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區域展示了繞着地球的北斗衞星系統模型。
很少有一個平台能像今年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那樣,一下子匯聚起超過100個院士團隊的200多項重大成果,從而催生出“聚變效應”,助力產業發展。記者日前探訪了本屆工博會首次設立的“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硬核技術,不但讓觀眾耳目一新,更有望走出展會,與海量企業對接,加速成果轉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
與前沿科技和重大創新“撞個滿懷”
本屆工博會高水平技術成果最集中的展區,莫過於中國工程院牽頭的院士專家成果展。1000平方米的展區,彙集着132個院士團隊的超過230項成果。走在這個展區,可以説是一邁步、一轉身,就可能與一項前沿科技和重大創新“撞個滿懷”。
最大的展品 該展區最大的展品,是一輛載重49噸的大型卡車。這是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丁文江院士團隊研發的鎂合金固態儲氫車。當前,我們正站在“氫能時代”的起點,但比起越來越成熟的燃料電池技術,氫氣的儲存一直是難題。傳統的高壓氣瓶儲氫技術,在49噸的大型卡車平台上,儲氫能力只有300公斤,但丁文江團隊依靠自主研發的鎂合金儲氫材料,將儲氫能力提高3倍;由於大幅降低了氫氣的儲運成本,氫能產業有望駛上快車道。據透露,上海和周邊地區目前已開始規劃基於該技術的儲氫加氫站,這將助力上海氫經濟快速發展。
最接近於落地的展品 展區內最接近於在滬率先落地的展品,是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鍾志華院士團隊的 “智慧車列交通系統”。該技術對城市公交系統進行重新組織,優化既有公交專用道,藉助無線通信、傳感、高精度定位、智能圖像識別等技術,實現人、車、路的感知與協同,從而使得小汽車、中巴能被編成高速行駛的智慧隊列,並根據乘客個性化出行需求,提供點對點的服務。據介紹,在城市中,智慧車列的平均時速預計可達60公里,是小汽車的2倍、公交車的4倍,而且,其對道路的利用率和安全性也高。據透露,就在本屆工博會開幕前夕,上海嘉定區已與院士團隊達成共識,將率先試點落地。
跨越時空範圍最大的展品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院士團隊的磁控膠囊胃鏡移動檢查車,可能是此次跨越時空範圍最大的展品。記者在展館裏看到,檢查車上,一位吞服了膠囊胃鏡的受檢者僅用20分鐘,就完成了一次無痛、無創、無需麻醉的胃鏡檢查,其胃內情況通過膠囊的高清攝像頭,實時傳輸到醫生面前。令人驚歎的是,親手操作該胃鏡的醫生,不僅不在工博會現場,甚至不在上海——藉助5G網絡,寧夏銀川市一家醫院的消化科主任胡建平將手和眼睛“延伸”到1600公里之外的上海。未來,只要這輛車能抵達,偏遠地區的病人就都有機會接受大城市高水平醫生的診斷。
推動企業與高端創新資源要素對接
據介紹,本次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體現了“三個聚焦”——聚焦服務國家戰略的重大工程,聚焦引領世界前沿的新技術新突破,聚焦服務人民所需的新裝備新產品。整體上,230多項成果不僅覆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戰略性產業,也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智能製造、重大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形成“3+6”的格局。
院士創新成果展區域,一位外國參觀者觀看新冠病毒全自動檢測系統。
除了展示之外,中國工程院和上海市有關方面更看重的是,藉助工博會平台,為上海和長三角企業提供與高端創新資源要素對接的機會。事實上,在今年工博會開幕前,部分院士團隊已經在有關方面的安排下,對上海相關重點企業進行考察,並徵集到100多項企業的需求。工博會開幕兩天,已有超過60家企業與院士開展對接。據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與中國工程院上海院士諮詢中心介紹,在工博會閉幕後,相關服務與對接仍將持續。
鍾志華告訴記者,以工博會為契機,中國工程院將進一步探索以上海為橋頭堡,讓創新要素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將院士的創新優勢與長三角乃至更大範圍的企業對接,推動成果更加系統、更加高效地落地轉化。
作者:張懿
編輯:孫欣祺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