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比亞迪的抱負:加碼押注IGBT半導體,不僅僅是為了打破國外壟斷

由 無英 發佈於 科技

比亞迪旗下擁有比亞迪電子與比亞迪微電子。

比亞迪電子成立於2007年,核心業務是為電子產品代工,2019年手機、筆記本電腦業務營收達人民幣454.1億元,成為僅次於富士康的全球第二大電子代工廠,蘋果、三星、華為和小米都是它的主要客户。

比亞迪微電子成立於2004年,專注於芯片與功率元件的研發;2020年4月14日,比亞迪發佈公告,指出比亞迪微電子完成內部重組,更名為比亞迪半導體,計劃引入戰略投資者,並且積極尋求在適當的時機獨立上市,本次內部重組為對公司半導體業務的深度整合和聚焦,將使該公司半導體業務在獨立營運下獲得更快發展。更名後,比亞迪半導體進一步整合母公司旗下芯片產業鏈,包括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所屬的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芯片、傳感器及光電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隨着中國逐漸取消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導致電動車銷量萎縮,比亞迪的電動車銷售低迷,原因之一也跟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有關。數據顯示,特斯拉在2019年以36.75萬輛電動車的銷量,將比亞迪擠下了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的寶座。

面對市場上的衝擊和挑戰,比亞迪索性把目光轉向了半導體領域,期望以此作為提升自己在市場中的競爭力,而因電動車產業被業界寄予厚望的IGBT,自然成為了比亞迪半導體重點發展的業務之一。對此,半導體業界人士指出,比亞迪的芯片業務要從不愠不火變成獨當一面,仍有市場客户難尋以及技術差距等兩大挑戰難以短時間克服;對於電動車廠商來説,採購比亞迪半導體的芯片也相當於採購競爭對手的產品,未來可預估比亞迪半導體仍需花費時間尋找客户。此外,像比亞迪的IGBT發展至4代,國外龍頭廠商都已發展至第6代,比亞迪的功率半導體仍與主要廠商存在着一定差距。

從4月14日,比亞迪宣佈將旗下半導體業務分拆出來之後的一個多月裏,比亞迪半導體可謂動作頻頻,不僅收下由紅杉資本、中金資本領投的19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近日又與IGBT、SiC電機模塊廠商藍海華騰共同組建聯合創新實驗室。一時間,比亞迪半導體一路開疆擴土、高歌猛進,似乎在提前奏響“國產車規級IGBT龍頭"的上市號角。

中金資本發佈的《2020年半導體行業展望》中有提到,在科創板及半導體國產化大潮的推動下,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成長為超1萬億元市值的投資賽道。其中,隨着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對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的需求仍將會呈爆發性增長,比亞迪作為中國本土唯一一家有着IGBT完整產業鏈的汽車廠商,強勁的市場需求對比亞迪無疑是極大的利好。

根據比亞迪發佈的公告顯示,按照比亞迪半導體投前估值75億元,A輪融資共計19億元,投資者取得比亞迪半導體共計20.21%的股權,公司投後估值近百億元。比亞迪在半導體領域接連的動作,足以表明,比亞迪志在搶佔“中國芯"的重要一席。

在比亞迪研發IGBT之前,國內電動汽車用MCU、變頻空調、電焊機和變頻器等產品用的IGBT基本要靠進口,價格和交貨週期都受制於國外。比亞迪半導體在2018年12月推出的IGBT 4·0,在諸多關鍵指標上實際優於當前市場上的主流產品,比如電流輸出能力高15%,綜合損耗降低20%,温度循環壽命可達主流產品10倍以上,打破了IGBT受制於國外的局面。

據NE時代統計的2019年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用IGBT模塊中,僅英飛凌一家廠商就出貨63萬套,佔據了58.2%的份額;比亞迪出貨量19萬套,市場佔有率為18%,位居第二。按照比亞迪制定的規劃,半導體業務不會與台積電、三星、聯電、中芯國際等晶圓代工大廠在先進製程正面競爭,而是主攻成熟製程的功率半導體、車用IGBT等利基型市場。此外,比亞迪還在投入第三代半導體材料SiC研發,同時,據預測,比亞迪長沙IGBT項目建成達產後,預計年營業收入可達8億元,實現利潤4000萬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IGBT之於比亞迪,就相當於海思芯片之於華為。現在比亞迪也毫不掩飾自己在芯片行業的野心,比亞迪副總裁陳剛就説過:“我們立志於使比亞迪功率半導體芯片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意義,如高通之於手機、英特爾之於電腦。”再聯想到華為事件,比亞迪半導體引入戰略投資,購買長沙廠房,聯姻合作,以及在未來獨立上市,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視作,比亞迪為半導體國產化策略力求解決“缺芯”瓶頸的大動作。

安信證券指出,引入戰略投資者、獨立上市,一方面可以減輕上市公司融資壓力,為比亞迪半導體的持續研發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更高的獨立性有利於比亞迪半導體拓展更多客户,整車集成與汽車零部件業務相輔相成,還能為後續動力電池業務IPO奠定基礎。中金公司也預測,比亞迪半導體拆分上市後市值可達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