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9億隻雞2千萬頭豬,農牧業老大、養豬業“華為”如何煉成?
“這豬肉價格什麼時候才會降下來啊。”
每次去市場買菜,在豬肉攤前,總能聽到大爺大媽們的感嘆。
自從去年豬肉價格上漲以來,萬科,京東等許多在高大上行業的企業也開始跨界養起豬來。
但是不管有多牛的新加入者,有一家公司始終保持着在農牧業的龍頭老大的位置。
這家公司叫温氏集團,也被稱作是“養豬業的華為”,它的創始人叫温鵬程。
它每年要賣9億隻雞,全球第一;2000多萬頭豬,國內第一,全球第二,營收超過了500億,公司市值超過了2000億。
温鵬程的第一學歷只是高中,在現在各種互聯網企業,房地產企業大肆入局養豬的今天,他是如何帶領這家公司保持老大的呢?
首先是它的激勵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它的激勵模式和華為有點類似。
華為最讓人羨慕的是什麼?
莫過於平均近70萬的年收入。
華為在去年的工資及福利支出達1349.37億元,除以現有的19.4萬名員工,華為員工人均薪酬達69.5萬元。
這一切,都和創始人任正非的財散人聚的做法分不開。
作為創始人的他,身家只有不到30億美元,只佔了華為1%左右的股份,更多的股份被分給了員工。
這種員工持股的方式,成為華為成功的原因之一。
而在養豬業温氏集團也採取了和華為類似的做法,將大多數股份都分給了公司員工。
作為公司董事長,創始人,温鵬程所佔的股份卻還不到5%。但是在2015年公司上市的時候卻產生了48個億萬富翁,上千個千萬富翁。
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温鵬程採取了很多類似的創先河的做法,成就了今天的温氏集團。
1983年,高中畢業的温鵬程回到老家廣西雲浮市的一個農村,和父親温北英一起搞養殖。
兩年裏,父子倆從15頭母豬,120頭肉豬開始成為了當地小有規模的養殖場。
但是在要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的時候,他們遇到資金困境。
由於養殖業並不是一個高大上的行業,即便是現在,説起温鵬程的名字大家不一定知道。
但是他創造的一種農業模式大家肯定知道,那就是“公司+農户”的養殖模式。
這種模式由公司提供飼料,豬苗,雞苗,農户負責養殖,然後再由公司統一進行收購。
到現在這種模式已經在農業生產中被廣泛運用,但是在1986年的時候,温鵬程的這種做法還是第一次。
因為養殖業風險很大,養殖業是有價格週期的,價格時高時低;同時,各種禽畜流行疾病也會對養殖業產生重大甚至是致命性的影響。
單個農户對這些風險的抵禦能力很低。
怎麼樣才能夠讓農户願意配合公司來執行這種模式呢?
温鵬程長期生活在農村,這讓他對農村和農户的情況比較熟悉和了解。
為了打消農户們的後顧之憂,温鵬程採取了風險自己扛,利潤對半開的模式。
這也是温氏集團和華為的第一個相同之處:和自己員工結成利益共同體,將公司利益和員工的個人利益很好地結合起來,調動起員工的積極性和凝聚力。
2004年禽流感爆發的時候,養殖户的雞羣大量死亡,損失慘重,温氏集團拿出了36億來補貼農户;2013年禽流感再次來襲,温氏集團為了補貼農户,自己差點破產。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信譽和保證,農户們願意和温氏集團合作,到如今,温氏集團有6萬多長期合作的農户。
在十年前,和温氏集團合作的農户户均收入就已經達到了將近4萬元。
而在熬過困難之後,温氏集團獲得了飛速的發展,開始走出廣東,走向全國。
温氏集團和華為的第二個相同之處: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了科技人才的力量。
養殖禽畜是一門技術活。養殖户最擔心遇上雞瘟,豬瘟,辛苦白乾不説,還很容易賠本。
創業初期,温鵬程就意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早在1991年,電腦還是個稀罕玩意兒的時候,他就在温氏集團搞起了信息化建設。
在1992年,温鵬程建起了漂亮的“專家樓”,築巢引鳳。
幾經周折,温氏集團終於成功邀請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系相關專家及人員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加盟集團。
非但如此,他還説服股東們拿出公司10%的股份換取對方的技術支持。
在這樣大力度的激勵下,科學家們的積極性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他們不僅幫助温氏集團降低了各種疾病對禽畜的威脅。
在他們的努力下,温氏集團的養豬、養雞、養鴨的飼料產品全部實現了自主研發生產,不但將成本降下來了,還讓營養提上去了,提高了飼養效率。
在温鵬程的帶領下,如今的温氏集團的年銷售額731億元,年銷售肉雞9億隻,出欄肉豬2000多萬頭,成為農牧業當之無愧的老大,也是養豬業的龍頭。
雖然温氏集團與華為分處不同的行業,但是成功的企業總會有一些相似之處,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