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化石獵人:古生物學家模擬器》評測:好聽的故事聽聽就好
現實中的科研發掘也很枯燥,但遊戲至少該有點遊戲的樣。
得益於數字生活的便捷,比起從前的導遊真人講解,今天很多景區都專門配備有“數字講解員”,遊客們可以直接掃碼獲得景區地圖,找到詳細的文字資料或語音講解。
一位關於恐龍化石搜尋過程的講解員,這就是我對《恐龍化石獵人:古生物學家模擬器》從始至終的印象。
《恐龍化石獵人:古生物學家模擬器》有個很抓人的主題——體驗恐龍化石獵人的生活。
你也許沒聽過“化石獵人”這個職業,但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這是個以尋找化石為生的職業。在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期,英國就有一批化石獵人,這些獵人就像“換皮”的淘金者,挖掘的主要目的是將化石賣給收藏家。
恐龍化石獵人,自然是在化石的諸多分類中,專挑恐龍化石發掘的化石獵人。你是否已經想出這樣的場景:一人一車前往人跡罕至之處(類比戈壁灘),在野外支起帳篷生火做飯,披星戴月於亂石堆中孤獨穿行,只為尋找千萬年前生命留下的痕跡。
這聽上去就浪漫得不行,但是呢,恐龍化石獵人的實際生活,真的和我們想的一樣嗎?
《恐龍化石獵人:古生物學家模擬器》很好地還原了這種體驗——確實浪漫,但也枯燥,枯燥得不行。
我不清楚你怎麼想化石發掘工作的細節,但我以前是這麼想的,在上面提過的那個環境裏,穿着印第安納瓊斯套裝的人,拿着一個不斷髮出嘀嘀聲的儀器,在鳥不生蛋的荒原上走來走去。
某個時間點,儀器的聲音緊促起來,從“嘀……嘀……嘀”加快到“嘀嘀……嘀嘀……嘀嘀滴”,印第安納瓊斯的臉上浮出喜色,他從褲襠裏掏出一柄工兵鏟,走到儀器蜂鳴頻率最高的地方,開始往下挖。
伴着越來越急促的蜂鳴聲,地面上的坑也越來越深。隨着鏟子突然發出“噌”的一聲,彷彿撞到什麼堅硬的物體,於是瓊斯加快了挖掘的節奏。黃土地上首先出現色差很大的一小片白,然後是逐漸顯露出來的大片灰白,隨後,一個完整恐龍頭骨化石的局部切片出現了。
瓊斯高興地掏出手槍對天鳴了三槍,開始小心地清理恐龍頭骨周圍的土塊。他把取出來的恐龍頭骨化石放進揹包拉上拉鍊,在夕陽的陪伴下開始煮咖啡,度過了充實的一天。
《恐龍化石獵人:古生物學家模擬器》的遊戲體驗告訴我,這種不負責任的腦補完全錯了。
首先,不是所有的化石獵人都穿得想印第安納瓊斯,其次,化石挖掘並不像 “走到儀器反應最大的地點,開始往下剷土,把剷出來的化石裝進揹包”這麼簡單,這是一個漫長、繁瑣又重複的過程。
化石不會自己鑽出土裏,你得推着GPR(探地雷達)小車走來走去,當小車的顯示屏出現異常,就到了掏出鏟子大挖特挖的時候。當你挖得足夠深,出來幾個看上去挺有故事的石塊,你就可以進入第二步工序,但請注意,這不是在騰衝切石頭,你不能直接給它一刀。
此時,地面上的石頭才剛挖出來,為了方便蓋革計數器對石頭內部的檢測,你得用小刀清理掉石頭表面固化的泥塊。當泥塊清理乾淨,你就能拿出神奇的蓋革計數器,判斷石頭內部有沒有化石。如果結果很幸運,那你得給石頭打上一層厚厚的石膏,等石膏固化,就將它裝進有填充物的大木箱,運到化石博物館,進行下一個場景的工作。
這就是你在化石挖掘現場要進行的絕大多數工作,説是全部工作也不為過。發掘過程就像一個擁有諸多條件的流程圖,你得一遍遍過if-else的判定,重複重複再重複,直到試出一個正確答案。
簡而言之,化石發掘的過程,就是你一遍遍切換工具不斷試錯的過程。你也只能通過這種最簡單的方式,找到藏有化石的石頭。這確實很繁瑣,但發掘過程中的繁瑣,其實還不是你在《恐龍化石獵人:古生物學家模擬器》最枯燥的體驗。
在博物館工作室處理化石才是。
想象一下,一個成年人類有206根骨頭,一條成年恐龍自然不會比人類少,而一塊化石裏可能藏有十數根細小的骨頭。你要做的事,就是從一整塊石頭裏取出所有的細小骨頭,然後對每根骨頭進行復雜的多道清潔、護理工作,最終將它們拼成恐龍骨架的一部分。
這也是件看上去很浪漫的事——拼一套千萬年甚至是億年前的生產的樂高,但前提是必須清潔、護理並拋光每一塊積木,怎麼樣,是不是沒那麼浪漫了。
當然,你可以委託AI進行絕大多數清理工作,可如果委託AI進行,本作本就不多的遊戲性就又損失了一部分。這種遊戲性的損失很難用好壞去評價,一方面,這種枯燥又重複的化石護理工作確實沒什麼意思,但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手動進行這枯燥重複的化石護理工作,你也沒什麼更有趣的事做。
這就是《恐龍化石獵人:古生物學家模擬器》最大的問題,它力求還原恐龍化石從發掘、運輸再到護理、拼接和展覽的全過程,但卻沒有在這些步驟設計配套的遊戲玩法。如果説市面上絕大多數“步行模擬器”還有不錯的敍事撐着,那麼幾乎沒有敍事或者説沒有優秀敍事的本作,就只剩下了枯燥無味的“步行”。
你就像在看一部沒什麼趣味的化石發掘記錄片,唯一的不同是,每個無趣的步驟,都得點上幾十下鼠標,或者劃拉幾十下手柄。
倒不能説本作設計錯了什麼,從在kickstarter眾籌開始,製作團隊就擺明要做這麼一款純正的模擬器遊戲。因此,在缺乏遊戲性,操作凝滯有待優化,還有不少惡性Bug的如今,它在Steam的評價依然是72%的多半好評——有批愛好者買賬,比如參與ks眾籌的1238名支持者。
誰會為這款遊戲買賬呢?當然是那些對恐龍或對化石獵人職業感興趣的人。
現實中的化石獵人不僅歷史悠久,還有很多傳奇故事,是個有趣的特殊職業。但如果沒有對化石的愛,那麼這個職業的有趣只在於聽他們的故事,或看他們發掘化石的Vlog。
國內科考發掘的熱度不如國外,早年類似的專業常被調侃為“盜墓專業”,但國外有淘金熱的歷史積累,也有不少流傳已久的故事。比如著名的英國化石發掘者瑪麗安寧,家境貧寒的少女依靠發掘化石為生,卻憑簡陋的工具挖出了一具歷史上最早的完整蛇頸龍化石。
你也許沒聽過這個傳奇化石獵人的故事,但還記得《荒野大鏢客:救贖2》裏那位收恐龍化石的黛博拉嗎,她的原型就源於瑪麗安寧。當年英國生物界對蛇頸龍化石的反應,就和我們在遊戲裏看到全能龍一樣。
可總有些故事,我們聽聽就好,參與其中未必有趣。今天人們聊起瑪麗安寧都會嘗試用“女性力量”去解讀她的故事,給她安排上古生物學家的頭銜,但她為什麼會搜尋化石呢,是因為少女愛上億萬年前生命的浪漫嗎?
不是,早年喪父又家境貧寒的瑪麗安寧只是為了謀生。
同理,如果沒有愛,很難想象哪些玩家願意加入《恐龍化石獵人:古生物學家模擬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