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國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科技

10月21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把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發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突破口,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一體化部署和全鏈條實施。

王志剛介紹,過去5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了一番,2019年超過2.2萬億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整體上,我國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王志剛説。

5年來,我國着力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實力進一步增強。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嫦娥四號首登月背,北斗導航全球組網,C919首飛成功,“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學實驗衞星成功發射。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國家實驗室加快佈局,對高水平科研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基礎研究的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底藴和後勁。所謂先發優勢往往從基礎研究開始。”王志剛介紹,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從2015年的71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達到16.9%,大大高於整個全社會研發投入的增幅。2019年的基礎研究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歷史上首次達到6%。

5年來,我國大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科技重大專項成功收官,移動通信、新藥創制、核電等取得重大成果。復興號高鐵投入運營,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5G、人工智能、區塊鏈、新能源等加快應用。北京、上海、粵港澳等科創中心加快建設,21家國家自創區和169家高新區成為地方創新發展“領頭雁”,高新區國內生產總值從8.1萬億元增長到12.2萬億元,5年增長超過50%。高新技術企業從7.9萬家增長到22.5萬家。

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介紹,“十三五”期間,通過加強高新技術的重點佈局,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移動通訊、第三代半導體、新型顯示等領域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有力地引領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總保有量超過了400萬輛,佔全球50%以上。移動通訊實現了5G技術的領跑,5G核心專利數佔世界第一,並率先實現了5G商用。2019年我國新型顯示產業銷售超過3000億元,產業規模居全球第一。

5年來,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生態進一步優化。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基本建立,計劃管理、成果轉化、資源共享、評價獎勵、收入分配等改革取得實質進展。

“過去的5年,科技金融快速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強大的外部資源,截至10月14日,我國已有183家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其中高新技術企業佔173家,資本市場與科技企業形成了良性互動和相互支持。”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説。

5年來,我國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2015年的376萬人年增長到2019年的480萬人年,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湧現,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為科研主力軍。

5年來,我國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科技開放合作格局。

目前,我國已經與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簽訂了114個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協定。我國已經累計支持8300多名各國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培訓學員18萬人次,啓動建設33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與8個國家建立了官方的科技園區合作關係,建設5個國家級的技術轉移平台,基本形成“一帶一路”技術轉移網絡。(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