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7日北京時間11:00
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
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峯珠穆朗瑪峯
並開展各項峯頂測量工作
設計:宋嵩、安然
60年前,中國登山隊隊員實現了人類第一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的壯舉。45週年前,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佈珠峯高程。
“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60年來,中國人一次次挑戰世界之巔,一次次刷新珠峯測繪記錄。
下面,就隨我們一起
看看珠峯高程測量路線圖
(來源:新華網)
就在此刻
小編的心情還是激動萬分!
但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人登頂去測量?
難道不可以坐直升機登頂嗎?
這麼高風險的任務,衞星和無人機可以完成嗎?
隨着測量工作的進行
許多網友都留下了自己的疑問
就這一些問題,我們來看看專家的解答:
星遙感影像可以完成測量嗎?
2020珠峯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 黨亞民:衞星遙感影像,現在目前主要用於地表的監測,它可以獲得地表的位置的一些的信息。但就目前來説,它的精度還是不夠,大概能得到的高程方面的精度大概是兩米,另外就是它測的也是雪面的高度,因為沒有人工到峯頂上去,它就沒有雪深的測量,這樣也不能作為一個很準確的結果來發布。所以就目前情況來看,用衞星遙感影像來測量珠峯是不夠的。
現在,珠術主要峯高程測量已實現了由傳統大地測量技術到現代大地測量技術的轉變。傳統大地測量技是通過交會方法,觀測峯頂目標,確定峯頂高程。而現代大地測量主要利用衞星觀測技術,直接在峯頂利用衞星定位接收機測量峯頂的高程,精度有了明顯提高。而專業測繪人員登頂,可使測量數據更可靠、更具説服力。
為了測量數字更精準,測量團隊還會將雪深雷達、重力儀等儀器攜帶到頂峯,而這些儀器都需要專業測繪人員來操作。
難道不可以坐直升機登頂嗎?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2020珠峯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 黨亞民:在珠峯頂上作業,對直升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珠峯頂上的地方非常小,要把測量隊員、測量設備從飛機上卸下來,這個過程中飛機是不能降落的,只能在運動過程中進行,而飛機的螺旋引起的風有可能引起冰雪的崩塌。
專家還表示,珠峯峯頂氣流不穩定、多大風、氣温低,測量型無人機目前還無法在峯頂飛行,也沒有機器人頂峯作業的經歷。
好天氣為登頂測量創造了有利“天時”。
“氣象保障是衝頂最後階段的最重要保障。”
珠峯高程測量氣象工作者如何洞悉“天時”?
2020珠峯高程測量,先後三次衝頂,前兩次都因天氣原因不得不下撤到營地休整,足以説明天氣的重要性。
隨海拔升高 珠峯天氣情況愈發複雜
珠峯大本營位於海拔5200米,從這裏到峯頂大概有19公里的直線距離,但隨着海拔的不斷上升,天氣情況越來越複雜。
中國氣象局中國天氣網氣象服務首席分析師 胡嘯:珠峯附近有着非常獨特天氣特點,分別有3個:天氣現象轉變快、風力大和氣温低。因為地形相對複雜、氣温低,5200米以上不具備建設氣象監測站的自然條件。所以在登山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利用像探空氣球、應急指揮車以及衞星等手段來監測。
北坳大冰壁:經常發生崩塌和雪崩
在本次任務中,測量登山隊遇到的第一道難關,也是這次任務的最大難點,就是位於海拔6990米的北坳大冰壁。
有高差近400米、厚度100多米的冰雪牆,是珠峯北坡經常發生崩塌和雪崩的危險路段。其中,5月8日隊員們在第一次衝頂攀登至海拔6700米時,通過雪深判斷有流雪危險而撤回前進營地。而5月11日隊員們就在北坳大冰壁遭遇到了流雪危險。
中國氣象局中國天氣網氣象服務首席分析師 胡嘯:當來到7000米上下的北坳營地。風力的影響將會凸顯。一般來説,安全攀登珠峯的風速是15米/秒,而當超過20米/秒的時候就會有危險,也就是風力大於8級的時候。
“大風口”:風速最大可達12級
海拔7500米的“大風口”是挑戰珠峯的第二難關。
公開資料顯示,“大風口”由於地勢狹窄,風速最大可達12級,在這裏被大風捲走登山包、大範圍凍傷時有發生。由於這裏常年氣温處於0℃以下,風力每增加2級,人體寒冷感覺就會下降6-8℃。再遇上降雪,那就更是難上加難。
胡嘯:這次登頂在512日和22日有兩次暫停,都是受到了強降雪的影響。尤其是21日受“安攀”影響,7790米的二號營地積雪深度甚至是達到了1米。
攻“第二台階” 抓住“好天氣”窗口
本次衝頂的第三大難關是位於珠峯北坡攀登路線上海拔8700米處的岩石峭壁,這裏也被稱作“第二台階”,有一段近乎垂直4米的巖壁,坡度超過80度,是直通頂峯的最後一道難關。
胡嘯:珠峯的這個峯頂附近有監測到每秒50多米的大風,也就是相當於超強颱風的級別,所以風力會很大,在5月27日最後登頂的幾個小時,所以這個氣象保障團隊是連續釋放探空氣球,最終確保登頂的順利。
預報服務團隊每天10時、18時向測量登山隊和國測一大隊發佈珠峯高程測量天氣專報,研發了珠峯地區各高度層温度和風場降尺度預報,為測量登山隊判斷衝頂天氣窗口、科學制定登頂計劃提供支持。
此次再測珠峯的意義:結束對於“珠峯高程”測量不統一的混亂局面,瞭解珠峯高度的變化、珠峯冰冠厚度的變化,有助於人們進一步認識青藏高原的隆升過程,進一步瞭解珠峯地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環境變化,進一步掌握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珠峯地區的冰川變化,這些和我們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也在提醒着我們,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
來源 | 氣象e新
資料來源 | 央視網新聞 新華網
中國氣象科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氣象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