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週報:北美來的郵件是如何導致本土奧密克戎聚集傳播的
中疾控週報(CDC Weekly)最新一期披露了一起可能由北美郵寄文件導致的新冠奧密克戎變異株北京聚集傳播案例。
中疾控週報近日刊登了《2022年1月北京一起可能由國際郵寄文件引起的新冠Omicron新冠變異毒株傳播》。論文披露,1月15日,北京一名26歲女性(病例A)因為疲勞和發燒兩天,來核酸檢測點進行新冠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當地疾控中心隨後對該結果進行了複核。此外,基於qRT-PCR的快速位點突變檢測顯示:該女性感染的新冠病毒攜帶Q498R突變,L452R、T478K缺失和P681R突變。這表明該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毒株。
在接下來的7天內,病例A的5名密切接觸者篩查呈陽性,包括她的母親(病例B)、同事(病例C,也是指示病例)和病例C的三名家庭成員(病例D、E和F)。
北京疾控中心隨即進行實地調查以確定感染源。病例A在北方某市高校雲集區域生活和工作,沒有外出旅行史,也沒有與本地或輸入的高危人羣密切接觸。進一步調查顯示,該病例因工作需要,會不定期收發國際郵遞來的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該病例於1月11日(發病前2天)收到了一份國際郵寄的文件,該文件於1月7日從海外寄出,到達該市後文件的外包裝進行消毒。當地疾控共採集了1054個環境樣本,其中22個樣本為該病例收到的國際郵件。
qRT-PCR顯示22份樣本中有12份SARS-CoV-2的ORF1ab/N基因片段檢測呈陽性,其中2份取自包裝外表面,2份取內包裝,另外8份取自內部文件紙上。此外,快速位點突變測試表明所有12個陽性樣本都攜帶Q498R突變,表明這是Omicron變異株。
全部6個病例的呼吸道樣本和12個環境樣本,包括內包裝和病例A未觸及的內含紙,共收集到了六個完整的病毒基因組。總體而言,由於病毒載量低,從環境樣本中獲得了1個全基因組和1個近全長基因組,覆蓋率為88.8%。
測序分析得出結論:整個病毒屬於BA.1譜系,即Omicron。此外,7個全基因組和1個近全長基因組共享100%的核苷酸相似性。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該病毒位於2021年12月中旬在北美和東南亞採集的部分毒株簇附近,與同期中國的局部簇存在顯着差異。
這是北京首個由Omicron變異株引起的本地集羣感染。Omicron變異株於2021年11月9日首次報道,並被世界衞生組織(WHO)列為關切變異株(VOC)。截至2022年2月1日,該變體已在170多個國家/地區發現,並已成為全球主要新冠變異毒株。
這項研究的一個顯著發現是該聚集感染的可能來源是國際郵件。中疾控週報稱,提出感染源是國際郵寄文件,主要基於以下證據:實地調查顯示,除了國際郵寄的文件外,該病例沒有潛在的暴露風險,發病間隔為2天。所有發現的病例都與病例A有流行病學聯繫。環境監測從包裝內文件中發現了新冠病毒陽性樣本,其中部分頁面的陽性樣本未被病例A觸碰。更重要的是,病例A感染的新冠變異毒株基因組與從郵寄文件中收集的樣本相匹配,並與當時中國其他新冠變異毒株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1月1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龐星火曾在發佈會上通報海淀區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溯源情況。龐星火表示,病例自述近期曾收發過國際郵件。該國際郵件於1月7日自加拿大發出,途經美國及中國香港到達北京,病例於1月11日收到郵件。
龐星火表示,既往我國多個省(市)也曾報道經冷鏈或非冷鏈物品傳播的案例,近期我國多地也曾有境外郵件及其他物品陽性的報道。新冠病毒可在低温下長時間存活,冬季經物傳播的風險增大。
中疾控週報建議,在新冠流行期間,加強對進口快遞貨物的監測和消毒。
香港大學近日發佈的一份研究也從側面支持了前述發現。研究稱,奧密克戎變異株在玻璃、塑料、不鏽鋼等光滑表面上可帶毒傳播7天。
事實上,為了防控境外物品攜帶病毒入境,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曾多次發佈文件,要求各口岸對進口郵件和貨物進行全面消毒,希望在關口攔截被污染的物品。口岸消殺,快件公司也會消殺,但現實中還是出現了進口水果、國際郵件核酸檢測陽性的案例。
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此前表示,目前國際上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態勢仍在持續,進入到中國的郵件和貨物,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可能性。一些病毒在轉運過程中可能會逐漸死掉,但在特定條件下,有些病毒不會死亡,貨品就會具有傳染性。
張流波説,假設在國外物品上污染的新冠病毒量比較大,同時轉運工人一咳嗽,一噴嚏,可能唾液、痰液上面有機物比較多,對病毒有比較好的保護作用。再加上現在北半球是冬天,病毒存活的時間就會長很多。如果再經過空運,時間又短,這個時候我們在接觸到這些貨品的時候,接觸到這些包裝表面的時候,就可能存在着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