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側手翻” “翻”得漂亮!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科技

圖為視頻截圖

■繞火飛行路線從“橫着繞”變“豎着繞”

■“天問一號”將對火星兩極進行拍攝,從而完成對火星全球的遙感成像任務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昨日17時,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施捕獲軌道遠火點平面機動。探測器上的3000牛發動機點火工作,將軌道調整為經過火星兩極的環火軌道,並將近火點高度調整至約265公里。

據瞭解,“天問一號”2月10日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後,研製團隊對軌道數據進行了判讀和評估。由於“天問一號”入軌精度較高,因此取消了進行原計劃在2月12日進行的火星軌道修正,直接進行今天的“遠火點平面軌道調整”控制。

“天問一號”進入火星軌道後,飛行軌跡是一個繞着火星的橢圓形,遠火點則是這個橢圓軌跡上距離火星最遠的一點。“遠火點平面軌道調整”就是將“天問一號”的繞火星飛行路線從“橫着繞”變成“豎着繞”,相當於來了個“側手翻”。這樣“天問一號”就能夠對火星的兩極進行拍攝,從而完成對火星全球的遙感成像任務。

後續,“天問一號”探測器還將通過數次軌道調整,進入火星停泊軌道。

複雜軌道設計: 五次近火制動

昨日17時,“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施捕獲軌道“遠火點平面機動”,但是距離着陸火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事實上,它現在甚至還沒有正式進入環繞探測的階段。而要想真正開展環繞探測,還要經過非常複雜的軌道控制。

“天問一號”的行駛軌跡始終是橢圓,但是橢圓的大小會越來越小,也就是説,探測器會離火星越來越近。每一次將“橢圓縮小”的過程都叫作“近火制動”。

為什麼叫近火制動,是因為它制動點在近火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繆遠明告訴記者,“我們近火點是一個設計好的高度。為了不同的軌道上它需要有不同的運行週期,同時又不想影響近火點的高度,我就只能在近火點制動,來調節軌道的遠火點,實現不同軌道的機動變化。”

“天問一號”一共將進行五次近火制動。專家介紹,只有成功完成第三次近火制動後,探測器才會抵達合適的高度,正式開展環繞探測工作。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譚志雲説,“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之後,我們會進入停泊軌道,在停泊軌道會進行對着陸區的成像,為後續着陸過程做一些準備工作。然後對後續着陸過程的一些敏感器,我們會做一些標定,以確保後續的着陸過程能比較順利地完成。”

環繞器使命: 中繼通信+環繞探測

“天問一號”先後會經歷五次近火制動,其中前三次都會在着陸前完成。那麼,後兩次的近火制動又會在何時進行,有什麼目的呢?

“天問一號”是由環繞器和着陸巡視器兩部分組成,兩者一同抵達火星,共同經歷近三個月的環繞探測後擇機分離。分離後的環繞器將繼續環繞火星飛行,着陸巡視器則將着陸火星。因此,最後兩次的近火制動都是針對環繞器的,將在着陸巡視器抵達火星後進行。

繆遠明告訴記者,“着陸巡視器着陸到着陸點,環繞器這個時候就會實施第四次近火制動,它會進入一箇中繼軌道,這個軌道專門就是為了中繼地球和着陸巡視器之間的通信用的。”

由於距離太遠,加上火星車上的天線能力也有限,因此“天問一號”環繞器不僅要承擔環繞探測任務,還要承擔火星車和地球之間通信中轉站的職責。

直到火星車達到設計壽命,環繞器就要進行最後一次近火制動,進入到遙感使命軌道。完成一整個火星年,也就是地球上約687天的遙感探測。

譚志雲説,“到遙感使命軌道之後,環繞器就做它的科學探測,包括高分、中分,還有次表層雷達這些相機相繼開機工作,對火星表面進行一些探測。”

文圖綜合央視新聞客户端

來源: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