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人工智能發展步入縱深,“新基建”帶來新空間
張江人工智能島 樊中華 攝
中新網上海5月16日電(樊中華 鬱玫)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對在線經濟智能化升級顯示出龐大的訴求,加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政策加速落地,人工智能技術如何乘風而上,貫通產業鏈,進行精準賦能、深度應用,成為當下業界亟待思考的議題。
15日,以“建設張江人工智能集聚區和賦能中心”為主題的研討會在上海張江人工智能島舉辦。來自張江集團、科研院所、AI科創企業、國內外頭部企業、投資機構及孵化器等的多方與會者認為,“新基建”為AI發展帶來了新空間,AI應以“精度”賦能打造全產業鏈合作的高效創新生態。
在啓迪控股高級副總裁韓威看來,這一“精度”表現在重度垂直的細分領域賦能上。“當前,大量傳統企業有着轉型升級的創新需求,很多龍頭企業也有拓展更多創新點的需求,因此應在更細分的領域將空間聚集的創新企業鏈接起來,使之形成化學反應。”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副院長李路對此表示認同,當前,船舶研究設計院正與張江集團籌備建設AI海洋科創平台,作為垂直於海洋領域的AI賦能渠道。
“作為一個傳統行業,船舶只是海事工業領域中的一小部分,但涉及面比航空、汽車等行業更為複雜,船舶的航行、船岸協同、物流港口、海洋裝備等等,都急需AI賦能,”李路説:“我們希望將此平台作為船舶智能產業的孵化基地,建設智能創新實驗室等一系列智能研發、設計服務和數據分析實驗室。”
羅氏製藥上海創新中心負責人沈宏進一步指出,一個密切合作的AI生態圈有助於提升賦能效率。
“人工智能大數據有助於新藥研發實現化合物優化質量和速度的飛躍,”沈宏建議,張江應利用‘藥谷’與AI結合的深厚產業優勢,從專家參與、平台建設、合作推進、持續發展四方面完善創新生態圈。
事實上,張江人工智能島開啓一年多來,創新集聚度飛速提升。如今已聚集近百家投資企業、創新企業和創新機構,4000餘名人才,形成了AI領域產學研用投的創新生態力量。
“為緊跟國家“新基建”和上海“在線新經濟”的發展方向,我們將以人工智能島為‘極核’,在張江科學城的心臟部位,設置一個人工智能集聚擴展區Aisland ,變‘島’為‘區’,形成AI賦能的中心,帶動張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速發展。”談及人工智能島在賦能上的“升級計劃”,張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濤表示。
作為中國首個“頂層設計”下的人工智能生態島,AI的創新與賦能已經在此自然流動,企業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也在不斷升級。
韓威認為,在AI賦能走向縱深的時代,孵化器的角色應升級為生態的引領和帶動者,不僅催生創新,還要催化創新的高效流動落地;不僅為科創企業找應用,也要為大型企業的創新轉型找新科技結合點。
中國集成電路設計龍頭企業紫光展鋭CEO楚慶表示,紫光展鋭已從芯片公司轉變為生態承載者角色,希望提供5G AI的智能終端芯片平台,助力更多的企業做二次創新。
以賦能人工智能創新為目標的微軟全球最大的IoT&AI實驗室去年登陸人工智能島。
“一年來,實驗室形成了包括智能製造、醫療、新零售、教育、物流五大行業的全方位項目,累積和培育了300多家生態合作伙伴,加速原型開發設計的技術賦能。”微軟IoT&AI實驗室CEO朱琳説,未來仍會聚焦於人才培訓、技術賦能平台、人才智庫的打造。
創新生態中的賦能通常是雙向的。
“作為智慧能源領域的獨角獸,我們不斷接受着張江人工智能生態環境的賦能,同時也在為數字政府、大企業智慧能源轉型以及新能源開發者不斷賦能,”遠景智能智慧能源業務總經理邢戈舉例説,微軟雲計算賦能遠景智能,而遠景智能反之協助微軟亞太區進行智慧能源轉型。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英指出,當前,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危”與“機”並存,疫情帶來的“線上新經濟”大發展,以及“新基建”政策都為人工智能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與信心。
“上海將進一步加大在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數據方面的重大項目佈局,也將進一步聚焦張江人工智能賦能中心的發展,”張英建議,企業應進一步在深耕技術、建設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密切合作三方面發力,將張江AI聚集區打造成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國際標杆區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