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在大陸佈局已有30年,隨着中國的進步與發展,不少“舊工廠”所在地區的人工成本也出現了明顯的上漲。尤其是江蘇、重慶一帶的園區,富士康工廠能夠在這獲得的“紅利”已經大不如前。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富士康海外佈局的腳步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富士康的“印度之旅”,更是撲朔迷離。
雖然鴻海在今年六月份的時候,對外表示過今年的建廠計劃。當時新“掌權者”劉揚偉表示:目前並沒有在中國大陸以外增加產能的計劃。但是即便“官宣”了,網友們依舊很是質疑。因為早從2018年開始,就有相反的消息不斷地傳出(富士康將擴大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蘋果產能)。
就富士康而言,能夠獲得今日的成績,和蘋果公司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正是因為抱到了蘋果公司的“大腿”,讓其訂單量不斷增多。所以,富士康在中國大陸地區建廠,還是將工廠搬至海外,似乎都充滿了被動性。蘋果公司才是真正的主導者,富士康的積極性有限。而且就富士康而言,似乎“搬家”的成本會更大。
那麼,美國蘋果公司為何想要從中國市場搬離呢?其實,除了一些外部原因以外,內部因素也讓蘋果公司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並且將印度作為重點工廠建設地的選擇對象。對於大部分的外資大企業而言,現在的市場佈局和產能基本上都跟着市場走。
相對而言,中國市場的龐大性還是高於印度市場的。這也是不少中國大陸工廠,依舊在“營業”的原因之一。而想要搬至印度,則和印度待開發的“處女地”有着一定的聯繫。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各國的市場已經開發不少。相對而言,剛剛發展起來的印度市場,則有更多的潛能和“紅利”。換而言之,未來他們能夠給蘋果公司更多的市場。所以,從內部原因出發,蘋果公司也有意在印度建設工廠,搶佔這塊有待開發的“處女地”。
當然,印度自然沒有放過這樣的機會。據悉,為了獲得富士康在印度建廠的機會,有關部門也在不斷地努力。一方面高調釋放出自己的善意,做出歡迎的姿態;另一方面又大幅度提高了智能手機的關税。後者如何理解呢,“破罐破摔”?如果蘋果不把組裝工廠搬至印度,那麼就無緣印度市場了。所以,印度想要蘋果組裝工廠的野心還是比較強大的。
而在這樣的外部壓力面前,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自怨自艾,也不是埋怨他人,而是不斷地增加自身的實力。以富士康為例,學習如何實現自我改善、自我超越,從而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為製造大國獻力。
而我們也不用擔心,就目前而言印度製造業依舊無法取代中國製造業。因為中國除了人口紅利以外,還有很多印度沒有的優勢。最典型的就是齊全的工業結構,這讓很多在華工廠能夠更有效地完成製造。所以,即便如此,就目前而言“印度製造”替代不了“中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