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影視宣發不能只打“感情牌”

最近,互聯網宣發成為影視傳播營銷的新動向,有人稱之為開闢了一片“藍海”。一些影視營銷方熟練地使用“話題式”“熱搜式”傳播、短視頻營銷,以及直播間賣票等新手段,為電影票房作出了不少貢獻。

縱觀這些新穎的方式,共同特徵是立足互聯網引發人們的社交需求及其背後的情感共鳴。《少年的你》以“小時候被霸凌”“少年的你後遺症”等互動話題吸引網友參與,《隱秘的角落》以“去爬山嗎”等爆梗帶動一波又一波觀劇熱潮,《奪冠》《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打的都是回憶與鄉愁的“感情牌”。此時,影視所滿足的不僅是放鬆休閒或藝術欣賞的需要,而且是羣體情感認同的需要。人們希望從影視中得到的,也不僅是故事、情節或人物,還有寄託了情感的話題。藉由這個話題,我們獲得了某種談資,也有了進入由社交媒體建構的輿論場的“門票”。此時的影視作品具有了社交貨幣的功能,而獲得這種社交貨幣,又幾乎是互聯網生活的剛需。

當前,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高,網民已達9.4億,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户佔網民整體的94.5%。互聯網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傳播平台,成為人與人互相聯繫的紐帶。自古以來,共同的興趣就是人們互相交流的基礎。今天,由於互聯網特別是社交媒體的出現,人們表達和滿足自己的興趣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與此同時,尋找與自己趣味相投之人的渴求也從沒有如此強烈。於是,互聯網時代的觀眾不但在時空上更便捷廣泛地聯繫在一起,在趣味和審美上也前所未有地互相影響和滲透。而當趣緣成為網絡空間裏聚落形成的重要基礎,人以趣分、羣以趣聚也就成為“網絡組織學”的基本規則。參與過同一電影話題的討論,意味着口味相似,這也成為社交的基礎。

應該説,不論是製造熱搜話題,還是短視頻吸粉,抑或直播間裏流量明星帶貨賣票,都為人們走近影視作品打開了一扇門。但是,觀眾入得門來,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什麼,看後又有什麼收穫,才是影視藝術更應深入思考的問題。影視營銷的根本目的不應該只是把電影票賣出去,而是我國影視業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影視營銷説到底要靠精彩的內容,以及對內容的準確解讀,如果一味博眼球、搶關注、爭流量,或者刻意觸碰觀眾情感燃點,過度煽情,或許也能取得投機式的成功,卻必然無以為繼,而且可能損傷影視發展生態。

因此,面對這片宣發“藍海”,互聯網影視營銷除了目前用好行之有效的新手段,激發人們觀看影視劇的熱情之外,更應想辦法延續和保持觀影追劇的熱情。這就要求擴大和豐富營銷的內涵,吸引影視評論專業力量的參與,多開展作品主題內涵、思想意藴、藝術技巧和美學品格等方面的深度解讀,在向觀眾營銷的同時培養觀眾,在吸引觀眾的同時引導觀眾。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互聯網影視營銷的轉型升級,更有效地發揮營銷對創作的反作用,為我國電影高質量發展營造有利環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9 字。

轉載請註明: 互聯網影視宣發不能只打“感情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