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萬億太空經濟即將爆發
當地時間5月30日15時22分,搭載兩名美國宇航員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飛船發射成功,乘“獵鷹9號”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
美國航天局直播畫面顯示,載人版“龍”飛船於美東時間30日15時22分(北京時間31日3時22分)搭乘“獵鷹9”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發射台升空。大約12分鐘後,飛船與火箭順利分離,繼續飛向國際空間站。隨後“獵鷹9”火箭也被成功回收,開創了美國載人航天的新時代。
本次發射原定於當地時間27日進行,但當日由於天氣原因,擔心接觸雷電,發射在最後時刻取消改期至本次發射時間。
在經歷了5月27日發射取消後,第二次發射讓大家顯得更加緊張。尤其是天氣條件仍然不樂觀,很多人已經做好了明天“再來一次”的準備,不過所有準備工作仍然按部就班進行着,絲毫沒有取消的跡象。直到發射前1分鐘,聽到“確認發射”的命令,所有人都明白即將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
3點22分,SpaceX獵鷹9號(Falcon 9)帶着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DM-2任務準時發射。
NASA局長布萊登斯坦(Jim Bridenstine)在發射後表示:“今天是神奇的一天,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但要到道格拉斯和羅伯特安全回來,我才會真正的慶祝。”
5月30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國總統特朗普(右)和美國副總統彭斯(中)等觀看載人版“龍”飛船搭乘“獵鷹9”火箭升空。
美國9年後首次重啓載人航天任務
對於馬斯克的SpaceX而言,從來沒有任何一次發射意義如此重大。這是歷史上首次由一傢俬人公司將兩名宇航員送往太空。這也是美國9年前終止載人航天項目後的首次重啓。
這是自 2011 年航天飛機停止運行以來,9 年來首次有宇航員搭乘載人飛船從美國本土升空。由航天員 Bob Behnken 和 Doug Hurley 組成的小隊,踏上了前往國際空間站的旅程。此前,俄羅斯聯盟號火箭負責將美國宇航員運送至國際空間站,每個座位費用大約8000萬美元。
(NASA宇航員鮑勃·本肯(左)和道格·赫爾利(右))
本次太空飛行不僅要全面檢驗“獵鷹9”號火箭、“龍”飛船以及地面系統的運行狀況,還將多方面檢測飛船在軌飛行、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以及返回地面等各個重要環節。
兩名宇航員在太空中停留多久?
這個問題,直到飛船和國際空間站對接之後才會有答案。目前的計劃是最短一個月,最長119天,也即四個月左右。
兩名宇航員在艙內擊拳慶祝 來源:Techcrunch
當這個決定作出後,兩位宇航員將從ISS返回 "龍"飛船,開始返回地球大氣層的緊張旅程。乘員艙配備了一個熱防護罩,以保護宇航員在火熱的下降過程中不受影響,艙內有一套由4個降落傘組成的套件,作用是打開並緩緩地將飛行器降入大西洋,落海後,SpaceX公司的回收船將迎接機組人員,將他們和太空艙送回岸上。
馬斯克計劃將100萬人送上火星
2011年航天飛機停飛以後,美國一直依賴俄羅斯的飛船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而“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創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不斷刷新商業航天新紀錄,才為美國從本土發射載人飛船提供了可能。
(SpaceX發射基地 來源:SpaceX)
如今的SpaceX擁有7000名員工,擁有一系列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它是第一個將衞星送入地球軌道的私營實體;第一個利用再返回火箭的主要部件的公司;第一個發射航天器與軌道國際實驗室連接的私營實體。
馬斯克今年1月曾表示,SpaceX有能力在2050年之前將100萬人送上火星。他提出了每年建造100艘星際飛船的目標,每當地球和火星軌道同步時,就把大約10萬人從地球送到火星。
當然,在這個大膽的願景和現實之間有很多障礙,但對於SpaceX來説,今天的成功就是朝着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
萬億美元的太空經濟,即將爆發
人類對太空探索的投入越來越多,2000-2005年期間只有11億美元,到2012-2018年之間,投入金額上升到102億美元。這種快速增長是由於航天工業的壁壘減少,而航天工業以前僅限於政府或超級富豪。
自2000年以來,高盛估計,有133億美元投資於新成立的航天初創公司。摩根士丹利認為,到2040年左右,“太空工業”產值增長超過萬億美元。
太空探索一直在擴大技術和工業製造的邊界,而這些技術和工藝又造福社會,提高生活水平。目前,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和先進的衞星技術,能夠通過更高質量的寬帶互聯網、5G蜂窩網絡和物聯網設備在地球上實現更大的創新。
據Space Foundation的數據顯示,這個萬億美元級的市場主要由三大領域所主導:產品與服務(55%)、基礎設施(25%)和政府活動(20%)。
一是產品和服務,這是太空活動商業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這些產品和服務滿足電信(電視、電話、廣播網絡信號傳輸)、基於位置的服務(GPS等)以及監測和觀測方面(天氣監測、災害預測)的具體需要。
二是基礎設施,火箭、地面和空間站等空間飛行器以及衞星、接收器、互聯網和電視終端等接收器的生產也在蓬勃發展。隨着全球人口的增長,我們保持聯繫的需要也在不斷髮展。
衞星和火箭技術的進步意味着整個商業空間經濟的成本正在下降。正因為如此,全球航天工業在未來幾十年裏可能會領呈現“光速發展”。可持續發展、人類迫切需要更加豐富的資源和技術日益成熟,太空經濟已經啓動。
2014年底,國務院出台了官方文件,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衞星研發、發射和運營。民營商業航天領域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新戰場,太空經濟或將成為後互聯網時代下一個投資的風口。
>>國外市場發展現狀
商業航空領域國外市場主是是三家美國公司在競爭,主要有馬斯克的SpaceX、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公司合資成立的聯合發射聯盟(ULA)、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建立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
馬斯克宣佈的“星鏈計劃”要用42000顆衞星建造覆蓋全球的太空網絡系統,就像是一個巨大的Wifi。而目前人類歷史上發射的衞星總數不過9000多顆,可見馬斯克巨大的野心。
>>國內市場發展現狀
2019年安信證券給出的一份報告裏指出目前國內的民營火箭公司當中,處於頭部的有3家公司,分別是藍箭航天(LANDSPACE)、星際榮耀(iSPACE)、零壹空間(OneSpace)。
火箭發射方面
目前為止,只有星際榮耀這一家公司於今年7月成功發射了入軌火箭。
星際榮耀是2016年成立的,已獲得6億元的融資,這家公司的員工,在火箭發射方面的研究,平均從業時間超過了12年。
藍箭航天和零壹空間的發射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們都拿出了比較完整的產品。目前這兩家公司的融資均超過5億元。
火箭燃料的研發方面
現在傳統的火箭發射使用的是固體燃料發動機,液體燃料具有相當大的優勢,藍箭航空是世界上僅有的3家已經完成了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試車的公司之一。除此之外,其餘兩家分別是馬斯克的SpaceX、貝索斯的藍色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