簡單的“相冊”等訪問口分析出來你的個人基本信息和資料。
在互聯網裏談隱私,不存在的。
一個隨手記賬的app,都要求訪問通訊錄和定位,你幫我記賬而已,為什麼還要訪問我的通訊錄?是打算將我花錢的消息發給我父母嗎?
一個手電筒的app,功能就是開個燈亮一些,還要授權位置信息、設備信息。
一個咪咕視頻,都要鏈接身體傳感器。這是要實現4D的節奏嗎?
這些逾規的app,就像一個潛伏在你身邊的隱形變態狂,他們隨時隨地都能偷窺到你的資料消息來達到他們所謂的“商業精準投放”,甚至還可控制你的手機,利用你的手機做一些可達到他們商業目的的事情。
比如某些黑產,喜歡在用户睡着了之後,在用户的手機上替你下載軟件,訪問app,並在你睡醒之前,把一切抹除乾淨。
這裏面想象空間就很大了,你們自己腦補。
2
隱私條款,作為約束app 的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這本身是一封app給用户的保證書,遵紀守法,愛國愛用户,保證絕對不會侵犯用户隱私,可如今卻被app開發商給光明正大的隱藏了起來。
在中消協測評的100款App中,僅有約一半(53款)的隱私條款,達到及格標準以上,有13款未能達到及格標準,其餘34款App甚至沒有向用户公佈個人信息隱私條款。
況且想找來看,也不是那麼容易想看就看的,用户估計那得戴個老花鏡,慢慢的將整個app都給摸索一遍,才能從最不起眼的位置找到它。
找到了,也只是第一步,也是最後一步。
在隱私條款裏,沒有一條明確的隱私保護制度,通篇下來全是套話,含糊其辭讓人捉不到重點。
唯獨最清晰的還是最終解釋權歸本公司所有。
美圖秀秀平台寫的隱私政策寫了等於沒寫,浪費用户閲讀時間。
1905電影網就更過分,沒有獨立的隱私條款,而且還在服務協議的免責聲明上寫道:如果因為使用了本站上的信息導致財產等損失,責任均由使用者承擔。
明目張膽耍流氓的本事。
誰能比?
這些app憑着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流氓氣息,肆意的掠奪着用户的個人信息,而我們則成為了被架着走的“肉雞”。
3
為什麼app侵犯隱私的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
是誰給了它們膽子?
其實不是梁靜茹給的,是用户們自己給的。
《中國手機App隱私權限測評報告》稱,63.3%的受訪者,表示在安裝手機App時沒有仔細閲讀隱私條款,24.3%的受訪者從來不閲讀隱私條款。
在大多數國民用户裏,其實對隱私保護意識尚於淡薄,有些人是因為自身對網絡的“便捷性、透明性”不清楚也不瞭解的原因,有些人是因為純粹懶得看隱私條款,並不注重它是否會帶給自己隱性的危機,也有人是因為即使知道了但依然覺得沒啥問題,畢竟一窮二白的自己的隱私信息能值多少錢?
正因為這樣,大多人對隱私安全問題不重視,加上事情發生後主動維權意識不強,這無疑就是給app的偷窺慾望添油加火,讓其能隨意侵犯個人隱私的火苗越演越烈。
也許在用户們看來,要想獲得更精準和便利的服務,用自己的隱私去換回更精準和更便利的服務,似乎就是物換物,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所以即便在app沒有給用户選擇餘地的時候,大多數用户還是選擇留了下來點了“允許訪問”
正如李彥宏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言論的時候説道,“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開放,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願意這麼做。”
雖然這句話沒什麼問題,也的確是現實,但是他作為一個科技企業,旗下擁有多個社交、遊戲、娛樂等涵蓋人們日常生活的app,這樣直接明瞭話語的背後,也是科技企業們對用户利益的無視,和侵犯用户隱私利益已成自然。
記得《楚門的世界》嗎?
主人公從出生、大學、結婚其實都被記錄在隱藏鏡頭裏,給全世界的觀眾觀看,甚至是上廁所,與妻子親熱,統統都呈現在了熒幕前。
《楚門的世界》的海報,看似是主人公一個人在仰頭大笑,其實仔細看才發現,一張大海報其實是由無數個劇照拼貼而成。
這部電影呈現手法超前,但其索要表達的內涵卻讓我們如此的熟悉。
在互聯網的世界裏,我們像極了楚門,被一個個app給監視着,當我們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記錄在手機裏,就等同於給了無數個app運營商們圍觀的機會。
但與楚門唯一一點不同的是,楚門是不知情,但現實中的大多數楚門們,是知情但隨意。
當放縱成了支撐其放任的靠山,當侵犯用户權益成為常規操作,我們的隱私任人收割利用,到那時候,在中國,隱私二詞再沒有了其意義。
4
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在裸奔。
《我知道你是誰,我知道你做過什麼》中也表述過,隱私在社交網絡時代基本宣告死亡。
連本書的作者法學教授洛麗·安德魯斯也由所感慨:“我的每一個動作都神不知鬼不覺地被記錄了下來,並有數據整合商對它們進行分析,然後將整理好的信息賣給一些公司,對於這一侵犯隱私和安全的行為,我不但被矇在鼓裏,還完全束手無策。”
對於app貿然踩過底線,肆意妄為的侵犯用户權益,相關部門下令嚴格按要求整改來維護用户權益。
那普通人呢,我們能做啥?
這其實是一個不得不悲觀的命題,我們暫時很難真的做點什麼。
但是,我們依然還擁有反抗的權力,當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需要儘可能的“及時表態”而不是“忍一時風平浪靜”
為什麼國外的app侵犯隱私權的事件並不多,因為在西方國家的用户看來,他們覺得個人隱私權比什麼都重要,更因為他們知道,隱私權神聖不可侵犯,如果某個科技企業膽敢用她們的隱私來換取商業價值,那不好意思,法庭見。
就如當年轟動一時的Facebook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除了對被侵犯權益的用户們賠償50億罰金,自家股票大跌,連扎克伯格因為此事從年頭一直道歉到年尾。
當然,在中國其實也有這樣因為熱烈的民意,而導致app“改邪歸正”的案例。
當年脈脈強行訪問通訊錄,不訪問還不讓用的事件被曝光後,大量持反對的民意出現在各大官媒的評論下,隨後受到了央視的重點“關注”,最後不得不改成即便不允許訪問通訊錄,也可以正常使用。
在大數據底下,授權時嚴格把控,謹慎將自己的個人信息交給App,出事了更儘可能去發聲,別因為自己的容忍,讓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遮羞布都脱的一乾二淨,自己則成了被動的受害者。
到這時候,赤裸裸的你,估計已經沒得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