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緣何上熱搜

微博熱門話題裏,文學算是個“冷門”。然而,“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近日登上熱搜,閲讀超過1億次。這可能得益於平台在算法上的“照顧”,也和新年來臨,一些機構評選新書有關。

不管如何,大家對文學的熱情是實實在在的。話題的置頂內容是這條:“如果我們生命中的某一瞬間可以向文學敞開,那我們所感到的那種破碎和孤獨感,它就可能得到陪伴或消解。”很多人對這句話頗有感觸,向世界敞開了心扉,講述了自己和文學的關係。

文學的歷史如此久遠,為何在今天成了一個話題?這很可能和剛剛過去的2020年有關。在這一年,人們更明顯地感受到“那種破碎和孤獨感”。工作和生活的節奏被打亂,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需要重新評估。“保持社交距離”成為全世界抗疫的通行辦法,日本人選的年度漢字是“密”,實際上人們感受到的是這個字的反義,即“疏遠”“隔離”,但是在更深處,又是對團結的渴望。

在這樣的時刻,文學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魯迅著名的“棄醫從文”再次給我們以啓示。在仙台學醫時,他從幻燈片上看到麻木的國人,於是想到醫治人的靈魂比身體更加重要。這話在今天看來有很大爭議,畢竟健康的體魄可以增強免疫力,更好地對抗疾病。但是,文學的“療愈”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閲讀一部小説,也是努力感受一個作家所創造的“世界”,這個“世界”可能是明亮也可能是陰暗,甚至讓人悲傷。但是,它有一個社交媒體所沒有的優勢,它畢竟是“整體”的。只有建立在“整體”基礎上的共情和思考,才能對抗“碎片化時代”。

所以,最近幾年,儘管各種新媒體技術層出不窮,很多人膜拜“視頻時代”,圖書出版市場還是穩步增長。實際上,人們或許更離不開文字、文學了。一個例子是,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路易絲·格呂克的詩集,在獲獎後被馬上加印,銷量頗佳。實際上,一些出版社認真推出的詩集(在文學中屬於最不暢銷的),雖然很少暢銷,但是也有不少“長銷”。而像波蘭詩人辛波斯卡那樣以抒情見長的人,在中文世界,甚至算是暢銷書作家了。

在大城市,出現越來越多漂亮的書店。這其實也給書或者文學提供了新的和人接觸的場景。人們需要“更美好”的生活,不只是更好,也包括更美。文學正在被更多地“使用”,不需要鑿壁偷光或者寒窗苦讀,而是出現在日曆、海報和文化衫上,成為“消費”。

前不久知名書店方所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開了一個鄉村書店,很美,有網紅潛質。書店的咖啡館,據説是整個修武縣第一家咖啡館,看起來這是一個“不接地氣”的項目,但是開業後的反饋出乎預料,2000元的日營業額中,打卡遊客購買咖啡佔比還不到一半。當地人也在消費,他們買的是書。那些經典的作家,就此在中國鄉村找到了新的讀者。

這樣的故事,能夠反映中國人的閲讀狀況。我們經常慨嘆中國人不愛讀書,其實這種慨嘆,反而説明真實存在着對書的需求。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任何一個家庭,買幾本書都不再成為問題。與此同時,義務教育得到普及,今天任何一個青年,都擁有基本的閲讀能力。文學或者圖書的土壤,一定是更豐富而不是更貧瘠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文學為何突然“熱”了這麼一下。2020年的疫情,讓更多人都多多少少獲得了自己的“內省時刻”。重新審視親友關係,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抒發對未來世界的擔憂,這就是“詩意時刻”。可以預見,在未來人們的生活中,精神因素必將佔據更大分量。文學不是高於生活,也不是反映生活,而是內在於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張豐,系作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4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緣何上熱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