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3D打印機打印模具
對逝者石膏像進行遺容修復
將製作好的3D打印模具與倒模好的石膏像進行對比
對模具的輪廓進行修復
在石膏模具上填充硅膠
最後,待硅膠凝固後揭下,製作成麪皮。
刻刀在石膏像上沙沙作響,鼻樑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將其與逝者的照片反覆對比後,畢愛勝放下手中的刻刀,拿起工具箱裏的毛刷,將多餘的粉塵撣掉,結束了整體輪廓的修飾。這是他正在利用3D打印技術,為逝者進行遺容修復。
“老師傅”成了“新學生”
由於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火災等原因去世的人,常常面部受損,這讓他們的家屬往往無法接受。2018年,畢愛勝接觸到還是新鮮事物的3D打印遺體修復技術,從此,“老師傅”走上了“新學生”的道路。
3D打印遺容修復技術需要掃描逝者生前與故去年齡相近時期的照片,在計算機上通過二維轉三維的模式進行建模,由家屬確認好相似度後,打印3D模具,在模具背面填充硅膠製作成仿真麪皮,最後,安裝到遺體上,整理其面部妝容,重現逝者生前的模樣。
學習3D打印遺容修復技術,對畢愛勝來説並不是心血來潮,甚至,他原本無需對自己這麼苛刻。但他覺得,為了讓逝者體面地走完最後一程,有尊嚴地離開,自己的“技術”還能精進一些。
2020年6月獲頒“濟南工匠”
58歲的畢愛勝是濟南市第二殯儀館專運科遺體整容組的一名入殮師,在遺體修復崗位上已經工作了21年,早已是業內公認的“大師”。每天工作8至20個小時是他的常態,經他整容的遺體已超過6萬具,其中近萬具是高難度的特殊遺體,2008年的“4·28”膠濟鐵路事故等重大事故遇難者的遺體善後處理工作,就由他參與完成。由於在殯葬工作中專注技藝傳承的同時堅持守正創新,他於2020年6月獲頒2019年度“濟南工匠”稱號。
在殯葬行業,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個行業大師,綜合能力都很強。新時報記者讓畢愛勝評價一下自己的手藝,他説,自己最拿得出手的還是細膩的整容技術,例如縫合技術、整形技術、防腐技術等。提到防腐技術,他滔滔不絕道:“防腐最大的優點,便是能根據遺體狀態對症用藥,並能隨時調整防腐液使用方法,包括濃度、比例、作用時間等。不斷在使用中革新,用精準的技術用心用情地護理每一具遺體,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在技術上追求完美,就能讓逝者家屬滿意。”
“家屬不來找你了,就是滿意了”
在遺體修復行業裏鑽研了21年,畢愛勝自然有不少感喟。他説:“逝者家屬需要你時,好話千言萬語;你不分白天黑夜,精雕細琢地付出了,他們見了遺體,滿足了精神需求,就不會再來找你了。所以我們都習以為常了:家屬不找你,就是滿意了;如果不滿意,他可就態度不好了。這是我們總結的經驗。”讓他自豪的是,經他的手處理的遺體,沒有出現過“家屬回頭來找”的情況。
擇一事,終一生。2015年以來,畢愛勝為民政類職業院校的116名頂崗實習學生進行培訓指導;為山東殯葬職業培訓了30名遺體防腐整容師;為行業添加了一本又一本的實用教材。這個神聖又特殊的行業裏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畢愛勝與他們進行着技術與人的接力,鞭策着年輕人厚植工匠精神、恪守職業道德、煥發技術熱情。
目前,畢愛勝已經使用3D打印遺容修復技術成功修復了3具遺體,從一開始的40小時不間斷作業再到目前的6小時模具成型,創新的不僅是技術,縮短的不僅是時間,還朝“比完美更好一點兒”的境界,又邁進了一小步。
也許,對畢愛勝而言,對技術的追求總有碰到“天花板”的時候,但那股追求卓越的勁頭,那份“我還要比完美再好一點兒”的精氣神兒,他不會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