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想説“AI”你不容易
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田間地頭作物生長狀況,智能政務熱線為市民提供自然流暢的語音交互服務,工廠生產線上的機器用實時數據“説話”……
4月19日,首屆濟南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高端峯會暨黃河流域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博覽會在濟南開幕,來自全國近百家人工智能(簡稱AI)企業帶來了各自的前沿產品和場景應用,讓人們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廣闊前景。
然而專家和業內人士指出,隨着人工智能在各行業領域的廣泛滲透,重場景應用輕基礎研究、產學研用銜接不暢、技術濫用致信息泄露等諸多“成長煩惱”愈發凸顯。
4月19日,嘉賓在首屆濟南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高端峯會暨黃河流域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博覽會上參觀展出的智能設備。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應用場景日趨豐富
“我們的摩托車前端內置攝像頭,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在巡邏和行駛中,自動捕捉識別路面車輛信息,一旦發現黑名單車輛,終端自動報警。”在博覽會上,濟南傑迪機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偉滔滔不絕地介紹着他們的智能警用摩托車。
這家脱胎於傳統摩托車製造的企業,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將警用摩托車變成智能化、可視化的“智慧鐵騎”,一年銷售額過億元。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創新領域之一,全球主要國家都把人工智能上升到戰略高度。我國持續優化政策措施,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地圖》顯示,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人工智能產業投資熱度不減。全球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565億美元,同比增長12.3%,我國產業規模為434億美元,同比增長13.75%。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佔據全球的24.66%。
北京大學教授楊學山表示,人工智能本身作為一個產業蓬勃發展之外,其技術應用也在賦能甚至顛覆經濟社會的關鍵領域,加速產業升級和社會變革。
4月19日,在首屆濟南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高端峯會暨黃河流域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博覽會上,與會嘉賓在體驗智能設備。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風口”屢變“刀口” “成長煩惱”待破解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其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業內人士指出,處在風口上的人工智能,離不開海量數據的支撐,但數據如何收集、儲存、使用,是一道法制和倫理題,考驗着相關企業的社會責任。
一些企業或商鋪運用人臉識別技術“殺熟”;AI換臉術移花接木造成財產損失;不法分子用人工智能技術從事網絡電信詐騙、生產傳播假新聞……近年來,屢屢有企業和個人觸碰道德底線,引發安全風險和黑灰產問題,提醒人們在人工智能產業範疇之外更加關注科技倫理問題。
除了人工智能技術被濫用,其作為產業本身也存在“成長煩惱”。華為公司副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鄧泰華説,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繁榮發展,偏重算法和應用層面的創新,在基礎軟硬件芯片、人工智能操作系統等方面相對薄弱,多數是基於國外的技術平台。
此外,人工智能產學研用銜接仍存堵點。“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再從技術到應用的進一步落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原創技術的提供方,在中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從高校科研工作的現狀看,還沒有轉到以問題為導向的科研,很多時候還是以論文為導向。”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趙旭表示,需求方、產業方、技術提供方需要構建一種合理的機制體制,把科學技術落到產業實際。
4月19日,與會嘉賓參觀首屆濟南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高端峯會暨黃河流域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博覽會。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沿着法治和自主創新的軌道健康前行
針對當前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倫理問題,目前,很多科技公司都制定了人工智能倫理原則,行業內也組建了倫理協會,以期通過行業和企業自律促進人工智能規範發展。
“人工智能是新興事物,目前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存在監管盲區。更需要制度層面的規範。”商湯科技山東行業代表張培棟説,要讓人工智能健康發展,需完善頂層設計,加快立法進程,讓人工智能沿着法制軌道前行。
業內人士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出了建議。“當前行業發展一個很大的瓶頸是算力太貴,可由政府牽頭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降低中小企業使用成本。”華為公司計算產品線副總裁吳浩説。
一些企業建議,多圍繞基礎軟硬件平台搞創新,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基礎軟硬件平台上有更多投入,構建自主的基礎平台,以此來發展生態。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愛華認為,要加大人工智能基礎平台能力建設,加快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論、量子智能、專用AI芯片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技術。同時打造區域應用創新生態,整合各類要素、多元主體,建立連通企業、高校、研究院等創新主體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生態。
文字:陳國峯
攝影:郭緒雷
視頻:趙小羽
編輯: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