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商務部宣佈,全面限制華為採購美國軟件和技術生產半導體作為一箇中國企業,竟然被美國以舉國之力進行封鎖,足以可見美國對於華為有多麼忌憚。有人曾説,中國可以沒有BAT中任何一家,但一定不能沒有華為。華為的發展,也讓很多國人想到了中國的汽車產業,國產汽車品牌中,哪家最有可能成為汽車界的“華為”?
事實上,縱觀目前的國內汽車自主品牌,要成為華為這樣的企業,難度極其之大,與其期待它們成為下一個華為,不如期待它們成為下一個大眾。為什麼這麼説?我們先了解一下,“華為”為什麼能夠成為“華為”。
華為之所以這麼強大?不是因為其終端產品造得有多麼好,而是因為它是非常罕見的“科科全能型”選手。比如説在芯片領域,美國的高通和蘋果分別擅長運營商端和消費端,而華為則是罕見的我全都要,在蘋果還要通過外掛5G芯片的形式生產5G手機的時候,華為就已經可以生產出集成5G芯片的SOC了,華為動搖的是歐美科技霸權的根基。我們簡單看一下,華為這位選手在各科的成績:
1、消費終端領域,全國第一,全球第二,僅次於三星,並且即將超越三星;
2、通信設備領域,反超愛立信和諾基亞,當之無愧的第一,特別是在5G時代,華為部署了全球2/3的5G商用網絡,佔據絕對領先的身位;
3、芯片領域,海思佔據了整個國內芯片市場的半壁江山,海思也順利超過了AMD成為全球第五大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
4、就算是在全新入局的電視機領域,華為也一路高歌猛進,榮耀智慧屏 X1 55 英寸單品當天銷售額破億,打破了京東塵封多年的紀錄,創造了大屏產品的神話。
此外,華為集中了全球通信、芯片、軟件、硬件等領域的頂尖人才,全球員工超18萬名,2019年研發投入超過1317億元人民幣。這些成績的背後,是華為十分超前的戰略眼光,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自主的技術路線,並且對通信技術的未來進行了很好的預判。
而國內的汽車自主品牌,我們逐個來看。
國企方面,除了上汽、廣汽、奇瑞和長安還稍有成績以外,其他國企基本淪為國外汽車品牌的代工廠,更別談成為華為了。奇瑞自主研發實力不錯,但是奇瑞產品換代週期較慢、產品設計能力較差、市場營銷能力較弱,原本作為自主汽車品牌領頭羊的它,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而長安是我認為國企中最有潛力,其藍鯨系列發動機產品序列較為完整,但是長安在變速箱方面缺乏自主研發的產品,在營銷能力和設計水平上依然有所欠缺。
而民企方面,比亞迪、吉利是其中我最看好的兩家企業,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實力確實較為雄厚,但是確實在終端產品的打造上還是有所欠缺,比亞迪漢作為比亞迪寄予厚望的產品,依然不是通過專門的電動汽車平台打造,在智能化、自動駕駛領域依然有提升空間。吉利雖然上演了幾次漂亮的收購,但是在自主研發實力上有所欠缺,長期來看,依然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
汽車產業的供應鏈相比手機行業,要更封閉,也需要更強的工業基礎和規模。作為一個手機廠商,你可以不生產任何零件,採購高通的865芯片、索尼的攝像頭、康寧的玻璃、三星的屏幕,就可以製造出一台旗艦機。但是在汽車行業,發動機、底盤、自動駕駛等核心技術和零部件都是牢牢掌握在車企自己手中的,不會輕易共享,這對車企的自主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制裁事件發生在國內車企身上,國外的變速箱斷供,恐怕沒有一家車企能夠獨善其身。
最後,作為一個汽車行業的從業者,我非常希望國內的自主汽車品牌能夠走向世界,但我認為國內的自主汽車品牌需要進行一波重組,相當於其他汽車工業較為發達的國家,我國的自主品牌的數量有點過多了,數家自主汽車品牌的合併,或許能夠集中優勢資源,打造一批在品質和技術上能與跨國品牌抗衡的自主品牌,提升自主汽車品牌的競爭實力。如果數家自主汽車品牌合併,汽車界誕生又一個華為,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翹首以待吧,相信會有這麼一天的。