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延邊青年回鄉創業傳承“民族魂” 朝鮮族泡菜、石鍋走俏新電商平台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科技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處中國東北吉林省東部中朝邊境。在這裏,豐富多樣的朝鮮族美食吸引遊客線下“打卡”,而辣白菜、牛板筋、冷麪、石鍋等特色產品同樣走俏新電商平台。

在延邊,有這樣一羣年輕人:他們有的從大學時期就在開拓泡菜市場,不斷創新配方,通過線上渠道把朝鮮族美食推向全國;有的放棄“賺快錢”的商機,一心深耕小眾冷門的朝鮮族石鍋產品……他們從一線城市回到家鄉,投身民俗產品的創業大軍,為朝鮮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帶來勃勃生機。

從10平米的攤位,到1.2萬平米的廠區……80後青年企業家胡鋼,與母親翁桂新譜寫了一段傳奇的創業故事。

胡鋼小時候家境貧寒,家裏要養活一對雙胞胎妹妹,孩子們經常到礦上撿煤球來補貼家用。生活重壓下,上世紀九十年代,母親翁桂新決定去北京打工,開始了“創一代”的傳奇之旅。在飯店幫廚時,翁桂新發現北京菜市場裏的牛板筋都被當做邊角廢料扔掉,幾乎沒有銷路,而在延邊,拌板筋是當地朝鮮族最重要的特色美食,銷量很大。翁桂新看準了這個商機,從北京採購牛板筋,坐綠皮車運回延吉。第一次是10斤,賺了100元錢,全家人興奮了好幾天……20斤、50斤,一火車皮,翁桂新甚至打開了國際貿易的大門。1998年,翁桂新從北京回到延吉市,在西市場開了一間10平米的檔口,延續食品批發生意。

翁桂新事業的“2.0版”是由兒子胡鋼實現的。2006年胡鋼赴北京上大學,大二時他開始了校園創業。“當時,大家都沒聽説過延邊的泡菜,我是琿春人,吃這個長大的,我覺得這麼好吃的東西,我要讓大家都知道。”他向母親借了5000元錢,自己和同學湊了3000元,從延邊進購傳統泡菜,轉運到學校裏賣。延邊泡菜在校園一炮而紅,還沒等店鋪正式開業,貨就被秒光,甚至每天店門口的長隊都排出20米。

大學期間,胡鋼把延邊泡菜的銷售鏈條延伸到大學城的商超,畢業後他自己建廠,創新朝鮮族美食產品。初創時期,團隊只有6個人,胡鋼既當老闆又當炊事員、鍋爐工、電焊工……當時公司的年銷售額就已經達到了2000萬元。

2014年,北京工廠租賃合同到期,翁桂新邀兒子回家辦廠。翁桂新在延吉市建了一間廠房,格局跟胡鋼在北京的廠子一模一樣,她給兒子發了一段視頻:“兒子,回家吧,東北現在環境挺好,成本也有優勢,你回來試試吧。”胡鋼回家與母親創立了韓食府品牌,又在3年後遷入開發區12000平米的新廠。

胡鋼多年來一直在深耕和創新朝鮮族美食的配方,他自學考下了國家高級化驗員和食品研發師的資格證書,每一款產品的配方都要調試上百次。目前,韓食府的泡菜系列、牛板筋系列產品遠銷海外,公司年總產值達6000萬餘元,線下門店遍佈100餘個城市,帶動數萬人就業。

受新冠疫情的衝擊,今年韓食府的銷售面臨巨大壓力,而公司電商業績的異軍突起,為胡鋼帶來了極大的信心。“線下降了不少,但是線上翻了一番,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線上銷售佔據一半的份額。”胡鋼説。

80後河南小夥李傑,是韓食府泡菜的合作商之一,他主要開闢了社交電商銷售渠道,在拼多多上開設了李秀山食品官方旗艦店,將傳統延邊泡菜進行精緻化、品牌化包裝。到了冬季銷售旺季,店鋪的延邊辣白菜日銷可達2000單。

李傑2016年來到延吉市,承包物流站,接觸到電商行業,產生了創業的想法。他開始自學電商運營,不斷在新賽道上開闢業務。2019年,李傑在拼多多上註冊了店鋪,聚焦延邊朝鮮族美食產品。“我發現很少有消費者真正瞭解泡菜文化,我也是到了延吉才知道辣白菜原來有這麼多講究,所以民族產品的線上市場很大。”李傑説。

“如果是機械化生產的辣白菜,產量要比延邊的手工辣白菜高出十倍左右,但是口感上差距特別大,延邊辣白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身體也特別好。”李傑表示,延邊辣白菜選用的是上好的黃心大棵白菜,經過分切去根、醃製、清洗、脱鹽、瀝乾、手工抹料、發酵、包裝等10幾道工序,保持朝鮮族的傳統工藝。李傑被泡菜的文化底藴所感染,他也希望電商平台上的7億消費者能吃到最正宗的延邊泡菜。

1984年出生的朝鮮族小夥尹永鑫,6年前在北京開啓了電商創業之路。“當時主要做的是朝鮮族食品,在拼多多上朝鮮族冷麪一天最多能賣到1萬單。”2018年,尹永鑫回到了家鄉延吉市,繼續在社交電商上開拓版圖,店鋪小胖韓食館也積累了近2000個忠粉。

民族食品市場日趨成熟,尹永鑫又將目光聚焦在朝鮮族傳統石鍋這個冷門的品類上。“想要賣石鍋,一方面是這個品類還存在一定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想推廣我們的民族文化,石鍋真的非常好的東西,但是很多人都不瞭解它。”尹永鑫表示,石鍋是朝鮮族家庭的必備廚具,用來做拌飯、營養飯、醬湯,為食物增加微量元素,對人體有益。

石鍋上線一個月有餘,目前已經在平台上售出1000多單。雖然還沒有實現盈利,但尹永鑫並不着急。“值得高興的是,來諮詢石鍋的不僅有朝鮮族民餐館,還有很多普通的消費者。”他認為,在電商平台上售賣民族產品,一定是長遠規劃,不能急於求成,要把民族文化的底藴發揚出來,把產品做精做好。

(中國日報吉林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