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訪名家】
光明日報記者 龍軍 禹愛華 趙嘉偉
早上8點半,湖南長沙中南大學昇華樓,桂衞華從自己辦公室走出來時,依舊精神矍鑠。剛過古稀之年的桂衞華,把自己最寶貴的年華,都奉獻給了我國有色金屬冶煉行業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
桂衞華是我國著名的有色金屬工業自動化專家,長期致力於複雜有色金屬的生產控制理論、工程研究,突破了銅鋁鉛鋅等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過程中的自動化關鍵難題,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桂衞華近照 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攝/光明圖片
有色金屬冶煉業是高端裝備製造業的基礎和支撐,是實現製造強國的重要支撐。但讓桂衞華感到憂心的是,這些製造業“黃金材料”的冶煉過程也給環境帶來不小的影響,每生產1噸鋁,要向大氣中排放1500立方米的污染性氣體,鋁電解產業消耗了全國總髮電量的6%。
我國有色金屬資源分散、品質參差不齊,生產過程中人工操作導致的反應過程不穩定。桂衞華意識到,只有提高有色冶金自動化的水平,才能解決效能低、污染重、回收率低等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桂衞華率領着他的團隊,跑遍全國大大小小的有色金屬企業。通過一次次實驗、測量、建模,終於建立了複雜冶金過程智能化建模和優化控制框架,提出的集成優化控制、工業大系統控制、現代魯棒控制等理論和應用研究成功應用在各種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的生產線中。
自動化是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的第一步,只有實現智能化才能應對更多的風險。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對有色金屬的國際市場造成巨大沖擊。桂衞華説:“通過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與有色金屬工業緊密結合,為我國有色金屬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基於分佈機器視覺的原材料選取,利用決策知識智能化系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應對加工和市場風險。”
“我們焚膏繼晷搞科研就是為祖國科技發展佔領制高點。”提到自己所獲得的成就時,桂衞華總會謙虛地歸為團隊功勞。“製造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要結合我國工業狀況發展一條可以發揮我們自己優勢的道路。”在桂衞華看來,只有在基礎科學領域加強自主創新,把信息化、智能化與我國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協同發展。
在中南大學本部校區昇華路邊的草叢中,一座宛如翻開的書本的石雕上,深深鐫刻着兩個大字:求實。這是2008年籌備研究生入學30週年同學聚會時,桂衞華、邱冠周、陳啓元3位留校工作的同學一起想出來的,他們覺得這是中南大學給予他們最深刻的教育與影響
2019年,桂衞華入選2019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我的學生大多堅守在一線技術崗位。我告訴他們,要老老實實為人,踏踏實實做事。”桂衞華在每年的新生入學講話中,都要將“求實”兩個字細細掰開講給學生們聽,希望這成為他們求學路上、科研路上的底色,一生遵循。
“年輕人最重要的是勞動,要去實踐。”談起自己的青年經歷,桂衞華教導年輕人不要放棄每一個收穫成長的機會。1968年,桂衞華響應號召成為第一批上山下鄉的知識分子,耕耘在田間地頭,奮戰在橋樑鐵路一線。“我曾經是一個電工好手,十幾米高的電線杆子都爬過。”説起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桂衞華思緒萬千,“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只是在教室裏、實驗室裏,只有下到基層、下到廠房,才能瞭解行業和社會所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科研最重要的就是落地,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的變化。採訪接近尾聲,桂衞華深情地説:“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為人民幸福這座大廈添進微不足道的一塊磚,為國家富強這片大海匯入小小不言的一滴水。”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07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