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華為董事親述在美國打壓下的數字化突圍 | 鈦媒體獨家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科技

“我們要意識到,華為沒有犯什麼錯,只因為我們太優秀了。我認為美國打壓(打擊)會變成未來一種新常態。我們不要再有任何幻想,(中美關係)本質上不會有大的變化。”

9月3日,在鈦媒體集團和ITvalue主辦的2020全球數字價值峯會暨第12屆IT價值峯會上,華為公司董事兼質量流程IT總裁陶景文直言。

華為一直是數字化轉型的領導者和賦能者。在2018年的鈦媒體全球數字價值峯會上,陶景文曾詳解過華為數字化轉型秘訣。

華為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數字化轉型戰略,當時希望通過數字化變革重塑華為的商業流程,華為由此提出“+互聯網”的概念,利用先進的數字數據技術,改造華為業務流程,致力於率先實現ROADS(實時、按需訂閲、在線、自助、社交)體驗並能成為行業的標杆。

2017年華為對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有了新的判斷,也由此重新定位了華為的使命——即把數字世界帶進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打造全聯接的智能世界。

而今年,美方不斷施壓,通過各種手段阻止華為在技術方面的發展和進步。

面對更加風雲詭譎的國際環境,以往的數字化基礎給華為帶來哪些抗風險優勢?面對新挑戰,華為又將怎樣調整策略?

陶景文在今年鈦媒體三亞峯會首日的主題演講中,用長達一個小時的時間,詳細剖析了華為在中美劇變環境下的新壓力、新挑戰、新模式,以及應對打壓方法——構建的企業數字化能力,這將是華為未來業務延續和突破美國封鎖的關鍵。

搶奪數字世界當中信任主權體系的話語權

在陶景文看來,如今美國對華為的打壓,都基於過去美國主導着全球利益分配體系。

陶景文認為,新一輪的世界變化,其實是數字化帶來的改變。數字跟技術正在改變全球的經濟趨勢,不再基於過去貿易跟資源的重整,現在數字技術全球化的影響是深層次的是跨時代的。

“未來的世界,我們認為是一次新的利益和規則制定的一個征程,就是數字世界中信任主權體系到底誰説的算。”陶景文説道。

而當全世界信息環境發生鉅變,美國不再處於主導地位,中國在不斷超越和強大,美國卻無以進步,而虛擬世界中的技術和數據主權成為新秩序的關鍵。因此,美國希望採取打壓手段,阻止華為在技術方面的發展和進步。

“華為原以為美國只是抓住把柄‘打一下’,但後來事件演變成‘置於死地’的情況。”

陶景文表示,為了應對美國的打壓,華為正在利用新的趨勢,形成端到端的完整的產業鏈,從技術供給到供應鏈完整的產業集羣的能力,從而賦能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這是華為未來在數字化領域新的發展模式。

“隨意捱打的滋味不好受,不知道未來能不能活下來,華為一直堅定信念往前走。任總(任正非)曾講過,我們所有燈塔都關了,也不知道哪條路可以突破重圍。我們不一定有能打勝仗裝備和武器,但我們有一支堅定信念,可打勝仗的隊伍,就能贏得了客户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華為面臨的壓力和挑戰都發生了變化。

新的壓力存在五個方面:

  • 第一,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原本在全球化的前提下,大家分工都是基於貿易資源的全球話分工重整,現在則存在逆全球化的趨勢。各個國家和地方都在強調主權。
  • 第二,本地化產業政策訴求也在加大。
  • 第三,地方企業治理、合規性都存在新的壓力。陶景文談到,公司治理、制度也要適應當下的趨勢,發生新的轉變,如果一個公司在某地過快的或者過極端的攫取商業價值,而不講求社會價值,往往可能遭受更大的商業損失。
  • 第四,人才的壓力。全球數字化領域的專業人才太少,而在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如何吸引到數字化專業人才也成為了新的壓力。
  • 第五,技術挑戰。過去,華為只要生產出好的產品、高質量的產品、滿足客户需求的產品,就一定可以造出來,一定可以買得到,也一定可以服務得上。而現在面臨被“卡脖子”的困境。

過去工業革命的時代,全球化的商業邏輯基本上是構建在物理世界,領先或好用的技術大家都可以無障礙獲取。但如今,中國最為領先的5G和AI(人工智能)技術,由於美國的介入,全球化正逐漸脱鈎。包括技術封鎖、供應隔離、技術打擊、技術跨越四點,是華為面臨的挑戰和風險。

而面對這些挑戰壓力,陶景文認為,華為要在新的區域市場適應新的相對封閉的全球化趨勢,要(在相對封閉的區域中)形成端到端的完整的產業鏈,從技術供給到供應鏈完整的產業集羣的能力。

“比如説我們華為造手機,你可以造出來芯片但是沒有裝備,你造出裝備沒有芯片,所以必須形成端到端完整產業集羣能力,這個我們認為可能未來新的模式。”

企業數字化能力,是華為突破封鎖的關鍵

這些正在發生鉅變的國際化趨勢,極大地挑戰了企業業務的連續性,但與此同時,也檢驗了企業數字化的能力,加速了企業數字化的進程。

華為一直走在超大型集團數字化建設的前沿。華為一直是一個在變革公司,這麼多年來,推進了各種改革。通過這些改革,華為一直以來提升硬化的華為的軟能力,構建的企業數字化能力,而這個能力也許將是華為未來業務連續和突破美國封鎖的關鍵。

而面向更加多變的市場環境,CIO的職責也發生了轉變。陶景文認為,CIO首先要保證公司的業務連續性。

“不管發生什麼情況,華為公司的業務系統要穩定運行,保證華為公司的數據和資產安全。”陶景文在演講中表示。

“如果我們跟客户見面、交付發生了問題,就去構建一個數字化鏈路來支持解決它。華為今年下定決心,已經把ERP全部下線了,換成通用的X86,從而解決解決了很多問題。”

而應對大環境,華為的數字化戰略思考也發生了變化。

一是重視行業數字大轉型。

除了重視企業(內部)的數字化能力外,也不能忽視行業數字能力。挖掘行業數據,在自身賽道中取得優勢,這個成功的幾率要遠遠高於跑到另外一條賽道上去跟別人競爭數字化的能力。

陶景文表示,目前,一個賽道中其實已經出現了兩種競爭力:企業數字能力和行業數字能力。像一些數字原生企業,比如谷歌、Facebook、阿里、騰訊等企業,這些數字化的公司獲取行業數據的能力,是要遠遠大於行業獲得企業的數字化能力。當下,有些公司只看到頭部企業在利用數據,而忽視了身處賽道、行業自身的數據價值。

因此,數字化轉型中,還要建設行業的數字化能力,更要有意識利用數字化的技術,推進本行業內領域內的數字化能力進步,然後加速數字化的進程,來推動主業的創新,應該是各個企業CIO或者數字化部門應該主要的職責。

二是重視速度、重視人才。當下各行各業最大瓶頸即人才,行業數字化轉型突破幾個瓶頸人才的瓶頸、技術的瓶頸、資金的瓶頸,這些問題需要更多部門協商,羣策羣力。

三是堅定的服務在主業,再去發現新的商業模式。華為一開始最主要的就是戰略就是圍繞客户、讓客户做生意簡單高效,提升決策的效率和準確性,而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如果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全年實施反饋的數字化能力建成了,就會有很多的數據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發現更多好的商業模式。

而推動數字化戰略轉型上,華為的經驗是從三個層面入手,建設全連接的智能華為。

陶景文表示,傳統信息化在面向功能的流程中過於繁雜,且缺少實時業務感知,“煙囱式”的IT應用讓數據服務更加愚笨,而華為堅定認為,數字化服務在主業,突破人才的瓶頸、技術的瓶頸、資金的瓶頸,解決效率與成本問題,構建立足自身實踐的HIS行業數字化平台,大量使用數字化技術或是AI技術,在體驗和效率方面得到提升,進而形成模式創新,滿足客户的訴求,才能誕生出最佳企業管理。

因此,這三個層面分別是:

1、對準用户。陶景文表示,華為不僅僅要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還要面向消費者、合作伙伴、供應商和華為員工構建數字化體驗,由於用户屬性不同,開發者有個體開發者,也有組織開發者,精準找到客户需求至關重要,這成為建設全連接智能的基礎。

2、對準作戰。面對複雜的使用場景,華為希望通過應用和裝備,覆蓋到這些業務形態(BG/FU/MU),在200+作業/辦公/交易場景中精準找到客户的需求點,做場景化的應用體系。

陶景文認為,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間。一直要服務於業務作戰,要服務於業務系統。他強調,不是人去找應用,而是一定要應用找人。

陶景文指出,如今華為所有業務部門包括事業部功能部門都推進成立了數字化IT裝備,然後把每個業務的數字化職責和人連接在一起,疏解技術、應用和人之間的關係。

3、打造平台,用總分模式把華為的大量的基礎設施、IT的賬號雲、資源、網絡都中央集羣。

陶景文表示,華為HIS數字平台的作用,對上要滿足快速為客户服務提供應用的能力,對下要實現華為公司IOT萬物互聯的戰略。元數據驅動,識別公共技術/業務數據模型,構建安全可靠、服務市場、開發運行、資源連接、智能運營這五大類平台能力。

陶景文強調,華為是將上雲作為一個簡單的低成本數據中心,把公司所有應用統一在WeLink一個入口,然後做數字化運算。

這些數字化轉型手段在困境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在疫情當中,這樣的數字化能力讓華為保證客户關係不降温,客户連接不中斷,業務不降速。

在美國的打壓下,一方面華為供應鏈出現斷裂危機,另一方面,跟客户現在的展會、見面、交付發生了問題。

陶景文及其團隊開始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數字化鏈路來解決問題。陶景文透露,這半年來看,團隊很好的支持了公司業務發展,解決了數據庫問題,並且下決心把ERP全部下線、換成了通用的X86。這些數字化能力的建設解決了很多問題。

面對各種“中台”、“平台”概念,陶景文直言,企業數字化平台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企業的問題,然後才是別的。而華為除了在解決自己企業的過程中,還考慮怎樣賦能行業。

“我不認為我們每個企業都要花精力幹這些同樣的事情。”

陶景文表示,華為正在思考把企業(或者to B行業)裏基層的東西,通過開源的方式搭建好,在to B企業轉型的最底層“搭樂高”,而華為可以作為技術提供方,幫助行業、企業搭建自身的、場景化的單元業務模塊,最終形成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能力。

陶景文以糖葫蘆為例,過去公司都習慣在流程建設中做糖葫蘆,而不同地方可能串不同數目的糖葫蘆,但做到最後會發現,“其實把釺子跟糖葫蘆兩個做好了,全世界基本要素都在這裏了”。

而這個過程中,傳統的ERP理念或要被淘汰,而“三層”架構可能會是之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通路。

“ 我認為華為20幾年前使用ERP太深了,後來發現一個架構提到了一個理論,就是任何的一個企業IT企業可以分成三層,就是公共層、差異層、創新層。我一直推進華為照着這個角度構建基於元數據模型驅動。”

“所有企業做數字化轉型正確的架構,逐步的從通用技術、到原數據模型、再到場景化的業務應用,一層一層把地基做好,這個數字化轉型才不會走反覆的路。”陶景文説。

掌握數據主權,警惕安全風險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衝擊和影響。

陶景文認為,疫情的全球化和常態化,將極大挑戰企業的業務連續性,檢驗企業數字化的能力。同時,疫情也會加速華為在數字化方面的進步,加快企業數字化的進程。

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科技的不斷進步,AI技術迅速發展已不可阻擋,並在逐漸的發展過程中構建出了智能化的技術環境,進而也就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

陶景文表示:“儘管我們都知道人工智能化是對數字化有很大的作用,但AI一定服務於企業的業務場景。”

他舉了一個例子,華為公司今年增加了大約8000名數字員工——都是“不拿機器的機器人”。他指出,這些勞動者只要上電就幹活,不參加利益分配,不分股東的紅利。他指出,現在華為幾乎所有的業務都集成了AI技術。

但陶景文同時指出,很多人現在擔憂的不是AI技術本身,而是數字化帶來的數據安全風控問題。而在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的IT系統中,一定要警惕傳統的IT運維思維根深蒂固。

陶景文強調,特別是在當前環境下,想任何場景下面保持公司IT系統穩定運行的壓力越來越大。

“任何的網絡都是會被攻破,任何系統都是有風險的,關鍵在於你的運營和管理水平,永遠不要期望數據是絕對安全的。攻破是早晚的事,只是能不能恢復整個的體系至關重要。”陶景文表示。

而華為為了保障平台“安全穩定運行”,實現賬號風控、安全增強、態勢感知三個創新,實現在線業務實時風控、安全態勢實時感知。

在演講結尾,陶景文強調,儘管企業的數據主權可實現能力的共享,但不能忽略了數據的保護。

“我覺得應該集眾智、聚眾力、共同解決行業數字化的難題。數字化的進程寧可慢一點,也要保證數據安全,搞得太快了,會喪失你在數字世界的競爭力。”陶景文表示。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整理 | 林志佳,編輯|趙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