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智慧礦山、智能物流、智慧零售……我們正進入一個人工智能的時代。許多傳統的人力工作正被各種各樣的人工智能替代,引發社會對將來可能大規模失業的恐慌。特斯拉和PayPal創始人Elon Musk甚至放言:未來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失去工作,並聲稱人工智能一旦普及,20年內世界上超過12%人口的相關工種將無以為繼。不僅低端工種被AI替代,交易員、醫生這種要求高精度和專業性的工作也面臨被取代的風險。
這種擔憂其實並不新鮮,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中對技術進步產生失業的擔心就持續存在,因為工業革命開始運用機器大量取代人力勞作,使許多手工工人失業,英國民間一度掀起各種各樣對抗技術革新、反對紡織工業化的運動。工人們佔領工廠,打砸機器,他們認為這些鋼鐵怪物搶佔了他們的工作,讓他們失業。
當時甚至還存在這樣一種觀點:如果技術繼續發展下去,資本家再也不需要工人了。這與今天人工智能發展可能帶來大量失業的觀點異曲同工。
按照這個邏輯,從工業革命開始至今,世界的失業人口應該一直在上升才對,然而,直到今天,我們卻發現,失業率並沒有隨着技術的進步直線上升。相反,越是技術發達的國家,越是廣泛應用高新技術的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就越旺盛。與此同時,這些地區的人們也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
因此,筆者認為,人們對科技發展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將導致更多人失業的擔憂或許是多慮了。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人工智能會替代某些崗位中的某些職能,而不是全部。根據麥肯錫的調查報告,機器人、自動化機器、人工智能將在未來的幾十年裏取代大概一半以上的人類工作。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機器只能取代人類工作中的一部分業務,並不能完全的取代一個職位。
就拿電話客服來説,現在無論是服務行業,還是政府職能單位,我們打電話諮詢業務,首先接聽的是智能客服,但這並沒有導致電話客服崗位的減少。再看銀行,當ATM出現時,大多數人覺得銀行櫃員這個崗位將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是隨着ATM的增加,銀行櫃員的崗位反而增加了。零售行業也發生着同樣的事,自動收款機出現,並沒取代傳統收銀員,反而每一個自動收款機的出現,就伴隨一個收銀員工作的出現。
這是因為,無論是智能客服、ATM,還是零售業的自動收款機,它們都使得相關單位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服務成本降低了,這些崗位上的服務人員也從原先的工作內容轉移到客户關係發展上。
每一個崗位都是由很多部分組成,需要調動人的各種才能去完成,這並不是人工智能算法所擅長的領域,人工智能會替代某些崗位中的某些職能,而不是全部。這也説明,智能化工具的出現,只是改變了原有職業的工作性質以及工作內容,並沒有取代職位本身。未來,科技的不斷髮展,將增加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的必要性,一定是人跟機器一起工作,而不是整體將人類排除在工作之外。
二是新技術將創造更多崗位,並催生新的行業。首先,人工智能將來帶給我們的新職業,不是讓50%、70%的人失業,而是為人類提供幾乎90%以上新的工作。
如,電腦的普及並沒有讓80%的人失去工作,而是讓人們的工作更加方便、更有效率。並且因為全社會對電腦的需求量激增,因此就有了很多品牌的電腦廠商,吸納了更多的就業人口。與此同時,與電腦有關的硬件廠商、軟件廠商、各種配件等上下游產業鏈也活絡起來,還出現電腦維修等行業。
其次,人工智能將會在大多數領域替換掉人類煩冗而複雜的工作,讓人類減少勞動時間,增加閒暇時間。餐飲業、娛樂業、旅遊業等將因此迎來更多需求,第三產業也將需要更多人力。
第三,從人的角度看,人是社會的人,當他面臨失業時,一定會尋求另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這時候可能就會出現新的產業,如創意產業,眼下正火熱的直播、小視頻等無不是在科技不斷髮展的背景下湧現出來的。
此外,換個思路考慮,如果一項新技術消滅的工作崗位比它創造的還多,那麼,大家都下崗了,機器高效率生產出來的產品又有誰去消費呢?
縱觀古今,從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科技一直在進步,社會越來越智能化,人類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而不是越來越差了。人工智能是人類創造的,是服務於人類的,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工具。(通信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