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華院數據宣曉華:“小數據”是人工智能下一個“熱點”

走入華院數據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院數據”)的大門,迎面就見兩排古色古香的畫像,詢問下得知,畫的是“中國古代數學家—劉徽, 祖沖之,孫子,秦九“。不錯,華院數據的CEO宣曉華喜歡自己的專業—數學,早已名聲在外。

華院數據成立於2002年,是國內創新的數據智能公司,一直致力於數據智能的技術研究與應用,其願景是“讓世界更智慧”,現階段已完成三輪融資。

在數據智能領域,很少有人不知道華院數據。原因無他,華院數據在這一領域資格夠老,又培養了一批批高水平人才,堪稱數據智能技術的“黃埔軍校”

宣曉華的個人經歷也頗具傳奇色彩,從美國伯克利分校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後,進入當時如日中天的惠普工作。

2002年,宣曉華創立華院數據。他告訴億歐:“我學的是數學,一直希望能把數學和商業結合起來。當時找到的方向就是數據挖掘,因為國內當時做這個領域的不多,但是有數據的公司越來越多,我覺得是可以生存和發展的。”

他這麼想的,這麼做了,也確實賭對了。

“當時誰能想到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將來會是國家戰略呢?”

這是一句大實話,2002年國內沒有什麼人瞭解大數據或“人工智能”為何物,使用的名詞只是“數據挖掘”。

宣曉華本以為國內金融領域會像歐美一樣需要數據挖掘,經過一段時間地接觸發現,銀行之類金融機構當時這方面的需求很低。

幸運的是,那時國內電信行業正在發展的高峯期,中國移動當時非常“進取”,很想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工具,不僅使得華院數據得以生存,還讓宣曉華後來孵化了一家為電商提供數據技術服務的公司。

“到了2013年以後,情況開始轉變,融資變得相對容易,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接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理念。”

也是從這個時間節點開始,華院數據的發展走上快車道。2020年,華院數據及其子公司已同2000多家國內外知名品牌客户合作,並將業務擴展到了金融,保險,醫療等行業。

近日,億歐邀請了這位簡單而有情懷的CEO—宣曉華,和我們講一講他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故事。

華院數據有很多的產品,例如數據建模平台、智能營銷、智能風控、智能製造等等,但是最令人好奇是的分維客户畫像產品(Fra )。

作為一個 技術公司,分維客户畫像產品(Fra )最大的特徵是“低數據依賴”,甚至在非常少量的數據情況下也可以啓動,真是獨特。

“低數據其實也就是‘小數據’。”

説着,宣曉華拿出一個二維碼。神奇的是,只要掃描一下,即可根據微信頭像,這唯一的信息預測出用户的消費偏好、消費模式、決策偏好、價值觀、自我認知等。據在場人員評價,準確性並不低。

“這就是小數據,和大數據不同,它只需要很少的信息量就可以進行分析。”

對於“小數據”,目前業內並沒有準確的定義,華院數據認為:“小數據”是指數據維度(特徵)小或樣本量小的情形。

從現實來看,“小數據”的興起並不難理解。一方面,在很多情況下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擁有大量數據,而小數據就在我們身邊,它更容易得到,也更容易被理解,也能更快地被分析產生價值。

另一方面,涉及到人的數據往往會有安全和隱私方面的問題,,使用應該合法合規。

“有大數據當然是非常好,但是沒有大數據的時候,小數據也能夠進行分析。小數據是人工智能和數據智能領域的下一個熱點!”

宣曉華表示,和大數據相比,分析“小數據”需要更高的技術,從某些角度來説,“小數據”學習與人類的學習方式更接近。

人類在認知和判斷事物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大數據作支撐,而是根據少量的數據。華院數據研究“認知智能”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小樣本”學習,在一系列任務中進行學習,理解概念,進行泛化,使用少量的數據進行理解和推測。

從這個角度來説,小數據學習是“認知智能”的切入口之一,使得機器能夠實現理解、推理和決策。

人工智能行業最大的痛點是什麼?大家的回答有所不同。

宣曉華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更從實際出發:

“目前行業的痛點之一,就是技術和行業結合的能力不足,也就是數據產生價值的能力。”

大數據或人工智能技術和具體場景相結合,説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性,如果找不對切入點,一切只是空談。

上海電氣的研發工程師陳罡告訴億歐:“製造業的可複製性很小,不同場景差別很大,和TO C 不同,製造業需要人工智能公司下沉到一個個實際場景中做解決方案。然而很少有公司能夠做到,所以基本上都是大企業在自發地摸索。”

宣曉華的華院數據在這方面卻頗有成績,他的秘訣是針對不同行業的特性,提供對行業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有些行業通過數據分析進行智能營銷就能獲得更高的盈收,而其他行業卻不行。例如製造業,降低成本才是他們最想要的。”

華院數據針對煤炭行業開發了智能配煤系統,利用基於數據的算法,以成本和效益優先為指導進行資源配置,每噸焦炭生產可以減少30元以上的成本。正好打到行業痛點,技術的落地也就隨之解決。

企業管理者是否有數據思維,能否意識到利用數據的重要性,影響着數據能否產生價值。

除此之外,還要看企業有沒有能力和條件去使用人工智能。

“成立華院數據之初,我也覺得,我們只需提供技術和產品。但是在實際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公司是不會用的。

宣曉華告訴我們,很多企業都缺乏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人才和平台,這意味着人工智能公司不僅要提供技術,更要教這些企業如何使用技術。這並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互聯網公司這點做的還是很好的,不過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相信未來的情況會更好。”

人工智能研究分為三個階段: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華院數據目前的主要研究重點是 “認知智能”。

何為“認知智能”?

復旦大學肖仰華教授曾經提到,“所謂讓機器具備認知智能是指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而這種思考能力具體體現在機器能夠理解數據、理解語言進而理解現實世界的能力,體現在機器能夠解釋數據、解釋過程進而解釋現象的能力,體現在推理、規劃等等一系列人類所獨有的認知能力上”

宣曉華表示:“認知智能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下一階段或者是最高階段,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初心’。畢竟人工智能提出的時候,其夢想就是想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

當人工智能發展到和人類一樣,甚至超過人類,是否會威脅到人類的安全和利益?

所以有個避不開的問題:“人類是否需要警惕人工智能?”

美國雜誌《名利場》(Vanity Fair)曾整理行業巨擘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大佬們的言論差距很大。以霍金為代表的認識認為AI將會毀滅人類,而扎克伯格卻引領另一派——AI只會對人類有用。

專訪丨華院數據宣曉華:“小數據”是人工智能下一個“熱點”

宣曉華用“中庸”的智慧回答了這個問題:

“很多技術都有威脅,核技術就是例子。很多擔心人工智能威脅的人,同時也是推進人工智能發展的人,例如馬斯克。我們要看到人工智能真正的發展狀況,目前機器自主性還是不強的。當然,我們要時刻關注,人工智能將來確實有威脅人類的可能,需要提前通過人工智能委員會或者法律進行把控。“

這個觀點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 Stuart Russell 不謀而合,“氣候變遷會導致海水淹沒陸地,但要很久,為什麼我們要擔心呢?思考長期風險是必須的!”

人工智能可能會威脅人類,那麼是否應該停下發展呢?

有人認為人工智能發展是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有人認為要立刻按下暫停鍵。

你的回答是什麼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19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丨華院數據宣曉華:“小數據”是人工智能下一個“熱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