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海外高薪,博士紮根三線城市,為了做產業“首席增長官”

放棄海外高薪,博士紮根三線城市,為了做產業“首席增長官”

作者|周南 來源|顯微故事(ID:xianweigushi)

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沒有增長就意味着衰落甚至消亡。

近年來,消費互聯網領域已近天花板,巨頭紛紛將目光轉向產業互聯網。其中,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傳統產業數字化。

如何擁抱數字化,不少傳統企業還停留在比較早期的信息化階段:是不是又要成立一個數據部門,買服務器、採購系統、搞IT開發?

2015年,京東數科就開始轉向ToB,進軍金融科技;短短兩年後,京東數科業務逐漸擴張至產業數字化深水區。

這家公司成立於2013年10月18日,他的員工們則自稱產業的“首席增長官”,全面殺向產業數字化服務和AI服務領域。

本期顯微故事,我們講述了一羣“首席增長官”,他們之中:

有人從全球最大的資管公司貝萊德辭職歸國,一心打造一個更開放、更智能、中國自己的“阿拉丁”,以科技助力改造大資管生態;

有人“半路出家”,組建跨界軍團,從生鮮溯源到加密電子合同,用區塊鏈為實體經濟賦能;

有“智能硬件發燒友”,從零起步,硬是“啃”出自研機器人,希望藉此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助推實體經濟發展;

還有來自AI界“黃埔軍校”的“博士天團”,一出手就為江蘇南通插上城市“增長”的翅膀。

他們同時走在產業數字化風口浪尖,對各行各業正在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正在為中國經濟的數字化升級奠定基礎。

以下是關於他們的真實故事:

你餐桌上牛排都來自哪裏?

我用區塊鏈為實體經濟賦能

劉文婧 女

京東數科 技術產品部

分佈式賬本、去中心化數據庫、數據一致存儲、難以篡改……

2008年來,伴隨着比特幣的熱炒,區塊鏈技術進入大眾視野,也成為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主要驅動力。

不過,對於大多數普通企業和消費者而言,大家更關心的問題是:“熱到爆炸”的區塊鏈究竟能用來做什麼?會為企業或者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和團隊在過去幾年中不斷探尋的方向。

放棄海外高薪,博士紮根三線城市,為了做產業“首席增長官”

我是一名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用區塊鏈技術和原理服務各行各業,就是我的工作日常。

你餐桌上曾出現過的牛排、海蔘、雞肉,從養殖、檢疫、屠宰、貨運、派送每個環節,都可以通過自動化採集將信息寫入區塊鏈聯盟鏈,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無法被篡改。

2017年3月,京東數科剛開始佈局應用區塊鏈,我就從互聯網產品經理轉行成為區塊鏈從業者,參與了區塊鏈防偽追溯項目。

當時區塊鏈技術在國內方興未艾,人才稀缺,大部分早期研發、應用團隊人員都像我一樣是“半路出家”。

就這樣,我和一羣來自不同領域但是極具熱情的小夥伴一起,加入了“第一批吃螃蟹”的大軍。

我們所要面對的首先挑戰就是,什麼是“非對稱加密”、“智能合約”?這些基礎知識都需要我們重新學習。

為此,我們內部進行了一次次區塊鏈講座,每人都要認領一個專題學習研究到成為老師,然後每週相互講課,大家共同交流學習。

當時我感覺就像回到了大學校園,團隊內部的理論研討氛圍、業務場景調研分析熱情、力求在最短時間內邊“啃”知識邊完成研發的勁頭,還挺讓人熱血的。

放棄海外高薪,博士紮根三線城市,為了做產業“首席增長官”

在我們的努力下,2個月後,京東數科“智臻鏈防偽追溯平台”正式孵化上線,意圖利用區塊鏈技術為消費者和零售商提供全供應鏈實時溯源服務。

不過,這只是我們“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區塊鏈來溯源,最難的是如何通過技術驅動業務創新並進行規模化推廣,包括可信信息採集、消費者習慣養成等。

此外,不同品類商品追溯特點、不同規模企業需求、不同類型企業IT基礎各不相同,如果光靠人工維護,顯然工作量會大到“泰山壓頂”。

當搞懂了區塊鏈以後,我們又要快馬加鞭地瞭解區塊鏈防偽追溯的邊界和可能性。

到底模式能不能複用?上鍊速度如何提高?平台能不能大規模推廣?應用價值如何可視化衡量?一連串“靈魂拷問”困擾着我和團隊。

這幾個問題能否回答,直接影響到我們是否還有必要繼續堅持這個方向。

當時我和團隊的每一個人都很焦慮,大家在會議室進行了好幾次頭腦風暴,最終達成共識:有!

搭建起一個區塊鏈防偽追溯平台,驅動供應鏈全程可視化管理,通過聯盟鏈連接可信數據建設信任經濟,既能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提高企業效能和產品和品牌價值,還能為國家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國策貢獻力量。

必須要堅持!

為了服務不同業務場景,我們開始與各類業務團隊進行密切交流,潛心調整,持續打磨產品。

有人帶着團隊“下鄉”泡養雞場,從一個完全不懂養雞的技術人員“泡”成了飼養專家。

他藉助計步器等物聯網設備,結合視頻直播技術,將餵養信息全部記錄上鍊,並整合加工、包裝、倉儲物流等信息都呈現給消費者,最終形成一整套可複用的生鮮養殖溯源完整方案。

對於惠氏、雀巢等大型品牌商,我們則通過區塊鏈,將企業信息與京東閉環的倉儲、物流進行打通,快速實現全過程信息串聯,為每一罐奶粉打造唯一的“身份證”。

就這樣一步一步,逐漸積累起了超10億條上鍊數據,超千家合作品牌商,全面涵蓋了生鮮、農業、母嬰、美妝、酒類、3C、二手商品、跨境商品、醫藥及線下商超等十餘個領域。

我們還在此大規模應用下沉澱了智臻鏈區塊鏈技術服務平台,為政府、企業快速部署應用區塊鏈大大降低了門檻,並將應用逐步拓展到區塊鏈電子合同等服務領域,解決了眾多中小企業簽署紙質合同低效費時、且易造假難防偽的難題,為企業提供更便捷、安全、可信的數字化合同服務。

更值得欣喜的是,在此過程中,我也越來越感受到在新經濟環境下,大多數企業為擁抱數字化做出的努力。

從剛開始挨家挨户“敲門”推廣,到現在,越來越多中小企業開始意識到區塊鏈的作用,主動向我們尋求“上鍊”服務……

區塊鏈和產業數字化的結合正在愈發緊密。

圍繞區塊鏈的新一輪全球技術競爭已經開啓,而我和團隊有幸參與其中。

我們堅信,通過區塊鏈技術和原理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經營效率、創造新型業務模式,幫助社會鏈接可信數據打造信任經濟,不僅有市場,更是有價值。

一台機器人的“從零到一”

最苦最累的活,才是最有價值的事

桂晨光 男

京東數科 機器人產品部

憑藉好萊塢式的電影情節、雜誌封面和新聞頭條,很長一段時間,人工智能的應用進展,以及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探討吸引了大量眼球。

巨頭間搶先佈局,眾多初創公司相繼進場,有關人工智能的概念不斷被提及,越來越多企業都將業務與人工智能掛鈎……

可以預見,一個“新智能時代”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主題。

2017年底,當時我接觸金融客户時瞭解到,央行銀管部機房正在進行智能化、無人化改造,急需機房巡檢機器人來替代人工巡檢。

可問題是,當時市場上根本沒有成熟的巡檢機器人產品,即使有,也無法達到客户的需求,既不安全,性能也太簡單。

當時我正在京東數科企業金融研發部工作,我把這個痛點和團隊內部討論後,一個大膽的念頭誕生了:我們能不能自主研發一台巡檢機器人?

説幹就幹,2018年初,一個4、5人的“機器人臨時興趣小組”正式成立。

放棄海外高薪,博士紮根三線城市,為了做產業“首席增長官”

成員大多是像我一樣的“智能硬件發燒友”,大家擠出業餘時間,從網上購買零件,像玩無人機一樣,興致勃勃地“攢”出一台玩具級別的“0號機”。

一開始,我們基於原技術團隊做的技術搭建,對原本的圖像識別技術、算法進行升級,又嘗試了一系列初級的遙控、避障技術……

但很快,大家就發現,儘管都是“技術人”,但機器人需要應用的軟件算法完全是另一個領域的事。

智能機器人畢竟是一個硬件設備,除了軟件算法,還涉及到電子、電器、導航等多門學科,十分複雜。

理想很美好,現實看起來卻有些“骨感”:機器人到底能不能做成?做成能不能用?穩定性如何?要不要就此放棄,回頭去做互聯網或者金融科技?

屬於技術人的自信和倔強驅使着我們,再難、再痛苦,骨頭越硬越要啃,一定要把機器人做出來。

原本的興趣小組迅速正規化、全職攻克機器人關鍵技術;越來越多的“技術大牛”加入進來,補足硬件、工業設計、結構設計,電子硬件及算法等幾大重要崗位。

放棄海外高薪,博士紮根三線城市,為了做產業“首席增長官”

但是,從頭做起,自研硬件,依然是一個苦活累活。

舉個簡單的例子,機房巡檢機器人對導航重複定位和單點定位的精度要求極高,但當時我們的技術卻只能做到5~8cm,顯然不達標。

而且,真實的機房應用場景不是實驗室,地面的凸起和凹陷會直接影響精度,然後影響到最終識別率和機器人運行。

那就死磕,沒啥好説的。我們團隊都拿出技術人把自己往死裏逼的精神,泡論壇、研讀海量論文文獻、主動申請封閉開發,一個骨頭一個骨頭地啃。

那段時間,我和團隊天天泡在機房,一面磨機器人硬件的穩定性、通過性、精度和識別率,另一方面就磨軟件的交付和應用。

機房環境噪音極大,而且常年保持20-24度恆温,人待久了會從裏到外“涼到透”,得趕緊出去跑一跑才能讓身體熱起來。

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大家唯一的目標就是:一定要把我們的機器人做得更好!

一年後,我們向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數據中心正式交付了第一台機房巡檢機器人。

放棄海外高薪,博士紮根三線城市,為了做產業“首席增長官”

圖中右一:桂晨光

根據銀行、數據中心客户的精細化需求,這台機器人可以在無網絡環境下工作,可以無人操作,也可以自己坐電梯,甚至還能夠識別機房漏水。

2019年元旦,在拉斯維加斯的CES展上,我們也代表京東數科展示了這台自研巡檢機器人,一舉開闢引領了國內巡檢機器人市場。

但我們的還不知足,一個技術如果不能投入到更多行業使用,那依然是紙上談兵。

後來這一年,我們的動力更足、目標更明確,想將服務機器人複製到更多領域。

比如,鐵路巡檢機器人可以在高原鐵路的無人區保障鐵軌安全,也保護了鐵路巡檢員的人身安全;室內運送機器人已在疫情期間落地某上海新冠確診病例收治中心,減輕了醫護人員在高危場景下的工作壓力……

在我看來,研發機器人的目的並非替代人類,“搶”走屬於人類的工作,而是將其作為人類的槓桿,在應用機器人的同時將人的價值提升。

在新基建時代浪潮之下,涉及的幾大產業領域,如大數據中心、城際高速鐵路與軌道交通等,都存在傳統人力成本高、工作內容繁重、精度作業安全及穩定性難以保障等場景痛點。

使用AI機器人既能大幅提升運維管理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提高工作服務效率和精準度,也可以有效地替代人力所不及,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助推實體經濟發展。

作為一羣純粹的技術人,我們願與所有中國智能機器人行業新勢力一起,朝着這個世界的未來一路奔跑。

臨危受命“包機”去南通

為城市換“增長”

郭沐 男

京東數科 智能城市部

2019年11月,一項艱鉅的任務被交到我和團隊手中——為江蘇南通市打造全國首個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

而此前不久,京東數科剛發佈了“智能城市操作系統”,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城市和社會建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放棄海外高薪,博士紮根三線城市,為了做產業“首席增長官”

彼時的國內智慧城市戰場早已硝煙瀰漫。

自2012年住建部正式啓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以來,全國已有超過 500 座城市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華為、騰訊、阿里、百度等科技巨頭已經佈局多年,正在扎堆發力。

相比之下,京東數科智能城市的團隊成立不到兩年,屬於後起之秀。

拿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我有些擔憂,我們這支主要由80、90後組成的行業新軍能把項目落地嗎?

不過,我們卻始終相信,在智慧城市這類創新型項目落地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並不在於工程經驗,而是金字塔尖的能力。

我們團隊中的很多成員,同時具備學術功底、研究能力和業務背景,甚至還有不少業內“技術大拿”,多少讓我們對自己的專業素質、團隊能力有些信心。

地方政府推動城市數字化、智能化的目標,不僅是追求安全、穩定和更優質的社會治理,更希望能夠推動產業增長和民生改善。

放棄海外高薪,博士紮根三線城市,為了做產業“首席增長官”

這就需要從頂層設計上幫助城市把產業數據、民生數據和政務數據全面打通,而不僅僅是政務上雲。

基於這個邏輯,我們提出了基於城市操作系統的“一核兩翼”體系,以自身技術和平台能力,助力政府構建智能城市,更高效實現“善政、興業、惠民”。

南通項目,就是我們期待已久、大展拳腳的一個絕佳機會!

2019年11月初,我帶領一支10來人的現場團隊抵達南通,來不及休整適應,就迅速進入背靠背高強度工作狀態。

很長一段時間,整個團隊成員每天睡眠時間大概只有3、4個小時。

新的智能城市管理部門應該如何運行?技術上應該怎麼配合?

這裏面涉及到大量的問題需要和當地政府部門討論,然後加班加點拿出架構方案。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人民宅家工作,而我們卻過完年後就離開家,趕回南通繼續工作。

我至今記得,2月3日,正月初十,我搭乘的飛往南通的航班,整架飛機空空蕩蕩,只有我和另一名乘客。

被動“包了個機”,一種壯烈的情懷油然而生。

團隊中還有一位非常年輕的本地同事吳天益。因為疫情,部分合作夥伴無法趕來現場,他“臨危受命”,獨自負責起一個非常重要的板塊,連續三四周早出晚歸。

即使和家人同住一屋,也沒有機會跟孩子和夫人説話。夫人説,“再這樣子,就乾脆不要回來了,住到賓館減少感染風險。”

他後來真的搬到賓館,沒日沒夜地跟大家一起戰鬥。

今年6月19日,江蘇南通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項目交付使用,匯聚南通市64個部門、10個縣市區數十億量級的數據,全市交通運行、公共安全、環境污染等情況都在一張大屏幕上實時呈現。

非警務事件能得到快速響應,城市交通流量峯值、危化品運輸全程智能監管、“領導駕駛艙”實時查看城市運行全貌……

南通已經呈現出城市管理的“最強大腦”。

正常來講,這種體量的項目應該是在一年半到兩年,我們將項目週期壓縮為不到一年,完美地為南通城市智能化、產業數字化、生活服務便捷化插上“增長”的翅膀!

如果讓我給團隊打一個分數,我覺得,必須是95分以上!

放棄海外高薪歸國苦幹

以科技助力改造大資管生態

孔祥威 女

京東數科 資管科技部

我叫孔祥威,曾是貝萊德紐約總部的一名金融科技工作者。

貝萊德是當下全球最大的資管公司,在它的核心資管科技系統“阿拉丁”上,承載着大概二十幾萬億美元的資產規模。

而我當時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阿拉丁系統上的產品設計和研發。

在貝萊德呆了8年後,我逐漸遭遇瓶頸期,但又清晰地發現自己無法突破——一個企業和行業的發展,説到底必然受制於經濟體發展的增速。

在歐美國家,當經濟體發展達到規模之後,經濟增速必然會放緩,而且會越來越緩。

2013年,雲計算、大數據、移動支付等新信息通信技術風起雲湧,互聯網如當代版的“文藝復興”。

三年後,京東數科又在業內率先提出“讓金融迴歸金融,讓科技迴歸科技”,佈局產業互聯網,尋找突破金融天花板的商業轉型良機。

這種“把最好吃的肉讓給別人吃,自己去啃硬骨頭”的魄力和戰略眼光,令彼時身處美國的我十分欽佩。

國內資管也在2017年底迎來鉅變,從資管新規的醖釀發佈,到各大商業銀行、保險資管、證券等機構業務調整變化,再到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放開,屬於中國的資管大時代正在開啓。

此時,京東數科恰好向我拋來橄欖枝——要不要加入我們,親手打造一個更開放、更智能、中國自己的“阿拉丁”?

放棄海外高薪,博士紮根三線城市,為了做產業“首席增長官”

這份邀約令我熱血沸騰!我非常期待在國內目前的經濟體量發展之下,在互聯網文化創新的氛圍中一展身手。

多方考慮之後,頂着家人、朋友或擔憂、或羨慕、或鼓勵的目光,2017年底,我毅然回國,正式加入京東數科。

作為“起家業務”之一,京東白條、金條、企業金融所積累的用户基礎、風控能力、資產證券化能力,以及整個京東生態所積累的產業數據,都曾讓京東數科在金融科技領域風生水起。

但客户也在迭代,綜合解決能力、更強的延伸服務能力成為不斷被提及的需求。

我們都判斷,這個領域未來將會出現勃勃生機,並希望能與資管領域的機構深入合作,利用自身數字科技能力,助力資管機構解決痛點難點、降本增效。

2019年2月,由我們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一站式、全方位、智能化的資管科技系統“JT2智管有方”正式上線。

J是JD京東的J,T是tech,技術,以及trust,信任。我們希望,以技術輔信任,來為企業在提供可信任的服務,因此才有了“JT2”這個非常有意義的名字。

在打造“JT2智管有方”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客户增長作為核心目標,不止要提供標準服務,也要滿足個性化需求。

比如在資管領域,傳統的線下託管模式,機構投資者要逐家與基金公司辦理手續、逐筆下單、逐筆與託管行傳遞指令,並等待託管行和基金公司的多頭交互和確認,過程耗時繁瑣。

在去年底與農行的合作中,我們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力,將JT2智管有方與農行託管平台打通,為其打造線上一鍵式、一體化、全流程的智能託管服務,覆蓋投資機構的投前、投中、投後全流程週期,有效提升運營效率,解決了客户日常工作中的痛點。

隨着當下跨市場、跨品種、跨機構的交易與合作頻繁發生,資管機構面對複雜且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先進技術應用也在快速更迭之中,資管科技服務不可能出現“一招包打天下”的局面。開放共贏,是必然的選擇。

我們始終抱持開放的心態,吸納包括數據、投資、量化等領域的大量行業獨角獸公司來共建平台,從客户需求出發,為他們帶來一站式解決方案的高效體驗,同時更為金融科技行業生態帶來了多維增長。

目前,“JT2智管有方”已服務於農業銀行、華夏基金等在內的超600家機構,提供平台化與定製化的綜合解決方案,助力資管行業轉型升級,探索實現效率增長、客户增長、規模增長的可靠路徑。

資管科技的機遇已經來臨,必將有人要扛起聯結多方機構,推進跨市場、跨領域資源聯通,打造開放、智能的資管科技新生態之大旗。

躬逢其盛,我們義不容辭。

後記

孔祥威、劉文婧、桂晨光和郭沐,只是京東數科團隊中,千千萬萬個“首席增長官”的縮影。

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乘風破浪,對自己和團隊充滿信任。

在他們看來,數字科技不是讓人敬而遠之、高高掛起的概念,而是能“接地氣”、滿足客户真實需求。

七年征程,這也是京東數科的目標。

今年6月,京東數科提出“幫助客户和行業做增長”的概念。躋身新基建領域,助力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躍遷,京東數科以客户為中心,主動破圈尋變。

而為了將新的市場做得更寬、更厚,圍繞客户的需求,更早一些時候,京東數科做了新一輪架構調整,對人才需求的門檻進一步升級。

一羣特別懂數字科技,以及懂行業“know-how”的人,正在這裏被逐漸聚集。

在產業數字化的賽道上,發令槍才剛剛打響。對孔祥威們來説,這將是一個刷新行業格局的機會。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周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104 字。

轉載請註明: 放棄海外高薪,博士紮根三線城市,為了做產業“首席增長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