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文匯時評 | 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打造全媒體傳播“國之重器”
很多人把媒體視為時代的一面鏡子,而在當下,媒體可能不再只是現實的旁觀者和記錄者,更是變革的貢獻者和塑造者。互聯網平台以及雲計算、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賦能,使得媒體不僅可以創造更好的內容、實現更好的傳播,更能與受眾形成更高頻更廣泛的觸達與鏈接,產生更深刻的互動與影響。
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社會與生活留下巨大而深刻的烙印。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相隔萬里的人們不僅不再是“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在媒體的牽引與聯結下,素不相識的人們也能迅速在彼此間找到共同的話題與情感因子。
今年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與突如其來的疫情進行殊死較量,為媒體展現價值提供了特別的契機。正因為我們擁有可以容納億萬受眾的超級傳播平台,擁有能瞬間從海量的點贊、轉發、收藏中提煉出正向情感與價值紐帶的強大技術,全國人民才更加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一家人,萬眾一心的感召力才能更加直抵人心,偉大的抗疫精神才能在磨礪後愈發閃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這是我們黨適應信息化社會和全媒體時代發展大勢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表明在新時代,我們黨已將媒體融合工作當作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從這個角度出發,大幅提升主流媒體的內容生產能力、信息聚合能力和技術引領能力,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在自主創新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重大裝備等領域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做大做強網絡平台、佔領新型傳播陣地、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也應該被視作打造新時代“國之重器”的重要環節,是展現國家形象與實力、更好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保障國家安全避免“卡脖子”的關鍵行動。
受眾在哪裏,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裏,宣傳思想工作的着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裏。這是我們黨多年來開展宣傳輿論工作的寶貴經驗與規律總結。在媒體深度融合時代,這條經驗和規律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網民總量今年首次達到9億人,其中移動互聯網用户佔比超過99.7%。網絡不僅是受眾最集中的空間,而且媒體與用户、媒體與其他產業等正在深度融合,媒體的邊界已全面消融。從這個意義上説,打造媒體的“國之重器”,需要以更有力的領導和敢為人先的勇氣、更開放的互聯網思維和全媒體視角,以對技術、人才、資源等更全面的整合能力加以推進,並且導入全社會的力量以形成媒體領域的生態競爭力。
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各種不確定性,人們會更傾向於為錨定未來而尋找一個座標、一種憑藉,這也為主流媒體更好發揮壓艙石、黏合劑、風向標作用打開了空間。變局之下,我們更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真正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化為發展的最大增量。
作者:張懿
圖源:視覺中國
來源:文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