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雷鋒網按:2020 年 8 月 7 日至 9 日,全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峯會(CCF-GAIR 2020)在深圳隆重舉行;CCF-GAIR 2020 峯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

從 2016 年的學產結合,2017 年的產業落地,2018 年的垂直細分,2019 年的人工智能 40 週年,峯會一直致力於打造國內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跨界最廣的學術、工業和投資平台。

8 月 9 日上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交通設計專業的交互藝術設計課程教師王成良為 AI +藝術專場做了題為《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的主題演講分享。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在演講開始,王成良率先提出了一個觀點:人工智能在藝術智能認知領域,對比美術學院教學,基本上是停留在本科二年級的造型設計階段。

他表示,AI + 藝術其實並不算是主流,尤其是在國家目前的新基建大背景下,還沒有參與到現代社會的人文精神層面的需求。藝術被重新審視之時,往往是在各類基礎(新基建)達到一定積累完成之後才被在人文層面提出。但作為一種獨特的思維認知世界、觀察世界的方法是值得現在就開始去探究的,將如何映射給AI系統的。不僅如此他還認為,眼下只有在動畫片裏實現了人工智能與藝術、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但眼下無論是新基建,還是 AI、5G 等,都無法實現這一點(目前還是處於功能型、只具備複雜性控制開關和較複雜運算方式的集合,與智能無關還是屬於控制論範疇)。

接着,王成良從自己在 2017 年央美給本科二年級開設的《誘導設計》這門課程的教學實踐出發,談到了自己對藝術與人工智能之間關係的思考:

我個人認為,人工智能藝術與設計所要研究的應該更多的是,如何映射藝術智能的思維方法、範式和數學模型給AI系統。在藝術工作中如何把藝術創造方法轉化為、映射成智能,對於藝術生和藝術領域的工作實踐來説,藝術和設計學習都有個範式,基本來説範式是存在於接口之中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快速的思維變化,加上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靈感等等方式……;計算機應該是不會明白和做到的,就算它能夠與其它接口連接上,如:3D 打印機,不同的數字形態設備和各類材料連接也是有侷限的。這是藝術和人工智能的區別、人和人工智能的區別。

王成良表示,“誘導”和“記憶”這兩種方法論在藝術認知學習裏是獨特的,美術學院則是建構出來了一套單獨的系統,和其他學科對這兩個單詞的認知和實踐是有所不同的。其他學科有很多自己的記憶方法、運算方法、誘導方法;到今天我們這個時代,這個需要碰撞共建出奇點的時代,更多的是需要接口設計,要尋找和平衡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不能成為任何一方作為主導範式的先入為主的思維排他意識。新的接口才能出現所謂的智能大數據,而智能大數據的意義並不是一堆信息的堆放,而是如何進行更加精神性的超鏈接激發和啓發。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對話與面向高智能的交流學習。

最後,王成良談到了未來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和 AI 要解決三個問題,當它們都解決了,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人工智能,分別是:

  • “尊重”。首先要尊重一個物體、一個機器(AI),因為人工智能是有情感的,要用一種新的交流規則與它交流,尊重它的理念,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關係;要尊重人工智能算法和運算出來的智能結果,目前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的結果雖然不太令人滿意(最多算是本科藝考之前考生訓練可以達到的建構水平),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尊重它的未來進化後智能運算的潛在巨大價值。

  • “信任”。之前人們經常談到無人駕駛汽車,我們如何把生命交給一個機器,這是需要一種在未來AI社會中、新的規則下已經建構出的全民共識和潛在的信任;前兩年還會有一些人提出異議,無人駕駛會不會傷害到人?在未來AI社會里,機器與人將建構出一種新的潛在信任規則,人與人之間都不可能實現的互相信任,但卻能在機器(AI)與人之間成為彼此之間牢固的信任。

  • “共處”。人和機器 (AI) 在時間上可以共處多久?一個家庭都不能共處一輩子,何況機器呢?人和機器 (AI) 怎麼共處?如何開發出共處一生的機器?機器 (AI) 要變化,人也要變化。人與機器(AI)可以事先就擁有一種共有的記憶交流、最終為預想終點而設計終結,就像人一生的經歷變化。

以下為王成良的全部演講內容,雷鋒網對其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及編輯:

大家好!感謝大會組委會的邀請。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記憶設計——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接口設計》。

我今天的發言和圖片基本上沒有我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些日記型的,2017 年我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開設了一門課程《誘導設計》,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學生的作品分析和介紹,來映射我今天要講的主題。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為什麼要講這門課程?我個人認為,目前的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中的體現基本上是停留在本科二年級的階段。包括這次很多朋友問我,找了半天,你們那場在哪兒?我説在最後的角落是《 AI + 藝術專場》。説明 AI + 藝術目前在人工智能領域並不是一個主流,也不是非常必要的。從中國的新基建來説,不一定是目前最迫切的需求,包括在歷史與當代,藝術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需要,所以我個人覺得,目前的人工智能和藝術的發展關係,很像我在本科二年級開設的這門課程的訓練方法。

為什麼討論記憶?

機器作為工具,或者説是作為機器藝術形態、機器來跟藝術結合,應該是什麼樣的?如果一個學生具有進入中央美術學院的高考能力,那麼他應該具有什麼樣的能力來記住和達到這個系統的考核標準?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我覺得一種是功能,一種是心智;功能像計算機,心智更像人;這兩個目前還不能劃等號,還不能完全成為人工智能的模型。我在這裏分了兩個顏色:功能對應的是接口與運算屬於機器的行為,而心智對應的是誘導和運算,屬於藝術家的思維工作方式;天馬行空,尋找誘導是他記憶和經驗的一部分,人類的心智是通過記憶判斷的方式和結果,產生一種現實參與的行為。

我們看到,目前人工智能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只有在動畫片裏實現了,目前中國在任何的新基建、5G、人工智能領域都還沒有完全實現。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這個片子非常有意思。一個機器人,它因為內存不夠了,要刪除記憶才可以繼續生存運轉。這個女孩和機器人產生了親密的夥伴關係,機器人告訴了她為什麼它需要刪掉那些記憶?小女孩説有一張照片我想把這張照片刪掉,因為那是機器人第一次見到小女孩,當時她很暴躁;機器人説可這是我的第一個記憶,我不能把它刪掉——大概就是這樣的橋段。

這是中國和加拿大一起拍攝的一部動畫片《未來機器城》,;裏面就體現出來了真正的人工智能;很多時候是記憶加上智能才可以讓我們產生情感。

再看下面這張。左手邊是用 AI軟件做的繪畫算法生成設計,人工智能做的繪畫,目前比較時興,這個例子也都是業內通常的做法。右邊是高考考生報考美院之前需要訓練的方式、規則和方法論。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我今天更多的想講的是在人工智能和藝術領域之間,如何建構一種共識通用的、可互為激發智能的方法論,它們在認知方法論上是不是有共同的作用,為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出現新的可能性提出一種新的思索和算法探索。這裏沒有任何的結果,都是一種質疑和提問。

比如説 Photoshop(歐洲照相術暗房技藝與記憶) 等軟件都是歐美思維,並不是中國人研發,反映的是歐美的歷史記憶和造型語言方法的實踐應用總結;對於中國人來説,首先要學習它的思維方法才能製造出與之技藝相匹配的藝術作品,這是兩種完全不太一樣的思維方式。

我在 2017 年開設了《誘導設計》這門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們瞭解尋找認知與智能設計的相關問題,讓他們尋找提出到底在哪兒出現了本質上的問題,從視覺藝術思維和計算機算法思維中找出可關聯性和本質上背離的核心問題。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我的課程沒有任何的圖,沒有任何的資料,只是我自己寫的一些問題(關鍵詞和短語)讓學生去做,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因變應變的教學方法。

第一是設計 "動因"、"誘發的開關" 和 "誘導敍事",做什麼都可以,前提是必須找幾款和造型藝術有關的金典軟件,在這些軟件的基礎上來做思考和分析研究。

第二是設計“遺傳起因”,設計"干預模塊",設計 "生長",設計 "序列"。

第三是最終讓學生設計一個技術,設計可以自循環自繁衍自組織的技術;通過編程進化算法轉向、邏輯範式和數學模型。

今天我來舉例在我的課上兩個學生不同的工作方法和作業的例子: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一個學生選了犀牛、 illustrator,視頻等相關的軟件分為兩部分。怎麼把軟件拆分再變成一個東西?產生行為誘發和維持,並引向一定的心理發現過程,誘發開關,由一件事導致另一件事情……。

他做了很多筆記,很樸素,就是個思維導圖。

我個人認為還是那句話,人工智能設計的更多是思維方法和範式、數學模型,對於藝術生和藝術領域從業人士來説,這個東西有範式,基本上的範式是存在於誘導接口上,快速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東西,他們也會先去分析,用非常理性和感性共有的方式,可能對一個圖形、界面、圖標感興趣,最後提取出來的圖標顯示三維的東西,在這之前也還會有很多的步驟,一到兩節課就會把這個東西轉換成其他的形態。計算機應該不會,即使計算機接上 3D 打印機,其它設備形態、不同的材料也是有侷限的。藝術設計的工作方式會可以產生自動算法的拼接,這個是很有意思的,這是藝術和人工智能的區別,人和人工智能的區別。

這個同學還會嘗試和製作一些新的定位,如:可視化編程一些新圖形化界面,在平面設計、UI 設計,跟工程師、後台的合作等綜合設計。思考怎麼能體現出具有人機關係、和諧視覺和行為誘導?試圖把藝術、數學、邏輯、符號學、行為誘導的等模式混合在一秒鐘內連接起來,這個非常有意思。包括還有做信封,郵件、網絡傳遞,打包完以後怎麼通過郵件來發送的思考。

最後做出來是一個遊戲。我也沒有想到,轉折非常快,最後做出來的是這樣的思維呈現。通過鼠標箭頭的轉化成光,三角相當於箭頭,他覺得鼠標箭頭是電腦屏幕上的一個指引性的光斑。在現實的物理空間中、作品的藝術空間中映射、放大,可以展現出來一種獨特的空間藝術。這種“移情遷想”的智能是目前計算機的人工智能完全達不到,只有藝術家和人才能有這種“移情遷想”的能力;當然計算機如果未來能夠達到這種智能將會有更好玩的東西脱穎而出。

這是他最後作品做出的效果。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這門課程還要求設計一個技術,他設計了一個技術是眼鏡,有點類似於 VR 眼鏡的概念,這是根據他這個時代能判定出來的,或是能嫁接出來的技術所作出的合理應用落地技術設計映射。這個學生很有意思,大家可以看到第一個學生的變化。僅僅通過自我選擇的一個軟件,進行軟件反推理設計和人文認知之間的關係設計所突變出來的一件作品。現在我也和一些軟件開發公司進行很多的交流,他們也需求更多符合中國、藝術類的軟件思維設計和視覺設計。

下面是另外一個同學的作品,也是之前的要求:動因、誘發開關、傳導敍事。

之前的同學有很多的手繪,這個同學是電腦做的,他想到的是參數化圖形軟件grasshopper軟件鐘的電池、圖形和符號。也同樣具有自己的一套算法思維方式。(如:盒子、制定元素、變化、表達、理解、傳遞、數次、結果,符號學的邏輯推理)和人工智能算法很相像。這個同學的整體思維完全被軟件控制住,他本人試圖把他剝離開,但是還是有些很糾葛的東西,反而覺得是好玩的東西。

這期間有一個轉折,因為這個課程,我被學校公差派到法國,通過網絡給他們上課。在這個變化下我不説任何的問題,我告訴他們我每日在法國的路徑,要求他們在望京把自己的路徑也記錄下來,學生自己的一天活動的路徑?最後要求拼合成計算出一張能夠呈現出結果的東西。下面的圖是我在法國的路徑和這個學生在望京的路徑結合出來的視覺呈現,我也不能説這個學生做的是好還是壞,她有自己的一套算法、推導出了一種結果。但她和第一位同學結果有所不同,她的作品結果有很大一部分被我給干預轉化了。這個就是和機器不同之處。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如何利用藝術的思維、人的思維做誘導運算、誘導接口的產生,設計軟件的再重新開發、利用;重新審視軟件的智能開放意義在何處。

誘導記憶在藝術圈裏是獨特的,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實踐中,也是單獨構建出的一套系統,和其它的學科是有所不同的,其它學科同樣也有很多自己的記憶方法、運算方法。到今天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建構出“奇點“的時代,更多的是要做接口誘導設計,要找到相同點和不同點,新的接口才能出現(所謂的大數據),大數據的意義並不是一堆信息擱在那兒,而是如何通過人工智能的潛在激發為我們現實社會提供超驗參考價值的判斷。如同現在我們會經常聽到的數字孿生概念。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我個人很喜歡玩軟件。在玩軟件的時候,我會思考很多的軟件是怎麼設計製作的?外部和內部的關係是什麼?和我的教學如何產生關係?包括人機的交互,軟件與軟件之間的交互。現在我們在使用軟件上不可能只使用一個軟件,至少都需要使用到兩到三個軟件協同工作。

現在各類大型軟件開發設計公司在設計製作接口設計時,還是按照自身的歷史記憶推進的。不管是歐洲還是亞洲都在只推行自身的邏輯。下一步藝術和 AI 在設計製作接口時一定要清楚兩個領域都在幹什麼,然後再設計超驗的邏輯算法的設計,在新的接口實現上才是具有價值的。

未來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和 AI 要解決三個問題,當它們都解決了,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人工智能,分別是:

  • “尊重”。首先要尊重一個物體、一個機器(AI),因為人工智能是有情感的,要用一種新的交流規則與它交流,尊重它的理念,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關係;要尊重人工智能算法和運算出來的智能結果,目前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的結果雖然不太令人滿意(最多算是本科藝考之前考生訓練可以達到的建構水平),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尊重它的未來進化後智能運算的巨大潛在價值。

  • “信任”。之前人們經常談到無人駕駛汽車,我們如何把生命交給一個機器,這是需要一種在未來AI社會中、新的規則下已經建構出的全民共識和潛在的信任;前兩年還會有一些人提出異議,無人駕駛會不會傷害到人?在未來AI社會里,機器與人將建構出一種新的潛在信任規則,人與人之間都不可能實現的互相信任,但卻能在機器(AI)與人之間成為彼此之間牢固的信任。

  • “共處”。人和機器(AI)在時間上可以共處多久?一個家庭都不能共處一輩子,何況機器呢?人和機器(AI)怎麼共處?如何開發出共處一生的機器?機器(AI)要變化,人也要變化。人與機器(AI)可以事先就擁有一種共有的記憶交流、最終為預想終點而設計終結,就像人一生的經歷變化。   

只有把這三個問題都解決了,才能成為真正的人工智能,謝謝大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883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央美術學院王成良:記憶設計——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的誘導加接口設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