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從華為芯片禁令開始,EDA正式被大家所熟悉,同時大家也清楚EDA方面,中國落後國際水平太多。
再到後來Matlab被禁用,大家終於發現,原來不只是EDA,像Matlab、CAD等等工業軟件,中國都落後太多太多了,有機構甚至稱,國產工業軟件與國外相比,可能有30年的差距。
但事實上,我們在工業軟件上的研究時間並不短,大連理工的鐘萬勰院士曾在1970年就開始率領團隊研發國產CAE軟件,到如今已經40多年了。
而除了鍾萬勰院士的團隊,國內還有很多其它的團隊,在研究各種工業軟件,如中科院梁國平教授獨樹一幟的有限元語言FEPG和飛箭軟件等等,可以説已經是好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了,但為何能夠落後這麼多?
首先是資金的問題,早期國內研發各種高科技產品,都是條件艱苦,從“小米+步槍”起步的,但同期國外的巨頭們,都是花巨資來開發軟件,然後投放市場。
在鉅額資金的支持之下,優勢也會很明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國內的廠商自然更願意用國外產品,而不是使用國內本來就弱一些的產品。
更重要的是,對於工業軟件而言,是要與生產配合的,並不能只停留在“紙上談兵”,而國外巨頭們的軟件與設備、廠商等聯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而國產廠商更多的在理論階段,配套的廠商不多,沒有努力的市場化,自然進入市場就遇到了困難。
舉個例子説明一下,EDA軟件廠商們,投巨資開發出好的產品之後,會直接與台積電、三星等廠商合作,甚至進行深度的捆綁,雙方會共同維護數據包,實時進行在線更新。
而如果不是台積電、三星指定的EDA軟件,有可能很多元件設計出來規格都不一定相同,這樣就限制了其它廠商進入EDA領域。
這也導致了,雖然國內已經研究了工業軟件40多年,歷經了幾代人,甚至可以説是屢敗屢戰,從來沒有放棄,但差距卻在不斷的拉大。
可見,接下來我們應該要改變這種模式了,尤其是在研發和生產配套方面,必須加強,否則這種研發、生產脱節式的無市場化的研發,很難與國外產品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