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講座|嚴飛:懸浮時代,商品、金錢與我們的關係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科技

12月2日,成都尋麓書館·傳燈人活動第18期,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以社會學的專業視角,穿透日常生活的表象,探討和剖析了當下中國社會中金錢與現代生活間的種種現象與關係。以下是本次活動的文字整理。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會遇到很多司空見慣的和金錢有關的事情。比如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消費的時代,我們的生產廠家會想盡一切辦法,把產品做得更加容易被消費者青睞,激起消費者購買的慾望;比如在化妝品主要購買者依舊是女性為主導的今天,彩妝的生產廠家除了提高商品質量和使用感之外,他們還會專門在包裝上選擇女性喜歡的顏色和造型,甚至在氣味上選擇女性最喜愛的芳香,並且請來非常好看的模特,實地進行展示。在今天這樣一個特別強調外包裝的時代,商家不僅僅是説要把包裝做得特別精美,特別具有一種文創的感覺,同時還要給這個產品賦予很多文化的意義。

在今天的消費時代,人們購買的已經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一種外在的包裝,一種外在的消費符號。我們在奢侈品店門前一眼望過去,幾乎每個人手上都拎着一個大大的購物袋,在每一個購物袋上面都印着一個奢侈品牌的大大LOGO,並且一定要把LOGO展現在外面,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牌子,這些大大的LOGO其實就完成了一次炫耀性的消費。同時,LOGO背後所加持的文化的符號象徵意義,會更被消費者所認可,從而進行一次奢侈品的消費行為。

在這樣的背景下,金錢是不是我們時代的上帝?我想分成三個方面,和大家一起做分享。

從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義

首先,我想從商品拜物教這樣一個社會學的術語出發,和大家談一談金錢在其中所扮演的一種神秘但是又獨特的作用。在《資本論》當中,馬克思明確指出商品拜物教是揭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的神秘性的基本工具。到底什麼是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當中,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被物與物的一種關係所掩蓋,從而使商品具有一種非常神秘的屬性,似乎它具有決定商品生產者命運的神秘力量。馬克思就把商品的這種神秘性比喻為拜物教。

大家聽了這個定義,也許會感到非常好奇,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購買的商品,它只是一個事物,大家看得見,摸得着,怎麼就變成了一個神秘的工具,而且可以去揭示整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它的這種神秘性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對於這一點,我覺得還要從商品的生產方式説起。勞動生產的一個最原始的本質,是滿足生產者自身的一個需求。我去種地,所收穫的糧食就供給我自己和家人吃,是一種自我的、自發的迴歸人類本性的一種產物。在這種意義上,商品就是我們人類勞動的產物,這樣的勞動是完全私人的。到了商品經濟的環境當中,人們的勞動就不再是私人的、只為自己和家庭的,我們勞動所獲得的產品,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有了交換的屬性。人們在進行勞動,生產出勞動產品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考慮自身的需求和目的,還必須要考慮整個市場的需求。只有商品被賣出去之後,它的生產者才會獲得收益,並且通過這些收益再去購買其他勞動者所生產的產品和商品。如果商品可以獲得一個非常良好的口碑,它的生產者就會源源不斷地獲得更多的收益。

在這樣的一層意義上來講,商品的價值體現的就是一定生產方式當中人和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係。這樣的一種社會關係,或者説生產關係,不僅是存在於所交換的商品和商品之間,而是人們在生產的過程當中所形成的一種相互關係,它包括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存在的諸多關係。比如我們在觀看網紅直播的時候,看中了一件襯衫,我們就下單購買,購買之後無形當中就進入了成百上千的生產關係當中,這裏面有老闆、員工,布匹的銷售者、生產者,衣服背後棉花的種植者、採摘者,如果棉花是進口的,可能這裏面還包含了國家和國家之間的貿易,所有的這些生產關係,其實最後都體現在我們付款支付這一個非常簡單的行為當中。所有人在生活當中,其實不會注意到商品背後所體現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們看到的只是最後收到貨以後,商品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外在形態——這件襯衫好不好看?實不實用?我花的錢是不是物有所值?

在整個購買的過程當中,商品背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被悄無聲息地遮蓋了起來。我們每一次的購物行為都被簡化成了物與物之間、物與金錢之間的一種交換。換句話説,不再是商品生產者支配了商品經濟的運作,而是商品經濟反過來支配着我們商品生產者。

社會對於物的評價便直接決定了對人的評價。我們可以看到商品的售賣者會不斷採用噱頭式的宣傳和推廣,來提升這一件商品的價值。對於商品的購買者來講,他們會更加喜歡去買不同類型的奢侈品,通過奢侈品的消費,來提升自我的社會認同。

商品拜物教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貨幣拜物教,人們對貨幣的一種崇拜,通俗來講就是拜金主義。拜金主義的核心當然是金錢,那麼什麼是金錢的本質?

這裏想舉兩個心理學家所做的實驗。一個實驗是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一起在紙上畫金幣,來自窮人家的孩子往往會把金幣畫得特別大,遠遠超過來自中產或者富裕家庭的孩子。第二個實驗是去驗證金錢的萬能性,實驗者把被試者分成兩組,一組是實驗組,一組是控制組,實驗組就讓他們用手先接觸錢,然後再把手伸到冰桶裏面,控制組不接觸錢,直接把手伸到冰桶裏面。這項實驗發現接觸錢的這一組的耐凍性,要比沒有接觸錢的這一組增加一倍之多。換句話説,金錢就如同吃藥一樣,至少在心理層面極大地緩解了人們對於疼痛的知覺和感覺。反過來其實我們也會看到很多類似的現象,當我們花錢的時候,往往會不自覺地覺得心痛肉痛,這背後是一樣的原理。

在馬克思看來,金錢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理性量化工具,會把所有的物品全部圈進商品的範圍之內。在金錢出現之前,物與物的交易關係必須用複雜的倍數關係來進行處理。每一件東西一旦成為商品,便立刻取得了以金錢為標識的售價,它和其他商品之間的一個高低之分,馬上換算成了商品價格之間的高下,商品和商品之間的關係就變得非常一目瞭然。物與物之間的交易比例也會被轉換成金錢的數字關係,就很容易被固定下來。當我們把所有的東西都看作一件件標記了明確清晰價格的商品之後,就必然會用價格來綁架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關係,我們就會被價格所包圍,被價格剝奪了慾望的自主性。我們到了商店裏面,特別是到了奢侈品商店裏面,會去買這種標價相對來講比較高的商品來呈現自己的一種獨特性,來體現自己在社會上一種特殊的社會地位,這樣的話人們就紛紛地拜倒在金錢,或者是説貨幣的腳下,體現出金錢的一種神秘的力量。

馬克思在《資本論》當中就引述了莎士比亞的一句話: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只這一點點金子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這樣一種使黑的變成白的,美的變成醜的,使靈魂升入天堂的一種力量,到底會對我們個人,對於我們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帶來怎樣的影響?在萬能的金錢面前,我們又應該做何選擇?

懸浮時代:人們前所未有渴望短時間內獲得財富自由

來自德國的社會學家齊美爾有一句名言,金錢只是通向最終價值的橋樑,而人是無法棲居在橋樑之上的。

受到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論的影響,齊美爾對金錢的異化功能也有深度的研究,在他的《貨幣哲學》裏面,齊美爾明確指出,金錢是一種純粹的交換方式,將金錢本身當成目的的人際互動就會變得更加精於計算,更加工具化。獲得金錢貨幣成為人際交往的直接目標,任何人之間互動中很多的個性和情緒、情感就完全被消除,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冷酷無情,就事論事,精於計算的實際的生活方式。

《貨幣哲學》

金錢到底如何改變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呢?

第一種改變是導致個體主義、個人主義盛行。在過去的傳統生活形態當中,人和人之間會有彼此相互依賴的關係,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互惠互利,互相幫助。但是在今天這樣一個貨幣經濟、只談金錢的生活當中,人們已經逐漸開始不再依賴確定的人,而是隻依賴自己和自己的財產。過去我們常常説談錢傷感情,如今的流行語卻變成了談感情會傷錢。

第二種改變是人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沒有人情味。過去我們因為人們獨特的個性而交往,今天我們交往更多會因為對方的職業身份而交往,不再去思考這些職位背後每一個人的個性。我們會更加在乎誰佔據了這些職位,特別是那些高端的管理層,人們會更加去巴結和依附佔據這些職位的人。在金錢經濟的一種現代性分工當中,人們的個性化就開始慢慢地消失在這些職位背後,似乎連每一個人都因此變得可以互相交換,利益輸送,人也變得失去人性的一部分,變得更加專業化、功能化,沒有差異化。現在生活當中的許多事物,比如我們的知識、我們的外貌,甚至我們的愛情,都可以通過貨幣來衡量,甚至交換,人們對於世界的看法也因此變得非常陌生,以至於只有理性而沒有感性,只有計算沒有關懷。

盧梭曾經説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人生而自由,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們往往只記得前面這句,卻不記得盧梭後面的一句話——“自以為是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放在今天討論的金錢是不是我們時代上帝這樣一個語境當中,好像如果我們擁有了大量的金錢,就可以自以為是,可以操控一切,但實際上卻是被外在的名和利所操控。

對於今天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我們今天的社會正處在一個加速時代。什麼叫加速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一列高速前行的公交車上,這列公交車不斷地加速往前走,人人都非常渴求在短時間裏獲得財富的自由,獲得一種社會成功的體驗。我們可以在機場火車站看到很多教我們如何在短時間裏聚集財富的社會成功學書籍,好像我們掌握了這些獨門秘籍,就可以在第二天早上起來實現財富變現的自由,獲得一種社會的成功,獲得更多的金錢獎勵。在今天這樣一個不斷追求社會成功的加速時代,大家可以再去聯想一下,當一列列車不斷加速,速度足夠快的時候,車輪就會慢慢的從空中飄浮起來,變成一種懸置的狀態,飄在空中沒有根基,看不清未來,有期待,有慾望,但是期待和慾望沒有辦法實現。

在一個金錢、權力、利益受到過度重視的社會當中,就會時刻存在着一種危險,以不合法的手段去達到社會認可的目標。特別是對於那些來自社會底層的社會成員,就像我們前面説的,窮人家的孩子會把硬幣畫得比富人家的孩子更加大。當整個社會不斷強調,以金錢作為成功標的的時候,這些人對於金錢就會更加渴望。但是另外一方面,當社會的基層民眾、弱勢羣體,他們發現自己無法獲得均等的社會資源,缺乏向上流動的通道的時候,這種機會上出現的不均等,極易導致社會出現一種失範的現象。今天的中國社會功利化的趨勢也日趨嚴重,對於金錢和權力的追逐,對於成功不加掩飾的炫耀,都已經悄然間演化成了一種社會的戾氣。

倫理道德對市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於金錢的追求往往容易導致人們陷入到一種對慾望溝壑的填補當中。這種追求其實幾乎沒有終點。想象一下,如果我們以個人生活滿足為目標,當生存條件沒有辦法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會最先想到的是保證自己的一日三餐正常起居這樣最基本的物質生存需求,但是當生存不再是問題的時候,就會去追求享受型的消費娛樂休閒等等。在金錢可以滿足這些需求以後,追求更好的生存,更奢侈的消費,成為自己追逐的一種目標。在這樣一種對於金錢、權力與權益的追求當中,人們就會逐漸忘記自己最初的目的是什麼,就丟失了自己最原始的初心。由於擁有的太多,無形當中又因為害怕失去,反而會變得更加脆弱。

道德的追求,在現代社會當中由於沒有辦法被物質量化,而顯得有些虛無。什麼是追求道德?是別人對自己高尚品格讚賞時的一種滿足嗎?還是對於無法得到的物質利益失去時自己的一種心理安慰?我想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道德追求,(真正的道德)不是沽名釣譽式的假清高,也不是對於外界因素難以控制時的妥協。個人對於道德的追求應該是一種自我內在的要求,不以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超越了對於金錢與名利的追求,是一種更加崇高的生活狀態。

在今天的加速時代、懸浮時代,金錢本身是沒有好與壞的價值色彩,如何得到以及如何使用金錢影響着金錢本身的色彩。比如説傳統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就主張個人對財富的追求,可以給整個社會福祉帶來提升。在《道德情操論》的開篇第一章當中,亞當·斯密就明確提出,無論人們認為某人怎樣自私,當中總是明顯存在着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並且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換句話説,亞當·斯密認為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一種天然的本性,會有一種強烈的道德關懷和自我約束,會利用自己的自由,追求社會公益,把源於人的同情的利他主義情操,視為人類道德行為的普遍基礎和動機。

《道德情操論》

正是因為亞當·斯密從人的本性出發,認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要有倫理道德的約束,因為人類的經濟行為與道德行為,在終極意義上是沒有辦法分開的。道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始終約束着市場主體的行為,使市場主體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必須考慮他人的幸福,考慮整個社會的正義、公平等等其他因素。所以如果僅僅只是把市場經濟當成是一種只講利益驅動,只講經濟效益,只講拜金主義的行為,似乎只有錢才是真實的,道德良心已經失去作用,這些其實都是對於市場經濟的極大誤解。倫理道德對於市場依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現代性的世界當中,我們不要活在一個只有金錢觀的世界當中,希望大家都可以做金錢的主人,不再為剁手還是不剁手焦慮,不要陷入花唄這樣一種系統性的困境當中。金錢是不是我們時代的上帝?它當然不是我們時代的上帝,就像我們前面説的金錢本身沒有好與壞的價值色彩,我們要如何看待金錢,如何正確使用金錢,才是我們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終極歸宿。

Q&A

Q:現在流行説,先實現“財務自由”,再去追求“詩和遠方”,但在實現財務自由的漫長過程中,賺錢這件事,本來是手段,最後卻變成了目標,把以前的目標,以前的“詩與遠方”給淹沒了。那麼,我們該如何掙脱這個現實的鐵籠呢?對於金錢這個工具到底該如何面對它呢?

A:我們如何去擺脱現實的鐵籠?我想講一個例子,不一定是和金錢有關係。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叫做“內卷”,特別是在我們大學學校裏面,大學生不斷地通過這種方式去追求績點的最大化,通過“卷”來實現自我的價值。大一會瘋狂參加很多的社會實踐,增加自己社工的經歷,大二就會不斷地增加績點。怎麼刷績點?比如和老師套近乎,課上積極發言,和助教搞好關係,本來是3000字的作業會寫到5000字、8000字,以增加老師的印象。大三就主動申請參加老師的課題研究,增加老師對自己的印象分,這樣保研的時候就會增加很多成功的可能性。我的一種做法是既然大家都在“卷”,至少讓他們進入到一種真實的世界當中,我會帶着大家一起,去做都市新藍領的課題研究,讓他們接觸到真實的世界,接觸到社會的弱勢羣體、邊緣階層。儘管學生們是在“卷”,但是他們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可以真實地認識到世界,然後慢慢地會在他們心裏種下一顆種子。

Q:既然金錢帶給我們這麼多的苦惱,難道沒有了金錢,我們依然活在以物換物的年代,對於利益的追逐就不存在了麼?大家為了各自的收益依然會有很多道德上的問題。金錢是一個社會進步的產物,但金錢帶來的問題,我認為沒有金錢的產生,這些問題依舊會存在。

A:確實,如果沒有金錢,這樣的問題還是依舊存在。所以馬克思就明確地提出,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其實黃渤有一部電影叫做《一出好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一幫人旅遊陷在一座孤島上面,大家就會進入到一種原始化的商品交換過程當中,之後他們就發明出用撲克牌作為貨幣,作為商品交易的媒介,它就替代了金錢的功效。

Q:您認為對於大部分掙扎在温飽方面的普通老百姓是否還應該有道德方面的期待和要求呢?或者説是否應該降低對他們的道德底線或者善意期待值呢?

A:對這一個問題,盧梭明確地提出我們要教育人的一種悲憫心、慈愛心和良善心,那人的本性當中有良善的一面和幽暗的一面,我們就需要通過不同層面的制度建設來不斷髮揮人的良善一面,來限制和約束人的幽暗一面。這樣的一種良善,它不僅僅只是依託於經濟的發展水平。當大家還處在一個相對來講不是非常温飽的時代,我們依舊可以努力做好一個人,把最基本的道德準則維持住,保持住一個做人的最基本底線和尊嚴,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Q:從很多城市“00後”的狀態來看,物質上多能滿足,似乎不如上幾代人進取,他們是否會成為低慾望社會的轉折點?

A:我倒不覺得我們的“00後”是低慾望的。我反而覺得今天的中國社會人們有着很高的慾望和期待,對未來的向上的期待。今天的年輕一代,他們的創造力,他們的創新性,他們的國際視野,他們對科技的掌握,會比前面幾代更加具有敏感性,所以我們對“00後”這一代應該充滿着期待。我們沒有進入到低慾望社會,這一代人有着前進的慾望和動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