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多人搶着在你家門口賣菜?
為了限時限量促銷排隊兩小時,為了一毛錢寒風中還價三分鐘,為了在超市、菜場買到最便宜的東西,前浪們在實戰中鍛煉出的爆發力和忍耐力,令人歎服。如今,出於對價格的敏感,他們很可能將打開羣聊,尋找一種更為優惠的方式: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顧名思義就是在社區範圍內組團買東西,是一種更為區域化、小眾化的購物消費方式。每天團長會將運營人員發來的折扣信息發到團購羣,居民下單商家就會在後台收到信息,商品會統一採購、配送到站,由居民自行提取。
今年5月,滴滴成立橙心優選,從成都開始進行試運營;7月,美團成立優選事業部,入局社區團購;8月,拼多多在武漢、南昌等地上線多多買菜……一時間,社區團購戰火再燃,這到底是個什麼生意?
5萬億的“賣菜”生意
生鮮,是社區團購中購買頻次最高的商品;社區團購,也被看作是生鮮電商的模式之一。
艾媒諮詢調研數據顯示,超四成受訪用户主要在社區團購購買水果生鮮、糧油調味及零食飲料等品類的商品,其中水果生鮮佔比最多,達48.9%。
由於非標、運輸要求嚴格等原因,生鮮線上滲透率一直遠低於其他品類。據Fastdata分析,2020年上半年,超25%的消費品購買是通過電商平台完成的,但線上生鮮消費的比例不足5%。
目前,傳統菜市場依然是我國居民購買生鮮的主要渠道。平安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生鮮零售購買渠道中,傳統菜市場仍佔一半以上,超市次之,佔37%;被電商渠道分流的僅有6.3%。
根據歐睿數據估計,2020年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可超5萬億,同比增速近5%;按億元以上食品交易市場攤位分類成交額口徑統計,我國主要生鮮食品品類成交規模由2014年的2.1萬億增長至2018年的2.6萬億,年複合增長率為5.5%。國人對生鮮的需求不容小覷。
突如其來的疫情,在某些程度上凸現出生鮮電商的發展潛力。
根據Mob研究數據,2020年1月生鮮線上平台在裝量達2745萬,較2019年同期增多近1060萬。因在家人數增加而需購買更多食材,同時也因擔心貨品短缺,消費者傾向一次性大量採購;調研顯示線上平台客單價普遍從疫情前的60-80元急升至120元以上。
在這之中,以家庭為消費場景,提供生活高頻必需品,同時基於微信小程序的“輕量級”模式社區團購更頗有“劫後重生”的意味。
社區團購模式原本2016年就出現了,在2018年迅速崛起並被資本瘋狂追逐,可到了2019年一些企業就因現金流斷裂而倒閉。
而根據微信小程序官方公佈的數據來看,在2020年除夕至初七的時間裏,生鮮果蔬小程序的交易數量同比增長達到149%,社區電商的交易數量同比增長322%;蘇寧拼購的數據也顯示,在疫情期間,其訂單量同比增長866%,GMV增長2061%。
“全網最低價”的誘惑
下沉,是生鮮電商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這也在疫情的催化下凸現而出。
疫情期間,生鮮電商的消費人羣發生了很大改變,大量35-44歲的中年人羣、低線城市人羣第一次頻繁通過線上買菜,此前他們是生鮮電商滲透率最低的人羣。
根據Fastdata相關調研數據,2020年6月,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生鮮電商用户滲透率分別為33.4%和18.8%,而二線及以下城市僅為1.4%,下沉市場未來仍有較大空間。
當下,生活消費中的分級現象愈發顯著:一二線城市購買渠道多,面對消費選擇時更看重購買效率;相比之下,三四線消費者購買渠道較為有限,價格敏感性也更高。社區團購,正在某種程度上復刻“拼多多”模式。
據艾媒諮詢調研數據,51.1%的消費者是因為商品價格實惠而選擇社區團購,對比之下,因為節省時間而選擇社區團購的要少一些,佔36.9%。對於三四線消費者來説,在商品關鍵要素差異不大的時候,“低價”的策略可以説是效果最好的。
研究顯示,相較於傳統電商和現有團購模式,目前社區拼團綜合成本更低,提供的商品更滿足低線市場對性價比的追求。
事實上,由於供應鏈冗長,生鮮農產品經過每層環節的儲存、運輸、裝卸後損耗較大,疊加運輸成本、人工成本等,層層加價,使得產銷兩地產品差價較大。智研諮詢數據顯示,生鮮產品從農民至消費者手上加價率在40%-50%之間。
社區團購在生鮮品運輸方面,採用預售模式,以銷定採,庫存積壓少,且以社區為單位進行配送,中間環節少,配送範圍集中,可以明顯降低損耗。其次,履約由團長負責,通常是自提形式,這也可以有效控制終端物流成本。當前巨頭們紛紛下場,也把補貼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平台上的大部分商品,性價比相對可能都較高。
資本也開始重新關注這一賽道。今年1月,十薈團獲得8830萬美元B輪融資,5月又獲得C輪8140萬美元融資。今年6月,興盛優選獲2億美元B輪融資;幾天後,同程生活獲2億美元C輪融資。説到底,這一切還是資本的遊戲。
數據新聞編輯 李媛
新媒體設計 甲晨晨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