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低頻出色,搖滾樂利器,鑠耳獨奏者耳機評測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科技

#耳機#在我看來,用HIFI耳機的有兩類人,一類人是玩耳機,一類人是想獲得所謂的HIFI體驗。前者對HIFI耳機或者播放器等設備的慾望除了獵奇,更多的是嚐鮮,寧願一年不買幾套衣服也要保證每個月有新耳機玩。

另一種衝着聽歌去的,更新裝備的頻率會低很多,但也會花大幾千買一款自己覺得OK的耳機。

你可以將這兩類人都稱為燒友,但你沒法用老燒和初燒去區分他們,更別指望用你對某款耳機的結論去左右他的看法。

但不管怎樣,這兩類人都會玩過不少耳機,可以在對比之中區分其聲音高低。這種人才是HIFI市場的中堅力量,影響HIF市場的不是廠商,更不是KOL,所有的曇花一現都比不上這兩類燒友持久的消費和分享。

如果一款耳機可以同時滿足這兩類人的審美需求,那它就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則是廠商自己的操作了,渠道、推廣、收購、市場定價等等。

所以有人説現在做一副耳機好像很容易,HIFI市場就是沒門檻之類的喪氣話,我是一點都不同意的。

在互聯網時代,品牌的知名度是很容易鋪開的,但並不代表其商品就好賣,耳機市場更是如此,做出一副耳機可能很容易,但是能賣錢回本則是另一回事。

為了不扯遠了,咱還是表達一下個人的觀點。平和的看待新生事物吧,我們都不是先知,互聯網時代能發生的奇蹟太多,保持獨立思考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説這麼多倒也不是為了引出今天我要分享的耳機品牌鑠耳,儘管這是個新品牌,在國內市場影響力基本為零,但不妨礙它在國外吃香。

▲如果關注過鑠耳的會知道鑠耳這款特立獨行的靜電卡帶,據業內小道消息(非官方消息)此耳機在日本賣了大幾千條,但是在國內估計500條都沒賣到。那它算不算成功的商品呢,是不是又不好説呢?

▲在鑠耳卡帶、歌者之後,鑠耳又發佈了這款售價千元出頭的Soloist,中文命名為獨奏者,也是本文要分享的主角,售價1189元,看到價格估計不少心裏開始擔憂了。

▲小廠出品,但是包裝、內襯一點不含糊,都是國內白熱化市場所逼哈;

▲全家福展示,除了收納盒、耳塞套、清潔刷等配件,標配是2.5平衡線,所以額外送了3.5和4.4轉接頭,這個價位玩這種花樣的應該是首款了;

▲收納盒展示,做工很好,質感在國產耳機配件裏算是較弱的了;

▲線材展示,本身是6N單晶銅,但是外層用的是超導纖維,所以線材較粗;

▲細節做工依然未掉中國製造的底子,真的別瞧不起中國製造了,就拿耳機來説,國產製造水準比國際大廠只高不低;

▲0.78雙針插頭展示,耳掛部分有透明管固形。此處説下這款鑠耳獨奏者的佩戴感吧,它的線材較粗,單元腔體又很小,所以有腳重頭輕的既視感,好處是隻要你線材放穩了,腔體不會從桌上滑到地上,個人最心疼的就是耳機放桌上,腔體偏重,然後嗖的掉落到地上啪的一聲,儘管內置單元不會壞,但腔體難免有痕跡;

它的弱點是線材容易打結,每次使用完畢後要好好收納,優勢是屏蔽干擾能力強,而且不影響佩戴,無聽診器效應,因為耳掛足夠穩固,腔體足夠小。

▲鑠耳獨奏者的腔體不僅小,還很精緻,材質是目前流行的樹脂,模具個人也只是在鑠耳家見過。

▲獨奏者腔體後蓋有點類似琉璃質感,鐳射拉絲工藝處理的藍色面板在裏面,不用擔心被刮花的;

▲腔體細節展示,真的很精緻,後腔面板和腔體邊緣沒看到縫隙,難道是一體化的腔體設計,美觀度確實夠高,不過個人納悶若要售後怎麼整呢?

▲腔體邊緣的導氣孔也有內置金屬圈,真的足夠細緻了;

▲再看內側,看其質感我信了官方的説法,説是採用進口樹脂材質,親膚感明顯要好,光澤感更自然,有些普通的樹脂用一段時間就黯然失色;此外腔體內側還有編號,不過各位注意到它的管嘴部分沒有任何設計,但是目前還沒遇到耳塞套卡在耳道里的情況。

給擁有32歐阻抗、105dB靈敏度的獨奏者標配平衡線,一開始會讓人覺得這耳機是難推的,但是官方又送了3.5轉接頭和4.4轉接頭,這個設計有待商議。如果不看評價或者評測,我不知道多少初燒會覺得這是一副難推的耳機。

但話説回來,以鑠耳目前的知名度,在我開篇説的兩類HIFI耳機用户裏,到底是哪一類更有購買的傾向呢?

個人覺得答案是玩耳機的,因為單純的從獨奏者的購買頁文案裏看不到好推不好推,也看不到音質的描述,唯一稱得上賣點的是其液態硅膠振膜。

個人也去簡單的扒了下這個所謂的液態硅膠振膜,很可惜沒啥資料可看,個人感覺跟達音科的鍍鈹振膜技術有點類似,都是利用振膜軟硬俱佳的特性做技術開發。當然目前這個液態硅膠振膜沒什麼實錘性的資料披露出來,此時要説其優劣還為時尚早。

不過和達音科的那幾款鍍鈹振膜的主力機型相比,鑠耳獨奏者的風格又截然不同的,首先是要好推的多,其次聲音在保持出色解析時顯得更靚麗脱俗,個人用果機直推也覺得好推。

低頻飽滿強勁、人聲乾淨不失醇厚,高頻也有亮麗通透質感,流行人聲、器樂直推不在話下。

但是見識過不少HIFI耳機的都明白,現在的耳機調音總預留一手,手機直推有好聲,加大前端配置,潛力又可不斷延伸。只是鑠耳的做法有點反常,標配平衡線的意思就是讓你儘量用平衡口去推,所以個人分別用了凱音N5ii和樂彼L4進行了試聽。

▲相比在果機上的直推,鑠耳獨奏者在凱音N5ii上的聲音變得更為中正一些,低頻可以感受有較多的量感,因為聲底控制不錯,厚而不重,所以不至於有轟頭的強勁,下潛深度一般,彈性良好,器樂分離感出色,背景偏黑,有不錯的聲場,動態較為自然,整體氛圍略偏濃郁,大體自然,有點顛覆我剛開始聽的感覺,並沒有刻意的偏低頻,甚至説低頻細節也不甚抓耳,聽打擊樂和ACG時會被這種輕微的濃郁風格輕易感染。

其人聲有DK2001給我的硬朗範,但它又有細節上微妙流暢的音色變化,聽趙鵬略醇厚感不甚明顯,齒音、咬字、換氣這種細節很自然,聽陳奕迅顯得更合適,略微偏暖,有蓬鬆感,位置良好,密度偏大,喉音有些過於明顯,但結象立體有力,柔和感還好,聽女聲有輕柔、甜美的韻味,齒音則略明顯。

在聽其高頻時,個人算是把到鑠耳獨奏者的脈了。作為動圈耳機,它沒有傳統動圈那般偏柔的自然,第一感覺總是會很亮,這種亮度在中低頻上還比較討好耳朵,一來它的低頻背景還挺黑的,二來中低頻的樂器如吉他聲音亮麗飽滿也很好聽;但是其高頻上這種亮麗顯得有點過,延伸感很好,毛刺倒也還好,泛音部分就顯得乏善可陳,有種解析過於凌厲,整體的音樂味就匱乏不堪,至於通透感啊流暢性啊都已經沒太大意義。

▲換樂彼L4後我開始並沒按在凱音N5ii上的步驟從低頻聽起,因為在選歌的時候我隨便聽了幾首包括電音在內的,沒想到感覺額外好,也證實了我對它的一個猜想,鑠耳獨奏者的亮度以及偏下盤的調音,其實更適合打擊樂、電音、AC以及流行人聲。

而且同樣是《天地孤影任我行》,獨奏者在樂彼L4上顯示出的大氣和灑脱很動圈,可以確定的第一點是它的低頻很值得一聽,改天我挑幾個典型低頻塞的時候會再拿它來對比對比闡述我眼中的低頻塞。

説人聲吧,在凱音N5ii上鑠耳獨奏者由於偏亮,人聲的醇厚感和柔和度只是點到為止,換L4後這種度更為正常,偏暖,解析度開始迴歸到動圈的範疇內,換句話説自然感比解析感更為明顯。

但毋庸置疑的是其音染,偏中正調音,但音染還是可見的,且男聲齒音增多,沒有凱音N5ii上那麼抓耳,女聲顯得更有質感,這種質感是偏自然的,甚至偏清淡的,在凱音N5II上有過於熱情的表現,在樂彼L4上則顯得更中正更自然。

高頻部分則依然有在凱音N5ii上給我的落差感,只不過沒那麼浮躁。其高頻有適中的厚度、有較大的聲場,有不錯的延伸感,包括動態也很足,但就是有點過於硬朗,初聽較為刺激,聽一會就顯得索然無味,看個人口味吧,個人始終不喜歡這種過於亮麗、明快的高頻風格。

佩戴感也能打消一些對入耳式有成見的用户,嬌小的腔體擱在耳蝸裏可以説是如若無物。

而對於它的聲音風格,我倒能理解,在千元級耳機扎堆的市場下想要靠聲音出頭,偏科比均衡其實更容易跳出來。談到均衡,那是無上限的,誰不想貼上真正的HIFI標籤呢?但若都是均衡,又貌似很容易分出高低。

做下盤吧,其實也很多,而且還有很多便宜的機型。比上容易被PK掉,比下無非面臨的是性價比問題。

當然我改天還得把我手上幾副低頻塞拿出來整一篇,這個也是HIFI的妙處之一。初聽HIFI耳塞的其實很容易被偏下盤的低頻塞打動,但不代表就沒差異化。鑠耳這副獨奏者第一感是較亮麗、明快,第二感是給它合適的前端,它的風格也很中正,個人的看法是喜歡打擊樂、ACG、電音的請關注關注它,它對量感和聲底的度把握的很好,有強勁的刺激但不轟頭,氛圍自然,節奏明快!

最後補一句,獻給廣大打擊樂愛好者的,鑠耳獨奏者的氣質很容易讓我想到紅辣椒樂隊,此刻戴上它聽着紅辣椒的歌,內心早已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