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副業焦慮從何而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騰訊研究院 (ID:cyberlawrc),作者:公孫齊,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每天下班做十分鐘,輕輕鬆鬆月入十萬!”
“配音其實並不難,學會的人都賺翻了!”
“小白也能七天上手,會設計你也能接單!”
……
在網上衝浪的你,或許經常看到類似的標題。誇張的説辭,精妙的標語,廣告主在用盡力氣地告訴你,你和年入百萬的精英的差距,不是家庭、學歷或人脈,而是一份毫不費力的副業。
理性告訴我們,副業大概率不能讓我們實現財務自由,但不可否認,一份成功的副業能帶來額外收入。選擇做副業的人在逐漸增多,根據獵聘《中國人力資本生態十年變遷白皮書(2011-2021)》調研數據顯示,2021 年,51.85% 職場人表示擁有副業,相比 2011 年提升 33.1%。副業正在佔領職場人工作結束後“12 小時”。
如果説傳統就業市場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那副業市場就是百花齊放。
有人選擇當劇本殺兼職作者,為劇本殺線下店撰寫原創懸疑劇本獲得稿費。有人用企業微信運營私域社羣,推銷家鄉的特色水果賺取佣金。還有設計師在社交媒體上設計美甲片,通過賣美甲開拓自己的“第二事業”。
副業的火也“燒”到了豆瓣。豆瓣小組“副業失敗的一天”已經有超過 19 萬名組員,如果只看小組名,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副業失敗者的聚集地,但真正瀏覽發帖內容,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分享成功、交流副業經驗的論壇。豆友們發帖曝光虛假機會,也會交流寫網絡小説的速成秘訣,真正做到了在賺錢面前互幫互助,人人平等。
海外打工人也加入了副業的大潮。疫情下居家辦公的背景,為海外打工人提供了完美的機會。有打工人在居家辦公期間,同時為 5 家公司工作並拿多份薪水,年薪最高達到 120 萬美元,將副業做到了極致,以至於都無法分清哪份工作是主業。[1]
網站 Overemployed 甚至將“遠程打兩份工,財務自由分分鐘”作為網站的 Slogan,在網站上手把手教用户如何做到遠程打多份工,分享兼職成功的案例和經驗,從方法、案例到實戰,將副業做成了一門專業。
從國內到海外,從最初的“斜槓青年”到今天的“全民副業”,為什麼繁忙的日常工作還不能填補打工人的內心?為什麼有如此多人願意犧牲寶貴的週末和業餘時間去工作?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沒有副業是一個問題,因而感到焦慮?
“賺錢”或許無法解釋一切。
一、追求確定性:副業是不同籃子的雞蛋
不要把雞蛋都放到同一個籃子,是我們從小就聽過的道理。這句話所要傳達的含義就是規避風險,尋找確定性。在職場語境下,主業只是眾多籃子中的一個,而副業就是大多數人規避風險的另外的籃子。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有儘快做決定,並且消除不確定性的傾向。畢竟在原始社會,人類沒有體力上的優勢,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尋找食物以及對外界環境變化做出反應,如果對“確定性”不夠敏感,時刻讓自己或者族羣置身於不確定的危險環境中,那大概率很難生存至今。
這種對確定性的嚮往和對不確定性的焦慮,也在影響職業決策。主業是職業確定性的基礎,雖然大部分人都通過主業工作獲得基本收入,但主業提供的確定性並不能讓人完全放心。
不確定性在職場環境中廣泛存在,不確定性的焦慮也時常困擾職場人。從管理學層面而言,過於確定的環境容易降低工作效率,導向平均主義、低競爭的氛圍。因此,績效考核等制度的設立,目的就在於創造不確定性來驅動員工,讓員工保持積極狀態,認真對待工作。
問題在於,不確定性誠然能激勵員工,但過度不確定卻會讓員工陷入焦慮,尤其當員工面臨的情況不是能否拿到獎金,而是能否繼續留在公司的時候。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僅僅做好本職工作無法保證自己不被淘汰,還要時刻觀察周圍環境,調整自己的策略。
如何能夠滿足人性對確定性渴望,保證自己不被淘汰?我們需要不斷評判和預測他人是否足夠出色,在工作中是否超過了我們,當預感到自己可能被超過時,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增加自己的產出。當我們有這種想法時,工作就不再是工作,而是一種基於博弈論的策略遊戲。
對抗職場不確定性,除了加入這場遊戲,選擇副業就是一種超脱於遊戲規則外的策略。選擇一份可以獲得收入的副業,從某種意義上能夠和職場環境風險對沖。如果副業能提供足夠的收入,甚至於超過主業,那是否能夠贏得遊戲便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二、尋求自我價值:副業與自我“救贖”
每個工作崗位,需要為公司創造價值,但並不一定能夠讓員工找到自己的價值。現代工作制度設置不同的業務線和工作崗位是因為要組織資源,從而創造商業價值,但這個價值,與個體的自我價值並不能完全畫上等號。
許多公司都設有大量重複性工作的崗位,這種崗位對職業技能要求並不高,只需要員工重複執行維持業務運轉,這種工作很容易被替代,且很難提升員工的自我價值,也就是大衞·格雷伯所説的“毫無意義的工作”(Bullshit Jobs)。
隨着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趨向精細化,公司更傾向於體系化和工具管理,“毫無意義的工作”會越來越多,但鼓勵員工發揮主觀能動性、自我價值高的工作會變成稀缺資源。
可替代性的崗位設置和較低的員工價值也催生了職場內卷。由於有限的資源只能夠分配給有限的人,當各種崗位沒有能力上的明顯差別時,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增加工作時長和無意義工作任務,從而在管理體系中突出自己。
於是,賽馬式加班和越寫越長的日報、週報和月報,工作的正面意義被消解,消耗個人精力的同時也在浪費資源。對於員工來説,這會讓自我價值缺位,工作成就感下降,自然而然地就希望能做些有意義的事來救贖自己。
換句話説,當主業在創造人生價值上缺位的時候,不少人會選擇副業來進行自我價值的“救贖”。
每天和數字打交道的會計師,內心可能嚮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TA 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旅行經驗,提供旅遊諮詢服務。
沉浸在數字世界的程序員,可能是一個資深二次元愛好者,TA 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創作屬於自己的故事,獲取稿費收益。
這種副業選擇是本職工作外的自我價值探索,以尋找一個增強自我價值,用愛好變現的機會。
三、對抗焦慮:被定向投放的認知焦慮
文章開頭所列舉的廣告標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年輕人焦慮已經成為從事副業的重要驅動力,不少人是因為焦慮而選擇從事一份副業。
在浩如煙海的內容池中,不同尋常的經歷才能夠吸引眼球,獲得足夠的流量。這也是為什麼“年入百萬只是平均水平”“人均 985、留學美利堅”這種明顯調侃的話術,卻屢試不爽擁躉無數的原因。
但是,“年入百萬、全員海歸”並不是真實世界,而是流量加持下營造出來的虛假幻象,但這些幻象,確實讓很多人產生了活生生且真實的認知焦慮。
被迫淹沒在“所有人過的都比你好”的信息洪流中,很容易讓我們對自己和現狀產生不滿,並且希望通過一份足夠賺錢或者體面的副業來增加自我價值,付出時間和努力去開拓一個新的領域,去對抗焦慮。
不少培訓方為了推廣業務,也會對副業進行包裝並製造副業焦慮。“7 天上手包學包會”“同事都在學”“抓住風口”等話術,被到處投放。儘管不是人人都信,但因為基數夠大,副業焦慮着實被渲染起來。沒有嘗試過副業,沒有報名參加過“7 天配音速成訓練營”,好像職業生涯就不夠完整,或是在一片向好的大環境下錯過了機會。
副業真實存在,也不斷有人通過副業獲得主業以外的生存保障,甚至因此飛黃騰達,獲得不菲收益。副業成功者背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但我們也最好只把它們當成故事。
如果因為副業焦慮而報名參加各種沒有意義的副業培訓班,匆忙地選擇一份副業,那大概率我們會被副業無法獲得足額收入而產生的全新焦慮淹沒,內心焦慮總量只增不減。
因為通過副業獲得收入同樣需要付出時間和努力,你需要通過自己的技能組合去挑戰其他人的專業,在這種背景下,你甚至需要花費比主業更多的時間學習,並且有可能顆粒無收。
一名成功的網絡小説作者會告訴你,他的成名作獲得了多少讚譽,帶來了多少收入,但不會告訴你的是,他也曾在深夜裏默默消化收到的拒稿信息,也曾為近在眉睫的截稿日期頭疼不已。
對副業有正確的定位,合理看待副業焦慮。基於自己的主業長項技能進行延伸,或許是一個不錯方向,畢竟通過主業培養的技能,總比 7 天課程培養的吸粉秘訣靠譜不少。
參考文獻:
[1]機器之心:
https://mp.weixin.qq.com/s/SMnJDmZZh_ahu663IfvxRA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騰訊研究院 (ID:cyberlawrc),作者:公孫齊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End
碳普惠體系的運營機制是什麼?有哪些頂層設計、制度標準以及方法學?車企有哪些路徑參與到碳普惠機制建設中?在碳普惠機制中,金融機構如何賦能企業?
7月21日,虎嗅聯合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共同發起“碳普惠機制如何賦能車企”活動,邀請碳領域專家、整車廠商、金融機構共同探討碳普惠體系建設給車企帶來的業務增值及各方受益點。掃碼報名,本次活動暫行報名審核制/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