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際觀察 | 月球開發正加速,究竟有啥重要資源值得追逐?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科技

外媒稱,月球和其他行星可能將成為尋找資源的新拓荒史詩的目標。

歐盟和日本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月球採礦行動。2019年1月21日,歐洲空間局宣佈已就月球採礦技術與歐洲火箭製造商阿麗亞娜集團簽署了一份為期12個月的合同,並計劃於2025年開始相關探測任務。阿麗亞娜集團表示,該任務的目的是提取月球表層風化土。

日本月球探測初創伊空公司專家也曾公開表示,目前已經可以運送設備並在月球表面着陸,勘探技術設備包括漫遊車和着陸器,能夠攜帶設備勘探月球水和氧等資源。伊空公司計劃了兩項月球行動,首次行動是在2021年,將在月球赤道上放置漫遊車,第二次行動是2023年在月球南極開展。

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核行星學部主任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之前表示,俄計劃於2021年10月1日向月球發射航天器,這是俄羅斯在時隔45年後發射的首個國產航天器。該航天器將對月球極地土壤的性質和成分進行科學研究,測量其機械特性,並探索月球極地外大氣層。

那麼,月球上究竟有什麼重要資源,值得各國爭相追逐?

月球

月球潛藏大量冰物質

最重要的資源是氦-3


月球上特有的礦產資源和能源是對地球上礦產資源的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人類生存必需的氧和水都可以在月球上找到,其中氧可以在月球土壤中提取,水可以在月球兩極的隕石坑中獲得,這無疑給人類建設月球基地掃清了最大的障礙。這也就意味着,只需要一些前期配套設備的投入,人類就可以在月球上實現很大程度的自給自足,人們可將水分解成氫和氧,這是已知最有效的化學推進劑,也可用於製造火箭燃料。

近些年科學家才發現月球潛藏大量冰物質,美國航空航天局向外宣稱,根據美國探月勘測器傳回的數據顯示,月球隕坑中發現大量永久冰,初步估計有數億噸。

有專家認為,月球上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氦-3,它是可控核聚變的最理想的核燃料,根據分析月球表面含有70萬噸以上的氦-3,在可控氦聚變技術成熟之後,人類可從月球上源源不斷地開採氦-3,並送往地球。

此外,月球表面分佈着22個主要的月海,其中19個月海都分佈在月球的正面(面向地球的一面)。在這些月海中存在着大量的月海玄武岩,藴藏着豐富的鈦、鐵等資源。此外,月球還藴藏有豐富的鉻、鎳、鈉、鎂、硅、銅等金屬礦產資源。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1月2日報道,此外,月球還能成為一個獨特的實驗室,以及通往火星和其他星球的門户。

這是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着陸在月球背面預選着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的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新華社資料圖

月球資源開發正加速

多個機構摩拳擦掌欲登月


如果説第一次太空競賽是由兩個敵對的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進行的,那麼現在則有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分得一塊蛋糕。

NASA擁有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名為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其中包括在2024年首次將女性送上月球以及在2030年左右建立永久性基地。該計劃的目標是月球南極,以尋找可以維持未來定居者生存的水,為他們提供飲水或燃料。

以色列(由私人力量發起探索努力)和印度(發射了“月船2號”探測器及“維克拉姆”着陸器)的嘗試尚未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歐洲航天局(ESA)幾天前宣佈與NASA達成一項協議,以準備建立月球軌道上的第一個人類定居點,即“門户”空間站。

此外,美國藍色起源公司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也都在發展載人登月項目。美國“超越軌道”公司和航天機器人技術公司等其他一些企業則將與NASA合作,以向月球運送科學儀器和技術設備。

報道指出,所有這些新參與者均主要受到外層空間條約的約束。該條約於1967年生效,並已得到100多個國家的批准。該條約規定,任何國家或個人不得通過宣佈主權、實際使用或佔領等任何方式把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的太空空間據為己有。各方必須和平共處,每個國家的政府應對其企業的活動負責。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理解為,外層空間和我們星球以外的物體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

1979年由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之上活動的協定》則走得更遠,並試圖防止外層空間資源的商業開發,但只有少數國家簽署這一文件。美國和俄羅斯等國沒有簽署。特別是美國。該國表現出明確的意願,要以自己的方式行事。2015年,美國國會就單方面立法准許美國私人公司開發太空以及開採月球和小行星上的資源。

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核行星學部主任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表示,俄計劃於2021年10月1日向月球發射航天器,這是俄羅斯在時隔45年後發射的首個國產航天器。該航天器將對月球極地土壤的性質和成分進行科學研究,測量其機械特性,並探索月球極地外大氣層。

科學家認為,隨着人類加大太陽系的探索力度,將來我們就可以創造一個月球發射場,利用低重力環境發射燃料需求比地球小得多的火箭,使未來火星任務的成本大幅降低,變得切實可行。

封面新聞 王萌 綜合新華社、《北京青年報》、《科技日報》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