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開局丨劉慶: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十四五”國產替代和自主可控的春天來了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科技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付文超

無論是推動國內大循環,還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都離不開科技自立自強。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既要認識到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任重道遠,也要看到我國科技事業已經取得歷史性成就,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企業該如何應對“十四五”的挑戰,行業機遇又在哪裏?1月28日,封面新聞記者獨家對話聯想之星投資副總裁劉慶,她給出了她眼中“十四五”的關鍵詞,也給出了她對新經濟領域未來發展的預判。

關鍵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封面新聞:您眼中“十四五”的關鍵詞是什麼?

劉慶:我認為“十四五”的關鍵詞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我國在諸多科技領域,已經逐步縮小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並朝着國際一流水平目標大踏步的前進。國家始終堅持科技強國,集中力量辦大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得以體現,在尖端領域逐步實現突破,這一點在科技領域非常明顯。例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這類前沿新興領域,我國已經接近國際一流水平,並在如量子通信等重要關切領域,已經實現了國際領先;像集成電路等領域,由於歷史積累的原因,我國基礎比較薄弱,但近幾年,在國家大力引導、創投資金等社會資本大量支持下,行業在加速發展,已經能夠逐步實現進口替代,替代的水平已經從原來的中低端逐步逐步向高端衝刺,並且由於中國本身有巨大的市場內需,部分科技企業已經不再是me too模式,而是走出了自己的創新範式。

科創板的開閘,為科技創業注入了活力,創投行業在科技領域的投入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十四五”期間,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些舉措都非常重要,繼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增長領域:科技

封面新聞:您認為“十四五”期間增長最快的領域會是哪些?

劉慶:“十四五”期間我認為增長最快的一定是科技領域。這是多年來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加上各項環境的寬鬆、引導、和支持帶來的疊加驅動力。

從人才方面看,有良好教育基礎、並具有全球化視野的科學家、企業家越來越多;從科技成果轉化上看,體制內知識成果的商業轉化已得到多數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從資本市場看,科技企業通過上市,拓寬了融資渠道,上市標準也不再是隻看利潤的單一標準,多元化的上市標準對那些具有尖端科技的企業更具寬容度,也最終讓廣大股民共享其未來成長的收益,而產業化的成功會形成示範效應,反哺科研,帶來了科技創業以及VC投資科技的大繁榮。

封面新聞:您怎麼看待“平台經濟”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

劉慶:中國在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我國誕生了很多互聯網世界巨頭。給老百姓帶來的生活的便利,也帶來了新興就業行業。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平台型商業模式具有很強的馬太效應,贏者通吃,容易產生壟斷。如果稍不注意,壟斷可能會滋生不正當競爭,使得本來是利國利民的事業走了樣。

所以,促進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非常重要。在2020.11,市場監管總局關於發佈了《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告,我認為這是非常及時而正確的。

封面新聞:您認為“十四五”給新經濟領域將帶來如何的變化?

劉慶:十三五和十四五雖然都強調創新,但上次是強調綜合的體制創新,重點是改革,這次重點是科技,要求自立自強,國產替代和自主可控的春天來了。

建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參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封面新聞:如果給企業“十四五”建言,您會給出哪句話?

劉慶:充分利用好國家基於創新企業的支持政策,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參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社會推崇推崇企業家精神,基於優秀企業家前所未有的的威望,企業家也要時刻不忘記社會責任,做好社會的表率作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