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機械設備“把脈問診”(家國情懷 報效桑梓(7))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科技

張留洋正在進行鋁板裂紋檢測實驗。

除了帶研究生做實驗,張留洋(左六)還面向留學生開設了“工程有限元與數值計算”課程。

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生們若想找張留洋請教問題,有一份共同的默契——去實驗室準沒錯,張留洋如果不在實驗室,就一定在去實驗室的路上。回國進入西安交通大學任教4年來,做研究、帶學生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大展身手的舞台就在眼前”

張留洋研究攻關的領域是機械部件損傷分析與檢測評估,精檢裝備裂紋,從而保障其安全運營,比如,飛機發動機葉片就是其中之一。而要準確分析並檢測出飛機發動機葉片內部的損傷,對於國內外相關研究來説都是技術的重點難點,前路漫漫,荊棘叢生。

怎麼辦?他帶領團隊開始逐步拓展研究方向。“從對損傷的分析延展到對損傷的檢測及其發展演進、使用壽命預測。與此同時,我們也在研發小型、輕量、價格更親民的檢測設備。”據張留洋介紹,如今,先進傳感器領域也成為團隊的關注重點,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他們的研究方向打開了新思路。

2017年,30歲的張留洋在美國佐治亞大學工程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此前,他曾於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完成了碩士階段的學習。

結束了8年的留學生涯,面對畢業時知名美國公司的工作邀請,張留洋沒有太多猶豫便決定回國,繼續從事機械部件損傷的相關研究,尋找將自己多年來的理論研究加以應用和拓寬的機會。

“妻子非常支持我回國。國內的人才引進政策和給予青年科研人員的一系列支持保障,在國外是很難獲得的,這給我們免去了許多後顧之憂,大展身手的舞台就在眼前。”張留洋感慨地説。

他最終選擇了落户千年古都西安。許多留學生都在尋找一個契機,將個人發展融入祖國建設之中。張留洋説,站在秦嶺腳下,心中那股要報效祖國的勁兒愈發強烈。他覺得自己很幸運,迎來了這樣的機會。擁有大型實驗設備的國家級實驗室、國內外優秀學者、經費支持、研究生招錄給青年教師政策傾斜……西安交通大學讓張留洋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科研平台。

“探尋它的來龍去脈”

張留洋團隊聚焦於太赫茲檢測技術,實現在機械部件內部損傷的高精度檢測與特徵提取。相較於超聲、渦流等其他無損檢測技術,太赫茲的優勢在於波長往往大於塵埃等微小結構,不存在陰影效應,檢測能力更強。

但是,檢測裝置傳感器探頭不僅價格高昂,而且非常笨重,這一直是太赫茲設備研發過程中的痛點。張留洋坦言,受限於目前相關設備的價格,想要推廣利用這一技術並不容易,團隊正在進行新一階段的技術攻關,希望能在便攜化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突破。

2019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正式入駐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張留洋有了一份新任務——高端裝備研究院國際機械中心副主任。為此,他要承擔國際機械中心科研和研究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為讓科研人員能夠心無旁騖地從事前沿科學研究,張留洋所在的國際機械中心擁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和服務,在管理模式上與世界接軌,同時,在科研方面非常注重學科交叉。

作為教育部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級項目,西部科技創新港是陝西省和西安交通大學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創新驅動戰略及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平台,由科研、教育、轉孵化和綜合服務配套板塊組成。5000畝創新熱土,是西安交通大學的新作為和新起點。

入駐創新港,開啓了張留洋及其團隊科研路上的新徵程。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套可供不同材質和不同損傷狀態的“損傷分析診斷模型和檢測技術”。“目前大部分同類研究是立足於材料已有損傷狀態的檢測和發展預測,我們的基礎理論模型研究想要向前追溯——現有的損傷如何發生?又如何演化至現有程度?探尋它的來龍去脈。”張留洋説。

“我們早就習慣了‘冷板凳’”

除了實驗室,張留洋最喜歡的地方是課堂,他喜歡講課。

在國外讀書的時候,張留洋與導師的交流非常頻繁,一旦學術上碰到了問題,他會第一時間衝到辦公室,“不必提前打招呼,工作時間導師一定會在。有學生請教時,他會放下一切其他工作,先解答學生疑問。”這樣的師生關係不僅讓學生時代的張留洋獲益良多,也讓他自己在成為一名高校教師後,將帶好學生視為重中之重的工作。

除了帶研究生做實驗,張留洋還面向留學生和研一學生開授“工程有限元與數值計算”和英語小班課程全英文教學,加強學生的英語和機械專業水平,推動學院與國際化教學模式接軌。

兼顧教學與科研,還要承擔一些事務性工作,張留洋基本全年無休,班車或地鐵通勤路上他也在看論文。“只有盯緊前沿基礎理論研究,才能有底氣涉足更多具體技術應用領域。我們做基礎研究的,早就習慣了‘冷板凳’。耐不住寂寞就做不了科研。”張留洋説道。

置身於交大西遷博物館陳列廳,張留洋總能感受到一種“急國家之所急,憂國家之所憂”的熱血與堅定。他會不時想起自己第一次走進這裏的情景——講解員介紹着交通大學西遷的故事,在上海的交大師生毅然放棄優越的生活,排除萬難來到祖國西部,紮根西部,建設西部。“西遷精神”是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是敬業無私的奉獻精神,張留洋被這段校史深深震撼和感動。

而今,作為科研路上的“新西遷人”,重任在肩,張留洋不敢有絲毫鬆懈。“西遷精神跨越時空,激勵着我們青年科研工作者不畏困難、不斷探索。我們勇於承擔國家重點難點的研究項目,用實際行動去譜寫一個又一個新時代的西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