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科學史上,出現過很多值得敬佩的人物。他們在客觀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為祖國研發武器和裝備,克服種種技術問題,讓祖國的國防力量日益強大。這些科研人員都值得我們敬佩,其中有一個人名叫于敏,曾經隱姓埋名28年,被譽為我國“氫彈之父”,始終為國家全力以赴。
于敏出生於1926年8月,河北省寧河縣人。其父親曾在天津做小職員,母親是個普通百姓。因為家庭條件還算不錯,于敏7歲時被家人送去學校讀書。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後來,于敏轉入物理系,開始進行物理系研究。于敏非常努力,他本科畢業後繼續讀書,還考上了研究生。
1951年,于敏在胡寧教授等人的指導下順利畢業。因為成績比較優異,沒過多久他就得到了錢三強等人的青睞,被調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這個機構雖然成立於1950年,但是其價值卻很大,國家對它一直寄予厚望。1960年,錢三強等老一輩科學家,帶領于敏等年輕人悄悄進行氫彈研究。
那時候,于敏正在進行基礎研究,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果繼續按照原來的計劃,進行研究的話,于敏很有可能會取得更大的成就。核武器的研究,不僅任務重,而且還需要隱姓埋名。若是參與這個機密任務的話,必須捨棄鮮花和掌聲,去不為人知的地方秘密工作。
在個人名利和國家之間,于敏選擇了為國效力,他捨棄自己之前的研究,開始專研核武器理論。于敏沒有去過國外留學,他進行核武器研究的時候,完全是從零開始。面對複雜而且陌生的核武器技術,剛開始的時候,于敏也非常的吃力,不過他沒有放棄,而是努力鑽研克服種種磨難,不斷進行科學研究。
核武器的計算非常複雜,當時我國僅有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工作起來費時費力。記憶力驚人的于敏,帶領工作組的人各自拿了一把計算尺,用人力的方式進行輔助計算,經過4年時間,于敏等人累計總結出了69篇成果報告,對氫彈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在國際上引起了一陣巨大的反響。于敏因為貢獻卓越被尊稱為我國氫彈之父,後來他因為身體虛弱逐漸退出研究領域,轉而以顧問的身份,為國家的物理研究提供寶貴建議。2019年1月,勞苦功高的于敏院士不幸去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