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機構“大塊頭”,產業鏈條“加速器”
江蘇三維智能製造研究院的3D打印車間。南報融媒體記者 於潔塵攝
▲江蘇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總控室。園區提供
圖靈研究院。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唐宇攀展示納米纖維膜。南報融媒體記者 張希攝
協同交通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工作人員在安裝智能交通設備。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都攝
一個個一人多高的封閉式箱體內,一台台純鈦金屬鋪粉的3D打印機,正在24小時不停歇工作。從醫療機構把病人需要定製的義齒片子拍好傳來,到3D打印完成,僅需12小時,江浙滬地區48—72小時即可到貨……
日前,當記者走進中國(南京)軟件谷創業創新城內的江蘇三維智能製造研究院時,年輕的公司員工楊靜雲指着一台台打印機説:“從2018年初研究院正式成立至今,我們年產值已超億元,產品市場佔有率超80%。”
三維智能製造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林説:“作為全市首批新型研發機構之一,強大的政策支持和創新氛圍,正加速我們全力打造一個3D打印產業生態鏈。”
在創新名城建設中,南京依託高校院所資源優勢,建設了近400家以人才團隊持大股、市場化運作、職業經理人管理為特徵的新型研發機構,累計孵化引進企業6000家,8名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和115名中外院士等科學家廣泛參與,為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其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的“大塊頭”正脱穎而出,像生“金蛋”的“老母雞”一樣,加速南京多個產業鏈的形成和壯大。記者近日為此走進這批“大塊頭”,進行了實地探訪。
大咖領航
“大塊頭”起點高
“兩年前,我帶着團隊在南京建立圖靈研究院,今天欣喜地看到它正在按照我的設想與規劃向前邁進。”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喬遷紫東新址時,研究院院長、世界計算機領域頂尖科學家和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唯一華裔得主姚期智院士感慨道。
作為創新名城建設的“先手棋”,南京啓動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的“兩落地一融合”工程,運用市場化辦法,實行人才、學科、產業聯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團隊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消息一經披露,即引來了國內外眾多高校“大咖級”專家的關注。
姚期智團隊正是其中之一。兩年多來,研究院依託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的人才科研優勢,推動人工智能領域前沿科技研發和產業化。累計孵化、引進企業26家,總估值超24億元,涉及“AI+”醫療、金融、教育、城市、安全等領域,年營收超6000萬元。
探尋發展圖靈研究院的快速發展之路,“大咖領航”是重要一環。姚期智院士這樣的世界頂尖專家的“領銜擔綱”,使得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剛一“出生”就站在了高起點上。
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
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同樣擁有強大的專家團隊。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給南京帶來一顆名叫“未來網絡”的創新種子,希望編織一張有中國技術話語權的未來網絡,如今,這顆種子已經開枝散葉。
翻看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名單,僅院士就有16位,陳左寧、鄔賀銓、劉韻潔、鄔江興……“頭羊效應”吸引眾多海內外頂尖人才來此創新,走在園區,隨時可能碰到來自中科院計算所、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耶魯大學等的學霸。
研究院孵化的易米雲通項目,研發出“雲總機”項目,一舉解決了中小企業溝通痛點,公司估值已超1億美元,已入選南京高成長性企業榜單。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和戰略規劃部總監鮑全松説:“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經聚集了58個創新創業團隊、千餘人的高層次研發隊伍。”
走進研究院總控室,一塊頂天立地的大屏,實時顯示着各項正在測試的實驗數據。這裏展示的,是我國通信與信息領域唯一一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的運行情況,地圖上紅點閃爍,代表着北京、南京、廣州、深圳等10多個網絡節點。
劉韻潔院士解釋,這是個類似“私人定製”的網絡。傳統互聯網是“普通馬路”,車多車少都這麼寬,而“私人定製”的未來網絡“馬路”,可以根據你的實際需求,在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之間切換,確保不堵車、跑得快。
劉韻潔説:“未來網絡是我國1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長期規劃之一,有着戰略意義。目前大家使用的互聯網,13個根服務器都在國外,受制於人。發展未來網絡是原始創新,可滿足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網絡空間安全、天地一體化網絡等重大試驗驗證需求,支撐國家網絡強國戰略。”
技術
尖端
“大塊頭”後勁足
技術
尖端
由專家大咖領銜的新型研發機構,最大的優勢是擁有獨到的“尖端技術”。而技術尖端帶來的,自然是發展勢頭強勁、後勁足。
位於江北新區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先進高分子材料技術研究所,依託四川大學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高分子新材料領域研發出了一系列創新產品。
記者走進研究院,實地探訪了一塊直徑1.4米、厚度約3釐米的圓形天線罩——這是高分子所和華為聯合開發的新產品,堪稱5G基站的“保護神”,目前已通過華為的測試。
在生產企業長鏈輕材的加工車間,記者看到,工人將一袋白色透明狀的聚丙烯粒子倒入機器內,經過升温後,像擠麪條一樣擠出半固態的熔體,再經碾壓和冷卻的步驟,便製作成聚丙烯板材。
“我們利用自主研發的超臨界流體發泡技術,在150攝氏度的高温下,將二氧化碳或氮氣充入聚丙烯板材,實現物理發泡。”生產部長吳炳田介紹,經過發泡的板材具有重量輕和透波性好兩大特點,適用於5G基站,5G信號的透波率能達到98%,遠遠高於普通材料的70%。
作為高分子所孵化的企業,長鏈輕材所掌握的核心技術來源於四川大學的科研成果。所長助理蔣根傑表示,新型研發機構最大使命就是助力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目前,高分子所已孵化企業10餘家,有些產品突破了行業共性問題,有些已打破國外壟斷。
在南京惟新環保裝備技術研究院的“紡絲”實驗室內,一台設備宛如巨型“麪條機”——專利技術調配的白色原料投進去,一根根內部充滿納米級微孔的纖維“麪條”吐出來。公司技術總監、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唐宇攀目光專注,正觀察這機器的參數指標。他告訴記者:“這些‘麪條’內部佈滿納米小孔,拿手好戲是過濾,可以應用在化工液體分離、民用水過濾等不同領域。”
唐宇攀是“全球膜分離第一人”新加坡國立大學鍾台生院士的門生。去年9月,鍾台生院士團隊和新加坡世紀水集團在江寧開發區成立南京惟新環保裝備技術研究院。去年10月團隊搬進辦公樓,今年2月工廠建成,4月復工,目前已經孵化了7家公司,擁有知識產權成果10多項,手握一批全球首創技術。
由這些“麪條”製成的全球首創“中空纖維滲透汽化膜”,價格驚人——20釐米長的一小把,出口到韓國的價格是450美元;一米多長的一小捆,售價高達5000多美元。佔地10個平方米的設備就能搞定一棟精餾塔乾的事,投資和運行成本更低。
由它們製成的全球首創“正電性中空纖維納濾膜”,在民用市場還可以做到“三塊錢一噸自來水進去,三塊錢一瓶礦泉水出來”。研究院常務院長、CEO劉軍介紹,研究院的過濾技術,可以將水中60%的有益微量元素保留下來。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創業團隊在新加坡回不來,直到4月份研究院才復工。雖然復工時間不長,但今年上半年開票訂單額已超過5000萬元,明年訂單量預計破億元。
產業孵化
“大塊頭”實力強
孵化科技型企業是新型研發機構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江北新區,成立僅兩年的南京協同交通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已被大夥兒稱為會下“金蛋”的“老母雞”。
江北大道的每處紅綠燈路口,道路的右側都安裝了一台一人高的長方體鐵箱。“這些箱子就如同信號燈的眼睛和大腦,通過和過往的車輛交互,給出信號燈最及時的指令。”研究院副院長程清遠介紹,當前智能交通領域中,對信號燈的掌控非常重要。這樣的交通信號控制一體機,在5G信號全覆蓋的情況下,可以實現信號燈時長自動調解,緩解路堵問題。
交通信號控制一體機的研發廠家廣宇科技,是協同交通研究院孵化的科技型企業之一,成果剛剛落地,就拿到了2000多萬元的合同訂單。
協同交通研究院不僅僅孵化了廣宇科技,還孵化企業量動信息,解決了貨車ETC稱重高速動態環境下的精確性問題,成為行業頭部企業,去年營收超5000萬元;孵化企業江蘇貨斯基,打造了一個貨車界的“芝麻信用體系”,為江蘇82萬輛散貨貨車服務,讓金融、保險等賦能貨運行業,去年營收近1500萬元;孵化企業金蘇澤工程,創新研發了快速成型、綠色環保的路面新材料,市場前景廣闊……
目前,協同交通研究院孵化企業已達17家,同時還引進企業24家,科研成果90%以上已成功落地應用。程清遠表示,新型研發機構作為“老母雞”,給每一個“金蛋”都設定了發展規劃,其中有1—2家會按照上市的標準去運營,成為行業龍頭;還有一部分會走融資的渠道,不斷髮展壯大;另外一些也要做到自負盈虧,可以實現每年分紅。
在中國(南京)軟件谷,同樣有一家技術尖端、孵化企業眾多的新型研發機構。“教育專用金屬鋪粉、齒科專用金屬鋪粉、工業應用機、大功率激光金屬沉積成型,我們自主研發製造的3D打印機已與國際接軌,推動了國內傳統產業的升級。”江蘇三維智能製造研究院院長王林告訴記者,“我們的齒科純鈦打印是國內首創,省、市口腔醫院和鼓樓醫院等都已是固定客户。”
3D打印聽起來很“小眾”,但在某些行業領域,卻必須實現最廣泛運用。醫院的假牙、義齒、牙套等,必須百分之百“私人定製”。三維研究院首研首推的純鈦金屬鋪粉3D打印機,產品市場佔有率80%以上,已在全國佈局35個服務中心,服務1000多家義齒加工廠,鈦支架臨牀應用超5萬例,產品遠銷韓國、越南、加拿大等國家。
擁有44項專利和知識產權的研究院,不僅製作3D打印產品,更研發了多款3D打印設備。兩年來,研究院已累計孵化企業23家,是南京乃至江蘇最強的3D打印研究基地。鋮聯激光就是研究院孵化的企業之一,目前已是工業級3D打印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注於工業級3D打印及激光智能製造成套裝備的研發、生產及加工服務,成立兩年已實現產值超億元。
“我們孵化的23家企業,全與產業鏈相關。在雨花台區建設圍繞3D打印的智能製造產業基地,抱團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建成國內示範級3D打印產業園,我們信心十足。”王林説。
南報融媒體記者 於潔塵 張希 李都
通訊員 莊雷 林園園 郎玉鳳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