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響原創 · 作者|婷婷、永亮
又一家。
昨日,《晚點LatePost》報道稱滴滴開始啓動造車項目,負責人是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報道中還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曾任蔚來汽車用户發展副總裁的朱江可能會加入滴滴。朱江有多年車企經驗,先後在華晨寶馬、雷克薩斯、蔚來、福特中國等公司工作。
不過,晚間朱江向媒體否認了加入滴滴的消息:“下禮拜黑馬就要上市了,莫要散播謠言亂我軍心!這消息也太假了。”
真假傳聞之下,滴滴陷入造車疑雲。雖然消息仍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在百度、小米紛紛宣佈造車之後,滴滴要造車似乎不再是一個多麼令人意外的消息。
實際上,滴滴早就被捲入了造車大潮,其與比亞迪合作造出的定製網約車D1,在去年11月就已經問世。
根據滴滴創始人程維在發佈會上提到的規劃,滴滴的定製網約車會一直迭代,到2025年,定製版網約車D3將在滴滴平台普及超過100萬台。結合這一消息,滴滴繼續在定製網約車方向探索是順理成章的舉動。
此外,滴滴在與造車有着強關聯的無人駕駛領域也早有佈局。滴滴從2016年開始組建自動駕駛研發團隊,次年在美國加州設立首家海外AI實驗室,2018年將自動駕駛部分升級為獨立公司沃芽科技。去年5月,滴滴自動駕駛公司獲得了軟銀願景基金領投的5億美元,這也是國內該領域單筆最高融資。
無論是為了實現更高的運營效率,還是為了無人駕駛技術的落地,本就做出行生意的滴滴確實有着合理的造車邏輯。
結合市場上甚囂塵上的滴滴IPO傳聞來看,其造車的消息更加耐人尋味。不過,即使有火熱的造車概念“護航”,在Uber“拖後腿式”的錨定作用下,滴滴還能繼續打動那些已經對網約車模式不感冒的投資者嗎?
畢竟,造車不是萬能藥。
造車猜想在互聯網企業跨界造車的熱潮中,滴滴可能是最有經驗的。
在與比亞迪定製D1期間, 滴滴出行汽車創新中心集合汽車工程、設計、技術團隊,參與了包括整車工程 Package、人機工程佈置、內外飾造型、整車配置、座椅原型、車聯網軟件架構等的設計。這也意味着,滴滴已經深入參與到造車過程中。
滴滴聯合比亞迪定製D1,背後講的是“汽車運營商”的故事。根據設想,滴滴會統一購置、安排金融方案,並且在維修保養、加油、充電以及處置方面,扮演一個全生命週期管理者的角色,目的是最大限度提高網約車的運營效率和用户體驗。
與此同時,隨着出行賽道的“戰局”已經基本穩定,滴滴未來更多的精力可能放在精細化運營和尋求新的增長點上面。如果滴滴造車被證實,無疑會帶來充滿想象力的故事。
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滴滴的新造車計劃,很有可能是沿着 D1 ,對定製網約車的進一步探索。但在模式上會區別於此前推出 D1 時,車企佔主導的方式。同時,滴滴也不會像小米一樣,成立全資子公司造車,模式或比小米輕。
按照這種思路,滴滴很可能以代工+供應商模式,真正踏入當下最火的新能源汽車賽道,面對的是超10萬億元的超大市場,也是目前格局未定、充滿機會的市場。
目前,二級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給予超高的預期,帶動了相關公司股價暴漲。年銷量僅僅50萬輛的特斯拉,最新市值已經超過6600億美元,遠超過年銷量近1000萬輛的傳統巨頭豐田;它的中國“學徒”們——蔚來、小鵬、理想的市值,也達到了627億美元、292億美元、230億美元,雖然他們去年的交付數量都未超過5萬輛,依舊處於虧損。
其中,蔚來在市值方面,已經與即將上市的滴滴接近。據《晚點LatePost》報道滴滴計劃於今年上市,上市地點或將選擇香港,目標估值約為600億美元到800億美元。2020年11月,滴滴出行宣佈國內月活用户突破4億,長期佔據行業第一。
此前,百度、小米傳出入局造車消息後,股價隨即開始上漲。自2020年12月,百度被證實下場造車後,股價已經累計上漲超過50%;小米造車消息傳出後,股價也立馬上漲。
其次,造車也給了滴滴,在自動駕駛領域更大的發揮餘地,可以更好地進行軟硬件間的協同操作。據瞭解,滴滴從2016年組建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部門,主打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2019年8月,滴滴宣佈將自動駕駛部門升級為獨立公司。隨後迅速獲得大額融資。2020年5月,獲軟銀超5億美元融資。2021年1月,滴滴再次獲得新一輪3億美元新融資。
目前滴滴自動駕駛計劃主要搭載在D1上。按照程維此前的描述,2025年,滴滴將普及100萬台D1並搭載自動駕駛技術;2030年,滴滴的定製車甚至將去掉駕駛艙,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在這背後,是滴滴對Robotaxi巨大市場的提前佈局。據瞭解,未來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更多的還是要在商業用車領域,自動駕駛出租車就是其中之一。瑞銀此前曾預測,到2030年,Robotaxi市場規模將超2萬億美元。麥肯錫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將是全球最大自動駕駛市場,到2030年,自動駕駛汽車總銷售額將達2300億美元,基於自動駕駛的出行服務訂單金額將達2600億美元。
再次,造車有助於滴滴實現生態的閉環。目前,軟件重新定義汽車,已經被業界普遍接受。滴滴已經在代駕、金融、貨運、拼車、順風車、跑腿、保險、小桔充電、小桔車服、無人駕駛、地圖等方面進行了佈局。可以想象的是,未來隨着滴滴的多元業務佈局,可以將所有C端服務聚合在新車上,從而實現生態閉環。
滴滴造車,可以讓它在出行之外,擁有更大的增長空間和更高估值,未來也有機會打造出“下一個滴滴”。
尋找新故事隨着滴滴在造車上越來越深入的探索,被質疑的網約車模式有了一個新故事。
在2012年滴滴剛剛成立時,網約車是市場上最性感的商業故事,彼時敍述的重心在——通過模式的創新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基於私家車共享,網約車模式讓一些原本絕大多數時間都閒置的車輛成為運力,拼車、順風車等場景更是通過重合路線將更多的人塞進更少的車裏,使資產使用效率大大提高。這背後是一個最簡單的經濟學原理:讓有限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以儘可能滿足人的需求。
時至今日,網約車確實成為了社會運轉中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出行的升級貢獻了莫大苦功,但網約車的模式,卻始終沒能讓平台解決自己的掙錢問題。
在網約車最簡化的模型中,平台的盈利由兩個部分決定:一是總成交額(訂單量x客單價),二是抽傭比例。初期燒錢完成市場教育之後,平台想要自我造血,對應着上述模型可以採取兩種思路:對用户端提升客單價,或是對司機端提升抽傭比例。
但是這兩種方式都有各自的邏輯矛盾之處。在網約車需求量最大的高線城市裏,公共交通系統也同樣發達,絕大多數場景下,網約車都並非用户的必需選擇。因此,用户對網約車價格實際上存在一定的敏感度,如果網約車價格過高,訂單量會隨之下降。
另一種思路中,如果提高對司機端的抽成比例,則極有可能導致運力的不足,這同樣會作用於訂單量的下降。一位陽光出行平台的司機近期告訴「深響」:“以前晚上我都跑滴滴,但滴滴現在抽成太高了,好多司機現在都轉去別的平台了。”
無論是對用户還是對司機,滴滴可以進一步挖掘的利潤空間都十分有限。
但鉅額的運營費用卻不得不花,市場份額仍然需要用錢來保障,滴滴因此一直在虧損的泥潭裏掙扎,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底,滴滴成立的7年裏累計虧損預計已超過500億。只有在去年四月,滴滴出行總裁柳青才首次透露滴滴核心業務已經盈利,但滴滴並未對此做進一步詳細説明。
這並不是只屬於滴滴的困境,而是網約車模式帶來的桎梏。Uber上市公開財務數據後,對網約車模式的質疑聲逐漸壓過了對共享經濟模式的期待,Uber股價始終萎靡不振。
Uber股價走勢圖 圖源雪球
模式限制下,網約車似乎變成了費力不討好的生意,各路玩家不得不尋找自己的解法。
為了解決賺錢的問題,Uber選擇發力外賣業務,隨着外賣營收佔比不斷提升,Uber股價也一路走高。目前,外賣業務已經撐起了Uber營收的半壁江山。
美團、百度、高德選擇了聚合打車模式,平台通過輕資產模式,大大降低了運營費用。這是打破傳統網約車模式桎梏的一種方法,但滴滴面臨的問題依舊沒解決,聚合模式的興起甚至進一步加劇了滴滴遭遇的競爭強度。
那麼,造車能為滴滴提供打破模式桎梏、解決盈利困境的方法嗎?
滴滴講出了一個新的網約車故事:滴滴定製車能改變目前燃油車主導下的高成本,與自動駕駛、大數據等技術聯動,可以進一步地優化網約車模式的運營效率,在不過分壓縮用户與司機利益的情況下優化盈利模型。
雖然造車傳聞還有待落實,項目的落地與實踐更需要時間,但在IPO門前徘徊已久的滴滴,確實需要這樣的新故事,來向投資者解答Uber始終沒能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