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壹刀:在美華裔科學家命運“重大轉變”?
本文轉自【補壹刀】;
執筆/刀劍笑&叨叨姐
還記得陳剛麼?
就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那位知名華裔教授。在經歷美國司法部持續一年多的“間諜調查”後,他在今年1月被撤銷所有指控。
半年後,陳剛再次成為媒體焦點。不過這次,他是作為“一種迄今為止最好的半導體材料”發現者之一受到關注。
陳剛作為“功臣”的聯合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發文,公佈了有關立方砷化硼的研究發現。儘管還處在實驗室階段,但這種材料已被業界稱為“遊戲規則改變者”,“可能找到的最好材料”。
跟這個半導體領域突破性發現同樣引起美媒興趣的,是陳剛作為該領域頂級科學家的命運“重大轉變”。
在美國芯片研發和製造領域人才稀缺背景下,陳剛們,也就是更多美國華裔科學家的處境會變好嗎?
01
麻省理工學院官網7月下旬發表一篇文章,介紹了一支由麻省理工、休斯敦大學以及其他多個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他們通過實驗證明,一種名為立方砷化硼的材料,在導熱和導電兩個方面都有比目前業界主力半導體材料——硅有更好的效果。
這個立方砷化硼究竟是啥,它的優異性能出自什麼機理?
這些問題着實有點專業,也不是咱今天説的重點,但從業界評價中就可以窺見一斑:
麻省理工學院稱,這種熱導效果幾乎是硅10倍的材料“可能是一個遊戲規則改變者”。研究者們説,它不僅是迄今發現的最佳半導體材料,還可能是該領域“可能找到的最好材料”了。
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刊發在美國《科學》雜誌上。陳剛所在團隊也對外普及了立方砷化硼的巨大前景,歸結為最簡單的一句,就是“這一發現可能為更小更快的芯片找到出路”。
之所以説“可能”,是因為這個發現目前還處在實驗室小規模測試階段,是否以及何時才能實際使用甚至取代目前市場上的一些半導體材料,都還有待大量後續研究和實踐證明。
新聞稿説,硅仍然是整個行業的主力,它是科學家們耗費幾十年時間的持續開發,才純化到芯片製造所需水平,即99.99999999%的所謂“10個9”純度。
相關研究是否能夠獲得持續充足的資金支持,也是一個問題。
這個研究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除了立方砷化硼這個突破性科研發現,當然還因為研究功臣之一陳剛的遭遇。
美國財富雜誌網站16日一篇報道的標題,直接把關注點放在了這位華裔教授身上,説他在被洗脱間諜嫌疑之後,“幫助發現了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半導體材料”。
作者甚至用比介紹立方砷化硼更大的篇幅,回顧陳剛遭受調查的經歷,並稱這個研究是陳剛教授“命運的一個重大轉變”。還有媒體説,這標誌着陳剛作為該領域頂級科學家的迴歸。
02
儘管陳剛教授的遭遇已經眾所周知,但財富雜誌還是在報道中詳細回顧那個過程。
去年1月,陳剛被捕並受到刑事指控。這是“中國行動計劃”的一部分。這項臭名昭著的計劃,始於2018年,今年2月被“宣佈終止”。它的首要目標就是優先認定所謂“盜竊商業秘密”和“經濟間諜”案,並且優先使用司法部的核心工具——刑事調查和起訴。
當然,很多起訴,比如陳剛案,不涉及什麼“盜竊信息”,而是範圍更小的問題:向美國機構申請撥款時沒有披露同中國機構的關係。
對陳剛如此毫無説服力的指控,引發美國學術圈的集體批評。
在陳剛被捕後的10天裏,MIT校長及160多名教職員工簽署公開信,聲援陳剛。
MIT校長嚴正聲明,刑事訴訟中引用的“來自中國的1900萬美元經費”並非陳剛個人所得,而是MIT和中國南方科技大學進行的一項廣為人知合作的一部分。
2月,斯坦福百餘名教職員工緻信斯坦福校長和教務長,表示對陳剛的刑事訴訟將一些符合學術界公認規範的學術教學活動作為“不當行為”,對學術自由構成嚴重威脅,敦促校長和教務長髮表公開聲明,重申斯坦福大學對國際合作的支持。
之後,耶魯大學近兩百名教職員工更進一步,將矛頭直指“中國行動計劃”,認為“中國行動計劃”有極大比例的指控完全是由於當事人的族裔背景而發生。
一個有力證明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1年12月發佈了包含“中國行動計劃”77個案例和150多名被告的數據庫,其中被起訴的中國或華裔學者佔比88%。
連負責審查“中國行動計劃”的司法部助理部長馬修·奧爾森都認為,該計劃“助長了針對亞裔的偏見和仇恨,侵蝕了司法的公信力,甚至可能會損害國家安全”。
今年1月,美國政府撤回了對陳剛在申請撥款時撒謊的指控。2月,“中國行動計劃”也被“終止”。
然而,4月,堪薩斯大學學者陶豐被判處三項電信欺詐罪和一項虛假陳述罪。如此重判,可見美國針對華人科學家的“圍獵行動”未見鬆懈。
03
除了立方砷化硼和陳剛,財富雜誌記者還引用專家的話,簡單勾勒美國芯片行業的現狀。
報道説,美國恢復在研發方面的領先優勢,包括在國內重振半導體制造的一個主要制約因素,就是熟練的科學和技術人員不足。有研究説,美國要想取代亞洲成為芯片製造中心,需將芯片製造勞動力增加50%。
但這些人哪來呢?就目前形勢來看,美國亟需的這些人才需要來自海外,“其中包括中國”。
一位通信問題專家認為,雖然美媒引用的50%人才和勞動力缺口的數據暫時無從證實,但從目前情況看,美國在芯片製造領域確實面臨嚴重的制約。英特爾目前在美國國內的芯片製程主要是10納米、7納米以下還沒做出來。要知道,美國芯片設計技術佔據全球市場半數以上份額,但它自己國內只能生產12%。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現在拼命想把三星等韓企以及台積電等弄去美國建廠。
在芯片製造甚至設計領域可持續性面臨缺口的情況下,美國能主要依靠它國內的什麼人羣呢?
粗略來看,美國國內科研領域總體處於人才短缺的境遇。
既然美國出於對華競爭甚至遏壓的目的,啓動了針對芯片和科研領域的產業扶持政策。那麼除了錢,還得考慮人才。在此背景下,陳剛這樣的美國華裔科學家,接下來的處境可能會有所好轉,不會被沒事找事了。
不過,另一位專家,國際關係學院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對此有着另一番看法。
長期跟蹤研究“中國行動計劃”的郝敏告訴補壹刀,陳剛的刑事指控今年年初被撤銷,不是因為美國司法部有遠見,當時就意識到陳剛將對芯片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是因為:一是證據確實不足。麻省理工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有合作,陳剛只是代表麻省理工,並非個人行為;二是這個案子當時比較轟動,麻省理工的校長親自發聲,這是很少見的;三是,陳剛沒有納税申報方面的問題。
郝敏表示,雖然“中國行動計劃”表面上已經被取消,但針對研究人員的“中國行動計劃”相關案件依然有很大的存量,沒有因為“珍視人才”而做出赦免或者轉為民事或行政案件。
因此,郝敏認為,美國媒體對陳剛團隊在芯片材料上實現突破的報道,並不意味着美國將對華裔尖端領域人才高看一眼。相反,從剛剛簽署成法的《芯片與科學法案》來看,美國將對涉華科研安全、出口管制、信息監控和外國資助方面抓得更緊更嚴。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