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變了味的共享經濟
編輯導語:隨着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共享經濟崛起。共享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隨着其不斷髮展,共享的產品和服務開始滲透至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打破了原有商業模式。在共享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隨之出現了不少的問題,本文作者就為我們盤點了那些變了味的共享經濟。
近一兩年,曾風靡一時的共享經濟雖然還沒有完全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互聯網創業者、企業家、風險投資者對他們的熱情已遠不如共享經濟剛開始的那兩年。
甚至有些人把共享經濟跟P2P平台、微商等同起來,認為是經營不下去的互聯網騙局,而共享經濟爆雷的事件——雖然不如P2P平台那樣幾乎是全行業潰敗——也時有發生。
共享經濟真的是地雷嗎?
當然不是,共享經濟的本質是盤活閒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國家在7月15日出台的兩份意見中有好幾段內容提到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等,這與共享經濟的本質如出一轍。可見,共享經濟並不是地雷,只是我們還沒找到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
一、釐清共享經濟要盤點現有那些變了味的共享經濟,需要先釐清共享經濟這個概念。
據説共享經濟源於這樣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小故事:
皮特打算購買一套價值五百美元的工具修剪整理自家的花園,但他的妻子認為工具並不是每天都在使用,購買這樣一套工具並不划算,似乎也沒有必要。而他的鄰居邁克恰好有一套這樣的工具,經常處於閒置狀態。
於是,皮特的妻子建議他向邁克借用這套工具,每次使用都支付一定的費用。邁克接受了這個建議,並制定了一個合理的價格。
外國人不像我們中國人這樣講人情,鄰居之間借個東西還要花錢。
但正是這個不講人情的實例體現了共享經濟的幾個顯著特徵:被共享的資源必須是閒置資源,且該閒置資源原本為個人或組織自身使用,在沒有處於使用狀態或被佔用的狀態時,通過讓渡資源的使用權,獲得一定的報酬。
二、盤點國內現存的幾種主要共享模式像傳銷一樣,共享經濟由國外傳到了國內,也多少變味了,當然沒那麼離譜。
1. 共享出行國內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共享平台非滴滴共享出行莫屬。不過近兩年隨着越來越多的專職滴滴司機的出現,滴滴的共享經濟變味了,幾乎是打着共享的名號,做着出租車的生意,搶出租車司機的飯碗。
以前出租車司機的份子錢,現在都進了滴滴的口袋,只有少量順風車和兼職網約車還看得到共享經濟的影子。
而其實有相當數量的順風車幹得也是出租車的活,一趟車搭4名乘客,再趁機以不走高速公路為名“勒索”乘客,讓乘客好歹加一些價,這樣來回一趟,不少司機都覺得比開出租車更賺錢。
2. 閒魚二手交易閒魚的二手交易平台雖然自稱“真正的共享經濟”,但之前從未有人將二手買賣當作“共享經濟”看待。其實它勉強能算作共享經濟,它畢竟盤活了閒置資源,但與真正的共享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因為閒魚的二手交易存在所有權的轉移,而共享經濟的主要特徵之一是使用權的轉移——這一特徵是寫進了共享經濟的概念中的。
3. 共享單車的廉價租賃模式許多人對共享經濟的理解不是從滴滴共享出行開始的,而是從共享單車開始的。
不過這一共享模式從一開始就不屬於真正的共享經濟,且隨着一些平台爆雷,越來越多的人都認識到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辦公空間等所謂的共享經濟其實就是廉價的租賃經濟。
共享單車之所以一開始被認為是一種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是因為它強調的是“共享”而非“盤活閒置資源”。一些人認為它們可算作共享經濟2.0。
可是,只要某項或某些資源不是單獨歸某個人或某個企業所擁有並且只有它們才能夠使用,只要資源能夠被公眾使用,均可稱為“共享”,如公共圖書館、公交車、公共停車場等等,不計其數的例子。
顯然,如果共享單車能稱為真正的“共享經濟”的話,那所有的經濟型酒店都可以稱為共享酒店了。
如果共享單車以這樣的模式運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共享經濟:即個人將自己的單車讓渡給其他人使用,且每次使用收取一定的費用,不過這一方式顯然並不可行。
4. 共享員工今年疫情期間出現的大量共享員工可以説是給共享經濟點了一把火,各大媒體紛紛報道這一新型的、基於企業間的共享經濟。
但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即隨着疫情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後,共享員工的需求——包括供應方的閒置員工輸出需求和使用方的員工輸入需求——都不如疫情期間那麼強烈。
一陣激情之後,共享員工業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當初的幾個共享員工平台幾乎無人問津了。
企業並不想花費太多精力去招聘那些無法確定的員工,他們仍然喜歡原有的用工方式,通過招聘渠道或者勞務派遣公司,儘管共享員工能為他們省下為數不多的幾個錢,但過於麻煩的操作反而會讓企業得不償失。
5. 知識共享平台以知乎、百度知道等為代表的知識共享平台的崛起,展現了共享經濟的另一種面貌,即知識等無形資源也能被共享。
其實,幾十年前出現的品牌授權就可以看作共享經濟,它完全符合共享經濟的定義。
比如迪斯尼授權許可商生產銷售帶有米老鼠圖案的產品,它擁有米老鼠的知識產權,但它自己的核心業務並非生產和銷售,而是動畫、樂園、電影等。將知識產權讓渡給其他企業使用,能為它帶來最大效益。
它只需要照顧好自己的核心業務,讓米老鼠等知識產權長期地、深入地印在消費者的心裏。
但知識共享平台推出的“付費問答”以及其他一些付費模式並未能給知識擁有者帶來顯著收益,倒是迎合了人人都有的那種“好為人師”的喜好。
一些人即使沒錢也喜歡發表幾句,這樣造成了幾個惡果:第一不夠專業的答案讓提問者無所適從;第二助長了人們不再付費的習慣,轉而從網絡上尋求答案;第三破壞了市場應有的生態。
百度的收費文庫在這幾點上還算做得不錯,除了不少文章的質量真不怎麼樣之外。
知識共享平台要形成真正的共享經濟,可能需要幾個大平台聯合起來,共同打造行業生態圈。
6. 企業級共享經濟還有許多平台在從事企業間的資源共享方面的業務,意圖打造企業級共享經濟。
然而,由於缺乏對共享經濟、盤活閒置資源等基礎概念的深刻理解,目前這些平台仍在摸索當中,並未能給企業帶來顯而易見的價值。因此,其發展壯大之路仍不容樂觀。
要從事共享經濟,無論是創業者,還是風險資本,都需要將共享經濟這個概念釐清。如果第一步都走錯了,根據“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互聯網商業法則,後續的努力、投下的資本都白費了。
本文由 @李慶植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